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安克隆印尼傳承竹樂團(Angklung Arumba Indonesia Pusaka)


石雅如

本團是由印尼知名音樂家Jaya Suprana先生在2011年成立,誠如其名,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傳承2010年登錄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的印尼傳統樂器安克隆。安克隆(Angklung)的名稱來自西爪哇巽他族語Angka是指音調lung表示碎裂,合在一起Angklung,指的就是搖擊竹製樂器呈現的聲音。團名中的Arumba,指的是使用竹製樂器合奏的樂團,是從1960年代出現的新創模式。組成合奏團的基本樂器如下:安克隆(Angklung)、竹木琴(Gambang)、竹製低音貝斯(Bass Lodong)和長筒鼓(Gendang)。團隊來自西爪哇正是安克隆琴的起源地,最早是當地原住民Baduy族在慶祝豐收時候使用的樂器。西爪哇也是巽他族的主要分布地區,團隊演出服裝就是巽他族的傳統服飾,正式場合戴帽,平時則是戴當地特有蠟染頭巾(badik)




傳統安克隆琴依照地區不同分五聲音階或六聲音階,帶隊團長Mugi Panggestu先生說,為了讓台灣的觀眾熟悉,互動教學的時候使用的安克隆則是以大家熟悉的七聲音階,也就是全音階特製版。標準的安克隆琴共三十一個音階,竹管越長聲音越低,每個音階由一長一短雙竹管組成,這次為了舞台演出效果,團隊帶來的是90年代開始新流行的兩長一短三竹管,這樣琴聲比較響亮。團隊在圓形舞台使用的兩座安克隆琴為黑白兩色,團長說,全世界只有Theme竹和Wulung竹這兩種竹子可以用來作安克隆,前者使用來製作白色琴,後者則用於黑色琴。這次來台灣有在市場看到竹子,他們買了打算回去試試看。至於竹木琴,原本整體是以長短竹筒擺放在平台就像一般木琴的樣貌,因為來台運送過程中破損,改採以手持數根單管竹琴(Carumba)演奏。竹製低音貝斯是將竹木琴從平面改成直立的方式呈現,這次團隊以電子貝斯代替。竹製低音貝斯是團長Mugi Pangestu的恩師Muhamad Burhan先生在1968年發明。這次團隊使用的長筒鼓是單面鼓,木製牛皮鼓面。




這次來台曲目的挑選主要以印尼傳統民謠和世界流行傳唱的歌曲為主,首先介紹爪哇島組曲:抓迷藏(Jaranan)、耕作歌(Gundul gundul Pacul)和想念你(Sue Ora Jamu),這三首雖然是爪哇的民謠,但是印尼舉國皆知的旋律。同樣來自爪哇的民謠還有美麗的巽他族女性(Mojang Priangan),讚頌西爪哇巽他族女性之美的歌曲。另外還有雅加達民謠組曲:黃檳榔(Sirih Kuning)和大神尪(Ondel ondel)。黃檳榔過去是雅加達地區傳統婚禮時新郎提供給新娘的聘禮之一,過去的婚禮舞蹈,隨著時代演變現在則是由民俗節慶的舞蹈展演。擔任傳統婚禮慶典現場音樂演出的樂團稱為Gambang Kronmong,是結合印尼本土、華人和西洋樂器的管弦樂隊。至於大神尪是雅加達慶典必定會看到的特色傳統,色彩繽紛的大神尪高兩公尺半,穿著雅加達傳統服飾,通常在節慶或是迎賓時出現,被認為有保護家鄉趨吉避凶的象徵。另外安排印尼和世界流行傳唱的歌曲有美麗的梭羅河(Bengawan Solo),出生於印尼梭羅市音樂家Gesang先生的作品。這首歌原詞內容歌頌故鄉梭羅河之美,文夏先生的台語版本曼卡灣蘇羅是台灣最早的版本另外一首台灣人耳熟能詳鄧麗君小姐的名曲甜蜜蜜,這首歌的原曲是印尼音樂家Osman Ahmad為電影創作的作品,歌名是Dayung Sampan (划舢舨)



團長說除了代表印尼的民俗謠曲之外其他的演出曲目的挑選原則是全體團員都喜歡才會演奏,像是電影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主旋律、真善美的主題曲Do Re Mi、凱蒂佩芮的煙火(Firework),團長說特別有意思的是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宜蘭民謠丟丟銅花了兩天的時間學習,每天練習不斷。本團在園區演出時特別用心設計和觀眾互動的安克隆教學演奏,讓觀眾舉手搶答自己演出的曲目,答對者致贈印尼特色手工藝品,非常受到歡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