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3童玩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3童玩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09/27

德國圖林根民俗表演團Thüringer Folklore Tanzensemble Rudolstadt

訪談整理/童心善
來自中部黑森林地區Thüringer邦的Rudolstadt舞團,團長聯合好友樂團友情贊助,一行人浩浩蕩蕩帶著道具服裝和樂器來到童玩節,而距離上一回德國團隊到宜蘭已是14年前的事了。1999年德國團隊同樣來自於Thüringer邦首府Erfurt市,但是帶來的舞到內容卻不太一樣,且這一回有現場樂手親自上陣,讓整個演出宛如浸淫在德國現場。先來看看德國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五月節: 

2013/09/24

愛沙尼亞Tallinn French School Folklore Group Leesikad

訪談整理/童心善
屬於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愛沙尼亞,位在最北邊與芬蘭相望,也與芬蘭、拉脫維亞民族有著同樣的祖先:Finno-Ugric(芬蘭烏格爾族),一個在歐洲民族大遷移之前就已在歐亞大陸定區千萬年以上的民族。

2013/09/19

2013俄羅斯集合!


訪談整理/童心善
童玩節從1996開辦起,俄羅斯團隊是每年必定不會缺席的國家。十幾年下來,大家對俄羅斯民俗舞蹈的認識是甚麼呢?除了高度技巧的蹲伸步、轉圈大跳之外,俄羅斯境內超過180種以上的民族,大家可以分辨得出來,哪些是俄羅斯民俗舞蹈,哪些又是其它民族的舞蹈呢?這一次,將來到童玩節的三個俄羅斯團隊演出內容統合整理,換個方式讓大家再一次認識這個國家的舞蹈和音樂。

出現頻率第一名的舞蹈?請按我

2013/09/12

祖先來自保加利亞的羅馬尼亞團隊-Balgarce of Vinga

訪談整理/童心善
祖先是來自保加利亞,且團隊居住的地區靠近塞爾維亞和匈牙利邊界,加上此區有來自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包括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人),因此,融合各地傳統文化的舞蹈風格就這麼產生。同時,也為了紀念保加利亞族裔的身分,Balgarce這個字的加利亞語意思是「以寶石串成的項鍊」,如同人們穿戴在身上最重要的一部分,帶領整個舞團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

舞團的演出內容主要包含兩大區塊:
A.     羅馬尼亞巴那特地區的傳統舞蹈
B.     保加利亞境內傳統舞蹈

日本野和太鼓(Nowa Daiko)、田原坂和太鼓(Wadaiko Tabaruzaka)、葉隱和太鼓(Wadaiko Hagakure)、下總乃國銚子跳躍太鼓(Choshi Hane Taiko)

宜蘭大學 石雅如

今年來自日本的太鼓團隊一共三團,其中田原坂和葉隱兩個和太鼓團隊是共同組團前來,所以嚴格說來一共有四個太鼓團隊參與今年的童玩節,四個團隊四種風格,巧妙地反映出當前日本學習太鼓的潮流發展。以下依照來台時間的先後順序分別介紹:

團長永井寬通先生於1995年創立了野和太鼓團,團名中的「野」字代表團隊所在地名「野芥」,「和」字則取自日文的「平和」,代表和平,讓心與鄉土相互結合互相產生共鳴。野和太鼓的團徽以野和太鼓的開頭日文no與太鼓日文開頭的(da)為構想,以團隊生命的太鼓為主要圖像,周遭圍繞著十二個星體,象徵時間的流轉。團隊參與福岡博多櫛田神社等廟會節慶表演,「活力祭典」一曲則利用日本太鼓傳統打法,一邊打造出廟會祭典風情,表現日本祭典時充滿活力的精神,希望創造熱鬧氛圍讓大家置身於日本祭典的感覺。

野和太鼓團於2005年新增了少年太鼓團,主要契機源自當家長的團長觀察發現青少年朋友受流行音樂影響,缺乏對慢節奏的掌握能力,所以開始招收少年成員。事實上團長的太鼓是無師自通,透過慢慢摸索從傳統到創新,本團所有的表演曲目都是團長創作。永井團長說:加入現代新元素創造讓大家快樂打鼓的太鼓團是他努力的方向。這次演出曲目中的「亞翔」,這首鼓曲表達野和太鼓像一隻鳥般地飛翔向亞洲、飛向夢想。另外也想透過這首曲子感謝台灣,並且表達能夠來到台灣在大家面前表演的這份不可思議的悸動。野和太鼓目標為走向全世界、走入下一個世代,不分國界、不分年齡發揚日本的太鼓魂。

1992年田原坂太鼓成立於熊本,以十九世紀日本最後內戰西南戰爭發生地田原坂為名,顧名思義,本團打擊的題材和歷史典故息息相關。團長柏木博光先生說:崇敬幕府末年武士西鄉隆盛,儘管知道薩摩藩打的是一場會輸的戰爭,還是堅持拼命一搏的精神,希望團員也秉持這種心念,做任何事都要用盡全力。在觀賞團隊演出的過程仿佛身歷其境,「動亂」一曲便是描寫1887年薩摩軍和政府軍之間的戰役一觸即發,團長吹海螺的動作便是當時出征上陣殺敵前的號角。「美少年」一曲表彰西南戰役中賭上自己生命參與戰鬥的青年勇士。「決戰」一曲則是重現田原坂激戰的現場,此曲的打法與打點位置,有用力揮刀的架式。田原坂的太鼓服採用加長的祭典法被,小孩的服飾純真留白,較有演奏經驗的成人演出服裝會加上花紋。隨行受訪的隊長菊川隆貴5歲就讀幼稚園時看田原坂成人團演出深受感動,陸續觀看其他太鼓團隊後還是決定加入田原坂,加入時國一13歲,目前21歲,鼓齡8年。

葉隱太鼓的命名是從日本武士道經典《葉隱》而來。《葉隱》是江戶時代肥前國佐賀鍋島藩藩士山本常朝田代陣基所編撰,《葉隱》的意思就是隱身在葉蔭,就算主人看不到也要盡忠,勇敢捨身奉公。擁有全日本只有四十八人獲得,財團太鼓連盟一級公認指導員資格的團長八木一彥先生認為,現代人淡忘傳統武士道精神,所以除了教授傳統太鼓,也透過歷史故事的講授,教育身為太鼓團員應守的武士道規範:要打鼓前先在家念書做好準備、懷抱一顆我為人人的心、對父母盡孝敬愛長輩、有恩必報。葉隱的團服小孩穿短版法被,大人的較長;團服上有龍的圖形,象徵充滿魄力自由在天上飛翔。在旁聆聽訪問的團員林祐樹小朋友12歲,隨行的林媽媽說祐樹很小大概兩歲的時候在東京看到太鼓演出就說想打太鼓,5歲搬到佐賀,目前鼓齡7年,祐樹說比起電玩和踢足球最喜歡打太鼓,要一直打下去。

葉隱的八木團長和田原坂的團長柏木兩人師出同門,除了在全九州太鼓大會中碰面,也在太鼓財團舉辦的全國大會相遇。柏木團長和八木團長得知宜蘭童玩藝術節邀請團隊消息,便相約一起組隊來台。來台前兩隊輪流前往熊本和佐賀共同練習開場的「絆」和謝幕曲「屋台」兩首合作鼓曲,前首可以感受到流動在兩團間濃厚的默契,後者是兩團在九州共同公演時十分受到歡迎的曲目,充滿市集喧囂的熱鬧氣氛。

來自江戶時代稱為下總乃國的千葉縣銚子市跳躍太鼓團,由日本太鼓連盟編號七號一級公認指導員,也是跳躍太鼓流一門的宗家宮崎義政先生帶領來台。宮崎先生也是銚子跳躍太鼓保存會的會長,該保存會是為了保存正統跳躍擊打法成立的。保存會傳習太鼓完全免費,練習和表演的太鼓也全由保存會提供,成員只需要自費購買鼓棒和服裝。保存會的倉庫內收藏一面直徑1.5公尺重達200公斤的大太鼓,鼓身和鼓座具有四百年歷史,在重大的祭典儀式中擔任要角。四百年來鼓皮因為使用磨損需要更新,但上面延續百年來傳統繪有三個勾玉旋轉圖形,象徵生命的起源。

因為地處親潮和黑潮兩洋流交會點,漁獲量為日本第一的銚子市,從江戶時代便是日本重要的漁港。自古以來漁民們為了酬神,選在舊曆每年六月十五日最低潮的那天,聚集在川口神社辦理祭典感謝海神,特殊的跳躍太鼓也應運而生。跳躍太鼓表演時兩名鼓手以頸肩部共同支撐一面重20公斤的太鼓,每敲擊一次後向後跳躍,再與太鼓一起迴轉。除此之外還有極為特殊的「睡寢」打擊法,原本站立的兩名鼓者會依照臨場的狀況,力量較強者將力道較弱者壓倒在地,以支撐太鼓的木棍頂住地面後旋轉,之後倒地者再跳躍起身。宮崎宗家的弟子本團師範越川昭一指導員說,「睡寢」打擊法是沒有事先套招的,完全依照表演當下的自然狀態決定由誰躺下,倒地後的起身需要運用力量與技巧。


團長說過去只要漁獲大豐收,回航的漁船上便會掛起寫著「獅子睦」的大漁旗,只要看到掛起大漁旗,漁民就會辦理慶祝會,表達感謝。團長說整個舞台就是海面,鼓手們打鼓時候全體用力衝擠在一起的動作就像漁船在海上的樣貌,鼓手們必須用全力向前衝,表示漁民和大海搏鬥的拚盡,用力擠表示辛苦逼迫的討海生活。在這麼猛烈衝撞的狀況下所有鼓手們在演出全程中必帶著微笑,用意是要自我激勵,不論生活再怎麼苦也一定要帶著笑容面對!而這正是銚子跳躍太鼓最引人入勝之處。

2013/09/11

斯里蘭卡薩瑪兒童舞蹈團(Sama Ballet Children’s Dance Group)

宜蘭大學  石雅如

薩瑪(Sama)在僧伽羅語(Shihala)和泰米爾語(Tamil)的意義相同,代表和平,這也是舞團創立的宗旨,透過傳統斯里蘭卡舞蹈宣揚和平與幸福。薩瑪民俗舞蹈團成立於1985年,是斯里蘭卡政府文化事務部核准成立的表演團體,兒童舞蹈團成立於2000年。招收對象以國小一到五年級公立學校藝術專業的學生為主,一般學生對舞蹈有興趣也可以進入。團隊曾於2002年應邀來童玩節演出,獲得觀眾熱烈的回應,睽違十一年再度來台,再次帶來充滿印度洋島國儀式民俗舞蹈風情的演出。

西元前247年印度阿育王派遣王子到斯里蘭卡,展開佛教文化對獅子國的影響,在此之前婆羅門教是該地的主要民間信仰。對斯里蘭卡人而言,宗教與生活密不可分,這點也反映在民俗舞蹈的呈現中,幾乎斯里蘭卡所有的舞蹈都是從宗教儀式而來。團隊每回開場必跳的舞稱為「神的祝福(Magul bera)」,這是該國舉辦所有特殊盛典的開場的祈福舞,吹海螺代表向神宣告,原本在斯里蘭卡這種祈福儀式總長度超過兩小時,但是舞台演出有時間限制,濃縮擷取精華以為展演。

2013/09/10

孟加拉尼特隆(Nitto Rong)音樂舞蹈學苑

宜蘭大學 石雅如

團長Wahida Parveen Olive女士與Abed Islam Tipu先生於20069月在首都卡達成立尼特隆音樂舞蹈學苑,目的是想透過充滿歡樂的舞蹈和音樂教育,讓所有成員身體健康並充滿自信,從團體生活中學會自律與合作。Olive女士自小便接受完整的舞蹈教育,2000年七歲時就以第一級第一名優異的成績完成Bulbul舞蹈認證課程。2007年更贏得印度德里民俗藝術協會的金牌認可。除了嫻熟傳統民俗舞蹈,Olive女士也熟悉現代舞、芭蕾舞、阿拉伯舞、佛朗明哥舞、拉丁舞、印度和孟加拉的武術。

孟加拉的歷史發展和豐富文化,反映在其舞蹈主要分三大類:古典、民俗和現代舞。古典舞主要是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像是北部地區因為接近印度,受塔米爾族文化(Tamil)影響流行南印度的婆羅多舞(Bharata Natyam)、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的歐迪西舞(Odissi)、印度北部的卡薩克舞(Kathak)以及印度東北部曼尼普爾邦(Manipuri)舞。團隊帶來的加特拉(Jatra)戲曲舞取材自古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羅摩衍那(Ramayana),流傳至今仍然十分受歡迎,團隊模擬孟加拉鄉間的小女孩們在閒暇時候隨興演出舞劇,活潑輕鬆。受到印度影響,孟加拉也有崇敬的印度神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降魔女神突伽(Durga)的慶典,難近母節。舞團也將各界慎重慶祝這個節日的盛裝打扮和歡樂氛圍編排入舞。

墨西哥美西卡民俗舞蹈團(Grupo de Danza Folklórica Mexica)

宜蘭大學  石雅如

美西卡民俗舞蹈團來自墨西哥東部的委拉克魯茲市(Veracruz),團長Jessika Gaínza小姐和父親(本團藝術總監也是創團者)Javier Gaínza先生表示,為了研究保存並發揚墨西哥傳統舞蹈,並且教育出能展現墨國豐富文化的舞者而成立舞團。在完全沒有任何來自政府的補助之下,十年來團隊辛苦的自力經營,每位學員每個月收取250披索的學費,收費主要是為了分攤水電費等必要支出。Javier先生的正職是國小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師,若是有該校學生對習舞有興趣,便可以優惠價每月150披索加入舞團,家境清寒者則完全免費。舞團依照學員的程度分為初、中、高三級,年滿七歲者可以加入初級,但初級的課程主要是在引發孩童的學習興趣,舞步基本上十分簡單。中級班的學員除了舞步漸趨複雜,也注重培養對舞蹈表達方式的觀察力。高級班的學員除了舞蹈專業的熟練程度,還會加強學員對民俗音樂的辨識能力。

2013/09/09

韓國忠清南道藝術高中舞蹈團

宜蘭大學 石雅如

忠清南道藝術高中成立於1996,學校坐落於天安市的山上,採全體住宿制。此次參與童玩節的舞蹈團正是該校舞蹈科的學生所組成,舞蹈科致力於傳授全方位藝術知識,透過舞蹈教育,豐富學生的品格與人格,淨化身、心、靈以成為優秀的藝術家。校內舉辦各式競賽來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像是全體共同構思不同的韓國舞蹈、芭蕾或是現代舞,相互合作帶來更好的表現。由於本校採住宿制,舞蹈科的學生除了日間固定的課程,每日晚餐後必須進行額外3小時的練習。這次來的團員為韓國傳統舞蹈專攻,副修其他現代舞蹈,20112012年舞團連續在忠清南道舞蹈比賽分別獲得冠、亞軍的佳績,此次來台表演的內容正是擷取當時比賽的精采曲目。

團長金慶淑老師表示為全面推展舞蹈、音樂和美術教育,除了中央教育部設立的國立藝術大學,韓國各道政府教育廳在每個道皆設立至少一所的公立藝術高中。為了保存傳統藝術,政府設立韓國中央傳統藝術院專責保存研究韓國傳統藝術,民間也有專業人士成立有關傳統藝術蒐集保存的組織,以舞蹈藝術來說許多基金會更是以知名舞者為名設立。因緣對傳統的執著,許多韓國舞蹈的教授都有其師承,絲毫不得馬虎。以非物質無形國家文化資產的太平舞為例,原本是朝鮮時代王妃為求國運昌盛所跳的舞蹈,目前韓國舞蹈界公認以流傳到19世紀韓承俊先生為現今太平舞的始祖,之後分裂為兩大派,分別是其孫女韓英淑女士和其門徒姜成英女士,前者的舞蹈風格為典雅端莊,後者較為華麗。金慶淑老師說,兩派的服飾和音樂風格不同,但因為師出同源,嚴格來說基本的舞蹈姿態是相同的,只是演出順序略有出入。這次團隊來台演出的太平舞包含兩大流派,不同場次的開場動作不同,看過本團兩場以上太平舞演出的細心觀眾應該可以發現其中的奧妙。

2013/09/08

委內瑞拉亞甘布(Yacambú)民俗舞蹈團

宜蘭大學 石雅如

童玩節首次邀請到來自委內瑞拉的民俗舞蹈團,本團來自該國水資源最豐沛的玻利瓦州(Estado de Bolívar),團隊取名亞甘布(Yacambú),正是該國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團長Iván Valderrama說,這寓意是指豐沛民俗正如同滔滔江水,本團要將之引入灌溉文化匱乏的地區。舞團成立26年,目前共有180名學員,依程度的高低分兒童、青年與成人班。兒童班目前只有女性團員,青年與成年班則男女生團員都有,此次考量女性成員自主管理和服從性較高所以只有派女團員來台。自成立以來表現優異,是委內瑞拉政府計畫性補助的重點團隊之一。舞團設立的學苑教授的課程十分多元,包括:古典芭蕾、現代舞、民俗舞蹈、民族風格舞蹈(nacionalista estilizado)、西班牙舞、爵士、街舞、拉丁美洲民俗舞蹈等等。

2013/09/07

摩洛哥菲茲哈瑪加(Hamadcha de Fez)傳統樂團

宜蘭大學 石雅如

由阿伯德拉辛安拉尼(Abderrahim Amrani Marrakchi)先生所領導的哈瑪加傳統樂團是今年唯一來自非洲的團隊,也是童玩節首度邀請到來自摩洛哥的團隊。哈瑪加傳統樂團來自摩洛哥北部的菲茲(Fez),正是15世紀阿拉伯菲茲王國的首都、伊斯蘭信仰的重鎮,自古就以製鞋、皮革和製陶等手工業知名的大城。哈瑪加傳統樂團從屬於同名的兄弟會,如同世人熟知的蘇菲兄弟會,是摩洛哥的三大兄弟會之一。哈瑪加兄弟會由聖西帝阿里班哈多齊(Saint Sidi Ali Ben Hamdouch)創立於17世紀,當時聖西帝阿里先生眼見傳統讚頌神明的吟唱形式式微,便以傳承所屬成員吟唱正統謠曲和訓練高超音樂舞蹈技能為成立宗旨,讓生活困頓的會員們精神有所依歸。

2013/09/06

高加索民族-喬治亞KELAPTARI民俗舞蹈團

訪談整理/泰瑞莎
不知道朋友們是不是CSI迷?醫生驗屍時,若是白人,都會提到一個字眼:Caucasian,接著才說是Male/Female等等…這個Caucasian指的是就是居住在高加索山區一帶的民族,至於為什麼要用這個字眼來取代"The White"單純的白人稱呼,又是另外一件事,這兒就不做討論。高加索山脈東西走向的橫跨在裏海、黑海之間,山脈南北各有不同的民族居住,據統計有50多個民族,彼此的語言、生活習慣、宗教完全不同,高加索山區是東正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多宗教會和之地,再加上地理上的戰略位置,控制此地即是鎖住往地中海岸及中亞的通道,以及北高加索一帶豐富的礦產、裏海地區的石油產量,種種因素引起各族()之間的覬覦,比起火藥庫之稱巴爾幹半島,「高加索地區」的精采程度絕對不遑多讓。

2013/08/27

泰國希爾帕倥民俗藝術舞蹈團(Satit Silpakorn Folk Dance Group)

宜蘭大學  石雅如
                                                                                                          
1960年代起,泰國政府開始推展國家文藝教育,從小學到高中都有必修的藝術文化課程,其中包含古典與民俗舞蹈,所以泰國人一進入小學起就開始學十種基本的舞步,進入國高中則進一步學習更加精準細緻的儀態。在這時空背景孕育下,這支來自泰國中部佛統府 (Nakhon Pathom) 希爾帕倥藝術大學附屬中學 ( The demonstration school of Silpakorn University) 的民俗舞蹈團成立於1973年。最初是由希爾帕倥藝術大學教育學院發起,後來藝術與科學兩學院陸續加入。成立舞團的宗旨除了為保存、研究傳統音樂與舞蹈,也希望藉由教學讓學生除了認識泰國民俗藝術之外,進行實際的演練,也讓教職員有服務學習的機會。本團歡迎所有有興趣的學生加入,並會依照學生的程度規劃合適的教育課程。舞團認為參與藝術節演出,正是將泰國文化與藝術推介給世界的好機會,所以此次來台特別選定在泰國國內被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宮廷倥舞(Khorn)以及代表泰國不同地區的特色民俗舞蹈到童玩節演出。

2013/08/26

歐美利斯寇特斯巴拿馬民俗音樂團(Omelis Cortez y su conjunto de musica folklorica de Panamá)

宜蘭大學 石雅如

成立於1960年代的歐美力斯寇特斯巴拿馬民俗音樂團,透過舞蹈、音樂和歌唱呈現該國混合歐洲與非洲的多元文化特色。

巴拿馬的非洲文化隨著十五世紀西班牙殖民的勞動力需求首次進入,獨立前後為了興建鐵路和十九世紀巴拿馬運河的開鑿,分別接納了安地斯地區印地安原住民與非洲移民混血的安地斯非裔移民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印非混血非洲後裔,最後這批開鑿運河的非洲後裔將充滿非洲文化元素的卡里普索Caplipso民俗音樂帶入巴拿馬。卡里普索民俗音樂正是源自加勒比海地區的千里達和多巴哥(Trinidad y Tobago)在沒有非洲鼓可以使用的前提下,奴工利用空的石油鐵桶加以敲打成為卡里普索的一大特色。除了卡里普索旋律,歐美利斯團隊帶來的薩拉昆德(Zaracundé)舞蹈更是紀錄著巴拿馬非裔奴工追求自由的血淚史。狂野的肢體動作搭配著急促的鼓聲,讓人隨之回憶起挺身保護眾多悲慘受虐巴拿馬非洲奴工的非裔阿嬤的真實故事。

2013/08/14

波蘭裔加拿大團隊-歡樂民俗歌舞團Radosc-Joy Vocal Dance Group

訪談整理/童心善
不論離鄉背井的原因是甚麼,【家】是人們心中永遠的依靠,而這個家正是和自己同文同種說著相同語言的國家。來自加拿大波蘭裔的歡樂民俗歌舞團編舞老師Stefen Holda是這麼說的:「I will go back to Poland. My heart is there.

正因為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讓加拿大的文化多采多姿,甚至地方政府也相當支持多元文化,在學校內甚至提供60種以上不同語言,供移民後代學習自己的文化。也因此,二度來台的Stefen,代表加拿大這個國家來到童玩節,決定要讓觀眾看看到底甚麼才是真正的加拿大!

2013/08/01

天地之間的蒙古國-烏蘭卡斯樂團Urankhas Quartet

訪談整理/童心善
地理自然環境會不會影響一個民族的形成?從許多民族生活習慣、民間文化及音樂舞蹈、甚至服裝看來,答案是肯定的。
蒙古國是我們習稱的外蒙,和內蒙一樣,居民都是蒙古族人,受到藏傳佛教影響,近半數族人皆跟隨喇嘛,境內僅哈薩克族保留伊斯蘭教的信仰以及部分族人仍舊維持信奉薩滿宗教或者保持無宗教論的立場。
這一群由蒙古各音樂舞蹈學院的老師精英組成的烏蘭卡斯樂團,由小提琴手Darizav Jargal女士帶領,帶來深具蒙古地方民俗色彩的音樂歌唱以及古典曲目兩大類精彩演出。

2013/07/23

印尼-Sanggar Citra Budaya

訪談整理/童心善
Sanggar Citra Budaya來自爪哇島最西部的一個小城Bogor,一個還相當重視傳統民俗文化的小城,居民多數為印尼第二大族群-巽他族(Sundanese people,人數最多的族群為群聚爪哇島的爪哇族人Javanese people,兩者和台灣原住民一樣皆屬南島語族)。巽他族和印尼境內其他民族一樣有自己的語言以及豐富的傳統藝術、文化,包含舞蹈及傳統偶戲等等,關於整個印尼的基本地理歷史,可以先到這兒溫習一下
創辦人兼團長Neni Suryani女士曾是研究Jaipong舞蹈的專業舞者,開辦的舞蹈班成員從小小孩到媽媽各年齡層都有,「雖然我們一樣面臨現今多元的活動選擇,幸運的是,我們這裡多數人還保有想要學習傳統文化的心。」Neni這樣說。

斯洛伐克-PRVOSIENKA帕佛仙卡兒童民俗舞蹈團

一個堅持傳統與理想的兒童民俗舞蹈團


訪談整理/童心善
「斯洛伐克周圍有許多民族國家,包含烏克蘭、匈牙利、奧地利、波蘭等,在歐洲大陸上,異地往來貿易交流頻繁,我們的文化交互影響自然可以想見。」訪談之始,團長就以這樣開放的態度開始我們的對話。「你很難明確的區分每一個地區的民俗舞蹈或音樂型態有甚麼不一樣,因為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不管是服裝、音樂、歌曲內容、語言等等,好比斯洛伐克西邊的服裝以藍色為主,女生常常藉由在男生腿上跳躍的舞蹈動作展現女孩的靈巧,中部山區的居民拿著放牧的棍子跳舞也是多數歐洲山區常見的舞蹈型態,在斯洛伐克境內的舞團,不論是來自何地,都會展現各地的舞蹈樣貌。」

斯洛伐克各地區的民俗服飾地圖 /來源:http://www.panorama.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