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3

斯洛伐克-PRVOSIENKA帕佛仙卡兒童民俗舞蹈團

一個堅持傳統與理想的兒童民俗舞蹈團


訪談整理/童心善
「斯洛伐克周圍有許多民族國家,包含烏克蘭、匈牙利、奧地利、波蘭等,在歐洲大陸上,異地往來貿易交流頻繁,我們的文化交互影響自然可以想見。」訪談之始,團長就以這樣開放的態度開始我們的對話。「你很難明確的區分每一個地區的民俗舞蹈或音樂型態有甚麼不一樣,因為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不管是服裝、音樂、歌曲內容、語言等等,好比斯洛伐克西邊的服裝以藍色為主,女生常常藉由在男生腿上跳躍的舞蹈動作展現女孩的靈巧,中部山區的居民拿著放牧的棍子跳舞也是多數歐洲山區常見的舞蹈型態,在斯洛伐克境內的舞團,不論是來自何地,都會展現各地的舞蹈樣貌。」

斯洛伐克各地區的民俗服飾地圖 /來源:http://www.panorama.sk/


在帕佛仙卡的演出中,我們看到小提琴、大提琴、外加各種笛子等樂器伴奏,伴隨著歌唱,還外加「呦呦呦」、或是「一呀」的喊叫聲,這都是為了讓參與的人更帶勁而用。屬於西斯拉夫民族的斯洛伐克,好歌喉雖是天生的本領,卻也要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臉不紅氣不喘的邊唱邊跳,尤其在台灣這麼濕熱的天氣裡。同時,由於男孩、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不同的遊戲方式,也有少男少女情竇初開的社交形式的舞蹈活動,透過這些舞蹈呈現,讓觀眾們了解,原來斯洛伐克這個愛好歌舞的民族是這樣的生活方式。

舞團帶來的幾支舞蹈中,穿著紅色連身裙的是小小女孩兒生長在中部斯洛伐克地區,最愛在草地遊戲打發時間,或放牛吃草或曬曬濕了的衣服,蹲跳步是cipovička這首舞最常見的舞步,也是小女孩兒們的拿手本領。或者夏天打赤腳邊唱歌邊洗衣,好奇唱詞內容嗎?團長說,就是girls talk囉!

大一點的女孩兒有機會和男生們一塊兒共舞,除了秀舞技,當然要展現一下好歌喉,複音唱腔(Polyphony)是草原地區民謠最基本的唱法,在PRVOSIENKA的國家日活動中,老師帶領兩組團員和觀眾們一起試著拍手打出不同的節奏以及輪唱丟丟銅的練習就是要讓大家明白斯洛伐克民謠的唱法。
隨著音樂由慢漸快,舞步也隨著歌曲節拍由簡單到快速,這是觀賞斯洛伐克舞蹈最基本的概念,由男生們擔綱的舞蹈-軍人舞(Verbunk)也不例外。看完斯洛伐克舞蹈,發現小女孩、大女孩和男生舞蹈之間的差異嗎?他們可是嚴謹的區分不同的舞蹈型態要適合不同的年紀呢!此外,舞曲和舞曲中間,總是有個舞者跑到麥克風前大聲的說了一句,那可是要告訴樂手們:【嘿,我們要換舞曲了,請換個OO給我們吧!】那個OO就是舞曲的名字囉!

斯洛伐克的氣鳴樂器(Aerophones)家族
演出樂池上,除了提琴家族之外,PRVOSIENKA也帶了幾樣斯洛伐克傳統的氣鳴樂器(Aerophones),是一種藉由氣柱內的氣流造成震動發出聲響的器樂。民俗樂器中,最常見的就是木製笛子,也因為此類樂器在山上的牧羊人或者農夫生活周遭容易取得,也因此民俗音樂的保留傳承中,這兩類人居功厥偉。


斯洛伐克的木製笛子以構造區分,大略可分為吹孔及附吹嘴的兩大類,而有吹孔的笛子,笛身打音孔可發出不同音階,也有無音孔的Koncovka是無音孔笛(end blow pipe)的代表,笛身沒有任何音階孔,以手指壓住最底端發出樂音,如下圖:

Koncovka笛/演奏者Rastislav Simkovic/攝影 須文宏
列為世界無形文化資產的Fujara(發音近fu-ya-ra)樂器及音樂,也讓觀眾們大開眼界。Fujara屬於有吹嘴的哨笛樂器代表,也只有斯洛伐克中北部山區牧羊民族有這種樂器,吹嘴在笛子上半部的最底端,方便讓吹奏者的手指頭在笛身移動吹出樂音。Fujara音樂通常沒有固定的譜,完全由牧羊人即興吹出,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負責吹奏Fujara的樂手Rastislav Simkovic說:「山上牧羊的生活是相當孤獨的,一個人面對著群山、動物,過一整天,而排遣寂寞最好的法寶就是音樂,所以聽著fujara樂音,可以猜想那位演奏者心中在想甚麼呢!」


為了配合中部山區的棍子舞(影片參考:另開視窗連結),樂師們帶來了中歐、南歐一帶山區傳統且常見的樂器Gajdy (斯洛伐克語發音接近guy-dee,其他國家則有不同的拼法及發音方式)
這種用羊皮做成的袋笛(bagpipe),有著吹嘴以及黃片,透過袋囊的空氣擠壓簧片而發出聲音,也由於氣流不是直接由吹奏者的嘴直接吹出,是保留在袋囊,透過手肘的擠壓放出氣流,因此聲音可以源源不絕,吹奏者偶爾也可以喘口氣。只不過,袋笛的起源何處已不可考,據載羅馬帝國時代,出現在亞洲、北非以及歐洲地區。在歐洲,尤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巴爾幹半島上國家、克羅埃西亞、斯洛伐克中部山區都可見此種樂器,或用在民俗慶典儀式中(包括婚喪喜慶)或用在宗教活動,而其中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蘇格蘭風笛了,愛丁堡甚至每年舉行盛大的Royal Military Tattoo藝術節相關活動持續保有這項傳統音樂。

下面這段影片是PRVOSIENKA的氣鳴樂器家族演奏及歌唱,觀眾們可以感受到在舞團不僅僅是學習舞蹈,民俗藝術的傳承更是最主要的目標。


專長民俗音樂、器樂的這群PRVOSIENKA樂師,白天有其他工作,晚上才與舞團搭配合作,除了賺取多一點生活費,也保有人生最大的興趣。12位好朋友一起,各司其職,輪流搭配,同時也自己灌錄CD販售。

訪談最後,談到舞團的經營,團長說了,「在沒有政府單位任何補助的情況下,面對現今多元的活動選擇,要吸引孩子們來到這兒學習傳統舞蹈是相當困難的,除了依靠口碑,努力維持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外,我們的學費也相當高,若以一個家庭平均收入1600~2000歐元來看,每個月每個孩子的舞蹈學習支出是15歐元,而一家四口的飲食平均花費卻要佔掉月收入40%,而這只是全國的平均值,在首都Bratislava飲食花費就又更高了。」對應我們身處的環境,大家可以再想想傳統藝術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