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3

捷克Radost Pardubice帕爾杜比采的歡樂舞蹈團


訪談整理/童心善

如果一場正式演出,領軍的一個小男孩賣力跑出場卻煞車不及的滑倒,身為舞團老師的你在結束之後會做些甚麼?身為舞伴的你在現場的反應是甚麼?身為觀眾的你又會有甚麼表現呢?演藝廳演出這天,歡樂舞蹈團的小男孩一出場就在舞台上滑倒了,觀眾正納悶著是故意製造的演出效果呢?還是真滑倒?接著看到一起演出的舞伴忍不住的滿臉笑意,全場跟著一起笑之餘,也加入了掌聲鼓勵孩子繼續演出。帶團老師Lenka Mroviecova說,他們回去看了這影片N次,每次看都大笑不止。



你一定猜到這個舞團名為Radost(歡樂)的原因了,總是一臉笑容、說話飛快,只要有人笑一定想要知道在笑甚麼,在舞團擔任行政執行及協助編舞教學工作的Lenka Mroviecova老師,此次受舞團創辦人也是所有團員的精神導師Jitka Vitkova女士之命擔任帶著團員來到宜蘭,就如同團名一般,希望帶給台灣觀眾愉悅的波西米亞精神。


Source: World Atlas
Source: Wikipedia



歡樂舞團來自Pardubice省,位於東波西米亞地區,相較於東部摩拉維亞、斯洛伐克地區受到匈牙利王國文化影響,波西米亞有著屬於自己特殊的文化位置。



西部波西米亞舞蹈音樂

歡樂舞團選擇了Chodsko地區的舞蹈作為西波西米亞的代表。

Chodsko(發音接近荷斯可)地區位於德國巴伐利亞森林邊界的Sumava山區。這一帶居住著一群稱為Chods(字義即是浪人)的少數民族,早年受波西米亞國王招聘從原本居住的今日屬於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邊界一帶遷居戍守此區,成為波西米亞王國抵禦日耳曼人入侵的主要部隊。平日男子出外巡守,女子當家,村落聚居彼此相互照應。因此相較於摩拉維亞地區以男性主導的文化,這兒的女生擁有較多的自主權,不僅可以女生和女生一起跳雙人舞,也可在酒吧內喝酒點歌(要求樂師演奏歌曲),其他地區則需要男性邀請女性跳舞或者發聲了。



男生大多離家戍守,以女子為主的村落生活歌舞自然也從女生平日工作取材,順勢發展。例如:女生圍著半圓歌唱,接著會背後牽手與鄰伴接在一起繞圈邊唱邊跳,歌曲內容多以愛情、戰事、馬兒為主題,這種圈圈稱之為Chodsko circle;或者以最常見的腳跟+腳尖兩拍polk (heel toe polka)舞步來說,腳跟點地後(拍1),足弓盡量不離開地面,滑過腳掌後接著腳尖點地(拍2)的方式跳舞,則是因為山區地勢,無法像平地般的輕鬆大幅跳躍。

影片:Chodsko 地區舞蹈組曲
組曲中的三首女生單獨圍著半弧圈唱的歌,第一首是喔,媽媽,描述一個女孩兒跟媽媽述說夢境,有個男孩偷了她的圍裙和想和她一起跳舞,接著的歌曲是愛錯人的抱怨。最後一首歌則是我想愛上口袋裝有甜食的男生,以兩種不同聲部來詮釋這首可愛的歌謠。在舞蹈上,除了可以看到前述比較黏地的舞步,小孩們則以遊戲的方式加入舞蹈行列,主要是因為舞蹈需要的肌力較強,孩子們尚待磨練之外,孩子們原本就是在玩遊戲、彼此嘲弄當中熟悉音律節拍和基本舞步,成年之後才是男女的社交性質歌舞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地區特有的樂器「Bock袋笛」,和蘇格蘭或巴爾幹地區的袋笛bagpipe不同,Chodsko的袋笛不用嘴吹氣,用手肘壓袋鼓風、放氣,雙手按著笛孔發出音階旋律。嘴巴空著幹嘛呢?當然是唱歌啊,捷克斯拉夫民族就是要邊唱邊跳才是人生。

這段影片來自Radost歡樂舞團的朋友,聽聽Bock的聲音(影片中間那位女孩夾著的樂器):

山區生活所有的勞動都是為了日常溫飽,平日的工作服要能耐髒,在服裝顏色上以豔麗的紅色取代象徵高貴純潔的白色,至於選用紅色則是原始棉胚布織物並非純白,而是米色及參雜其他雜質顏色,要變成純白色需要花費許多功夫,不是貧困的村民能夠負擔得起,若用當地盛產的紅花(或稱胭脂花Safflower,花瓣曬乾後當紅色顏料)全部染成紅色,不僅美麗耐髒,且無需因為衣物不足而常常清洗更換,舞團帶來的服飾即是平日的工作服,待假日或重大慶典活動,換上精緻刺繡的服飾及頭飾,給自己打扮的機會。這段影片男女生服飾是慶典時才穿戴,男生的大寬帽和女生的頭巾,所有已婚婦女傳統上是不能在公共場合露出頭髮的。

春天來臨的習俗
即便今日宗教信仰不再是人們生活的重心,傳統上送走隆冬迎接萬物復甦春天的習俗仍然代代傳承,復活節正好是結合宗教信仰和傳統習俗的一個節日。

村落裡,人們舉著象徵冬天的木偶遊行,並在歌舞儀式之後丟入河中,代表冬天已死,拿著新生的柳枝葉或者掛著彩蛋,開心迎接春天來臨。小男生用小柳枝條輕敲女生屁股,唱著Pepik(小男孩名)的歌謠,彼此嘻笑嘲弄對方,上午的打屁屁儀式結束後,小女孩們會繪製美麗的彩蛋回贈給心儀的男生,或者跟著父母去拜訪其他家庭串門子要彩蛋。青春的少女則穿著白衣裙、打赤腳(原本是赤腳,舞台換裝不便,就不脫鞋襪了)在草地上採花做頭飾花環,拉著彩帶圍成象徵天空的方形,中間站著這群相互推派選出代表純潔的少女,一行人唱著楚楚可憐的乞求歌,假裝大家很窮,搓著雙手說謝謝,挨家挨戶的去要一點零錢、小餅乾,募得的"戰利品"則大家均分。


東部波西米亞地區舞蹈音樂

就如同活在21世紀的所有朋友一樣,捷克今天的民俗舞蹈音樂也已採集到的19世紀資料為基本藍圖,包括從1718世紀發展至今的傳統服飾,以及影響歐洲社交舞蹈也曾在古典音樂盤據一定份量的Polk舞曲,捷克著名作曲家德佛札克、史麥塔納都曾將不同類型的polka元素用在作品中。東部地形以平原為主,生活相對富裕,多層的白色襯裙除了代表身分地位,也是女生能夠多產(渾圓臀部)的象徵。舞團帶來了最具此區代表性的Ceske Dance(捷克舞蹈)組曲,全部以Polka音樂舞步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各種不同類型,包括SousedskaMatenik以及Dupak,各具特色如下:

Sousedska3/4拍的稍慢版舞曲,有窮人、農民的華爾滋之稱,來看看舞蹈長甚麼樣子。

團隊帶來的Sousedska舞形:


Matenik是東部波西米亞的最常見的類型,音樂節拍會從3/4拍轉換成2/4拍或者對調,因此舞蹈節拍是123/12/12 或者 12/12/123。影片參考:


Dumpak Polka
一樣是Polka基本舞步,但多了重踏地的動作,影片參考這兒。

除了大孩子們社交性質的舞蹈,小孩子們依然本著玩樂至上的精神,帶給觀眾們的是帽子舞,雖然是玩耍,仔細看孩子們踩踏的基本步,還是跟大孩子們的舞步相關聯。

邊唱邊跳向來是捷克民俗舞蹈的精神,聽著孩子們天籟的聲音,納悶著大家的歌喉都這麼好還是有篩選過?Lenka說,舞團缺少男生,只要男生想要加入,一律來者不拒,但大家通通從學習唱歌開始,配著樂器,一點一點的累積。不過,宜蘭的夏天讓大夥兒投降,替代方案是讓沒有輪到上場的孩子在場邊幫忙獻聲。不論女子舞蹈或者男女雙人舞,原始型態是配著歌唱,以圍成圈的方式進行,在舞台上看到的是特別編排好的隊型,讓觀眾清楚看到不同舞步配著音樂的變化以及不同區域的差異。
基本Polk舞步加上隊形變化:
小男生的帽子舞:


我們問Lenka,是否介意將那段不小心滑倒的演出影片放在網路上,她大笑著說:當然可以放。看著她們對孩子的正面思考態度影響孩子們在面對失誤時的樂觀與自信,不知道能否對台灣的大人們有一點不一樣的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