顯示具有 2017童玩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7童玩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07/30

美國委內瑞拉舞蹈和鼓團(Venezuela Danza y Tambor)


石雅如

本團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主要由委內瑞拉裔成員組成,最初是由團長José Manuel Andrade和舞蹈長María Silvana Parlapiano兩個移民家庭開始組團,後來舞蹈長認識在教堂唱詩歌的歌者,也就是現在的樂師長Ana Arrieta,邀請她和家人加入,成為樂團的基本班底。目前全體團員共有五十四人,曾前往加拿大和歐洲參加民俗藝術節,這次來童玩節是第一次亞洲之行,希望以充滿節奏和熱情的樂舞,向台灣的觀眾傳達委內瑞拉傳統民俗風情。


日本龍巳會(Tatsumikai)


石雅如

龍巳會成立於福島縣南會津町主要成員多是田島保育園的畢業校友。田島保育園是一所學齡前(兩個月到五歲)托兒所,園長渡部久留美在課程中特別設計有關培養節奏和韻律的簡易課程。2007年,為了讓保育園畢業的小朋友延續節奏和韻律的課程,成立和太鼓團,草創期加入的成員剛好都是龍年和蛇年出生的,所以命名為龍巳會。這批草創時期就加入的團員,目前最年長的已經是高中生,這群主力成員被稱為白鼓隊,演出時身穿白色的服裝。小學部的成員身穿紅黑色的演出服。




2017/07/28

墨西哥進化兒童民俗舞團和商隊樂團(Compañía de Danza Folclórica Infantil Evolución Mexicana y Los Arrieros)


石雅如



墨西哥進化兒童民俗舞團,成立於2015年,來自墨西哥州 ( Estado de México ) Acolman de Nezahualcóyotl由團長Ivann Idelfonso Sanchénz Rodriguez和夫人Ángeles Bravo Bonfil共同創立。團名當中的進化,指的是舞團要透過舞蹈展演將墨西哥歷史、文化和宇宙觀等傳統根基活化推廣的意思。這次共演的商隊樂團成立於2005,樂團團長Luis Mora曾在十年前參與童玩節,一直以來和墨西哥不同的民俗舞蹈團合作表演,和進化兒童民俗舞團團長夫人是多年舊識,這次非常高興能一起組團參加童玩節。


2017/07/26

Cultural Center "Gatalinka"卡塔琳卡文化中心兒童舞團


訪談整理/童心善

有位媽媽對於自己民族的民俗舞蹈音樂發展著迷成痴,不僅研究服裝、飾品,甚至女生髮型、髮飾的演變都包含在內。於是,寫了計畫申請經費,將克羅埃西亞族人居住地區的髮型徹底的調查,即便是相鄰兩個村落,髮型完全不同,也要慢慢地採集資料,並威脅利誘髮色較淺的女兒不能剪掉長髮,擔任模特兒將整編方法拍照整理,最後集結成冊克羅埃西亞語與英語對照的民族髮型百科-Ethno Hairstyle of Croatia,這位母親就是"Gatalinka"卡塔琳卡文化中心兒童舞團團長Blanka Žakula女士。

成冊出版的髮型演變百科

泰國春武里府玫瑰花園中學舞團(Suankularb Wittayalai Chonburi Group)


石雅如

泰皇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創立玫瑰花園中學全泰國共有十一所本團是第七所位於春武里府的玫瑰花園中學。為了保存和推廣樂舞,春武里玫瑰中學在2007年成立舞樂團。校內樂團分為傳統泰樂團和現代樂團,這次來台的是傳統泰樂團,由Sarun Songtaun老師帶領;至於舞團主要學習現代舞和傳統舞,傳統舞蹈分為古典倥舞和民俗舞蹈,舞團指導老師Phongthep Normpanyakul是舞蹈碩士,專長是倥舞,老師說倥舞動作較緩慢繁複,民俗舞蹈較簡單且歡樂,這次來台呼應童玩節主題展現,選擇純民俗樂舞曲目。




2017/07/25

安克隆印尼傳承竹樂團(Angklung Arumba Indonesia Pusaka)


石雅如

本團是由印尼知名音樂家Jaya Suprana先生在2011年成立,誠如其名,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傳承2010年登錄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的印尼傳統樂器安克隆。安克隆(Angklung)的名稱來自西爪哇巽他族語Angka是指音調lung表示碎裂,合在一起Angklung,指的就是搖擊竹製樂器呈現的聲音。團名中的Arumba,指的是使用竹製樂器合奏的樂團,是從1960年代出現的新創模式。組成合奏團的基本樂器如下:安克隆(Angklung)、竹木琴(Gambang)、竹製低音貝斯(Bass Lodong)和長筒鼓(Gendang)。團隊來自西爪哇正是安克隆琴的起源地,最早是當地原住民Baduy族在慶祝豐收時候使用的樂器。西爪哇也是巽他族的主要分布地區,團隊演出服裝就是巽他族的傳統服飾,正式場合戴帽,平時則是戴當地特有蠟染頭巾(badik)


2017/07/23

吉爾吉斯阿迪斯歌唱舞蹈團 (“Adis” Vocal-choreographic Ensemble)


石雅如



阿迪斯歌唱舞蹈團來自吉爾吉斯首都比斯凱克(Biskek),於2001年由團長Tatiana Masievskaya和母親共同創立的。團名Adis可以當男孩的名字,字面的意思是英勇。團隊的成員主要是兒童藝術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對於能以吉爾吉斯傳統民俗和世界交流感到光榮。團隊表演時,觀眾都很難忽視演出服裝和帽子上的美麗花樣,設計的靈感來自游牧民族傳統生活。紅黃搭配的服裝正是吉爾吉斯的國旗顏色,黃色的線條正是國旗上三條交錯線條,象徵蒙古包搭造的木製架構,因為吉爾吉斯搭建蒙古包的傳統知識和技能是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至於其他的裝飾花樣,正是吉爾吉斯2012年列入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的補花氈(Shyrdak)的圖樣。羊毛手工製的地毯或壁毯(Ala-kiyiz)和傳統遊牧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用來禦寒或裝飾蒙古包。補花氈(Shyrdak)是以彩布交疊套剪,剪出的圖樣是草原生活見到的動物、植物和大自然現象,像是羊角、鹿角、獸骨、樹枝或是雲朵,因為是用不同顏色的布相套剪出圖樣,所以成品會呈現不同顏色的圖案正反對補。這些設計再再顯示團隊展示國家文化,推動延續族群文化的用心。


捷克Radost Pardubice帕爾杜比采的歡樂舞蹈團


訪談整理/童心善

如果一場正式演出,領軍的一個小男孩賣力跑出場卻煞車不及的滑倒,身為舞團老師的你在結束之後會做些甚麼?身為舞伴的你在現場的反應是甚麼?身為觀眾的你又會有甚麼表現呢?演藝廳演出這天,歡樂舞蹈團的小男孩一出場就在舞台上滑倒了,觀眾正納悶著是故意製造的演出效果呢?還是真滑倒?接著看到一起演出的舞伴忍不住的滿臉笑意,全場跟著一起笑之餘,也加入了掌聲鼓勵孩子繼續演出。帶團老師Lenka Mroviecova說,他們回去看了這影片N次,每次看都大笑不止。



你一定猜到這個舞團名為Radost(歡樂)的原因了,總是一臉笑容、說話飛快,只要有人笑一定想要知道在笑甚麼,在舞團擔任行政執行及協助編舞教學工作的Lenka Mroviecova老師,此次受舞團創辦人也是所有團員的精神導師Jitka Vitkova女士之命擔任帶著團員來到宜蘭,就如同團名一般,希望帶給台灣觀眾愉悅的波西米亞精神。

2017/07/21

菲律賓艾奎納大學特別學程表演團(Aquinas University Special Program in the Arts)


石雅如

團隊來自呂宋島比柯爾(Bicol)地區阿爾拜(Albay)省的首府黎牙實比市(Legazpi City),是天主教道明會創立的艾奎納大學的中學部藝術特別學程的學生所組成。團長Noel Santillan Armeña艾奎納大學是從幼稚園到大學部的完全學院,本校針對國中和高中部的學生開設課餘的文化特別課程每周課後除了十個小時的各項藝術課程,還有文化研究課,讓學生就各地區傳統藝術文化進行調查研究。學程的學生學習不同地區的音樂和舞蹈,演出經驗豐富,曾參與菲律賓文化中心(Cultural Center of the Philippines)辦理最大規模的Pasinaya多元文化藝術祭。

2017/07/20

印尼安迪卡工作室(Sanggar Andika)


石雅如



本團來自印尼西爪哇島荷蘭時期的首都茂物(Bogor) ,之前的1216世紀曾為巽他王國的都城。團名是團長Anita女士和先生也是本團的樂師Endang的名字結合;兩人的兒子,本團年僅八歲的操偶師的名字也是Andika。工作室傳承自外祖父母,外公外婆都是操偶師,家學淵源,Andika自三歲起便開始會操演布偶,一個人可表演男女老幼多聲道。本團的全體舞者一開始必須半年以上的基本功磨練並經過考試才可以正式入團。至於樂師的實力更是堅強,如Endang先生,從小習鼓已有三十年以上的鼓齡。包含樂師、舞者和操偶師,安迪卡工作室成員共計百名,希望透過推廣音樂舞蹈教育保存印尼傳統文化,讓團員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掘自己的潛力和創造力。



2017/07/19

千里達與多巴哥迪阿托尼克鋼鼓樂團(Diatonic Steel Orchestra)


石雅如



迪阿托尼克鋼鼓樂團隸屬千里達非政府組織迪阿多尼克鋼鼓中心(Diatonic Pan Institute),鋼鼓中心為千里達多巴哥多元文化藝術部(Ministry of Arts and Multiculturalism)登錄認證的社群組織(Community Based Organisation, CBO),位處千里達島南岸的Siparia。本中心主要區分事務、教育、體育和鋼鼓團四大行政部門,團長Keith Byer是本中心主席,也是鋼鼓團部門經理。為了輔導行為偏差的青少年,鋼鼓團以免費教學招收學員,獲得很大的迴響,成為學員的青少年也因為專心學習鋼鼓,並在演出過程中獲得肯定,導正原本偏差的生活。為了讓學習不中斷,中心也辦理學前和暑期的鋼鼓課程。


2017/07/17

薩爾瓦多故鄉之歌民俗及拉丁美洲樂團 (Grupo de música folklórica y latinoamericana : Canto de mi tierra)


石雅如



來自薩爾瓦多中部Santiago Texacuangos鎮的故鄉之歌樂團,為了表達對拉丁美洲其他地區的兄弟情誼,會在演唱過程中使用各式拉丁美洲的傳統樂器,是以表演過程中觀眾可以聽到以南美洲安地斯地區各式樂器演譯的中美洲歌謠,這也是團名中出現拉丁美洲的原意。團長Raúl Oswaldo Flores Jaco表示,本團會唱所有中南美洲的特色民謠,但這次參加童玩節代表薩爾瓦多,所以特別揀選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薩國歌謠和台灣的朋友分享。

日本十五鼓乃會(Jugo Tuzumi-no-kai)


石雅如



十五鼓乃會由團長竹內孝志於2005年創立創團之初耗資百萬日圓購得15面太鼓故以此為名。團長與弟弟竹內裕樹兩人同時也是先進和太鼓樂團我龍(Garyu)的成員,曾於2013年來台與幻日(Anthelion)樂團在The Wall共同演出。竹內兄弟二人為十五鼓乃會的指導老師。為了追求理想中的獨特音色,本團目前使用的和太鼓都是以日本牛皮手工自製。全體團員服裝也是由學員的母親們手工縫製,獨一無二。參加童玩節是本團第一次海外公演,全體成員都非常期待。最小的團員竹內哲志是團長的兒子今年六歲從三歲就開始習鼓。受訪團員伊豆田汐梨十六歲,就讀岡山山陽高校,從小看祭典聽到太鼓聲就會很興奮,跟隨好友一起進入十五鼓乃會習鼓,鼓齡十年,現在是學校太鼓社團的重要成員,說到太鼓眼睛發亮,笑笑地說雖然手上厚繭硬如男生,但是打太鼓的時候總是非常開心,會努力學習下去。在汐梨的熱情影響下,媽媽伊豆田伊豆美和妹妹伊豆田夏未也進入鼓團,是本團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2017/07/13

孔雀匈牙利國家兒童民俗音樂舞蹈代表團 PÁVA HUNGARIAN NATIONAL CHILDREN FOLKDANCE AND MUSIC ENSEMBLE


訪談整理/童心善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對一輩子致力於傳統匈牙利無形文化資產研究工作的Szigetvári József先生來說,是排名第一的課題。為了這個課題,找尋各種方法實踐,這個方法除了要受大家青睞,讓年輕一輩願意發自內心的樂意保存自己的價值,更要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方法是甚麼呢?先聽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