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整:Maximilian.Teng
波蘭在我們過去曾經介紹他是由斯拉夫民族所組成,世界上人種最單純的國家之一,這是因為在波蘭近代,戰爭、貧困使得大量的居民遷徙至國外變成現今這樣的狀況,而這也是現在為何加拿大居住這麼多波蘭人的原因,因此主辦單位才能在早期邀請過兩次來自加拿大的波蘭團隊。
一般我們認為波蘭以五大國舞分別是舞會行列(Polonaz) 、奧貝蕾克(Oberec)、尋夢舞(Kujawiak)、馬珠兒(Mazur) 、和勇士舞(Krakowiak)
,但有些舞蹈對於兒童舞團太過困難,一般會簡化動作來教學,來自華沙大學附設兒童民俗音樂舞蹈團(Folk Song and Dance Ensemble of University of Warsaw
"Warszawianka")便是用這樣的方式處理,此外這個團隊有一個特殊的地方,他不只是單純的民俗舞蹈團,同時也強調民俗音樂的部份,他們的團隊名Warsza-wianka的意思是在華沙跳舞的女孩,但並不是說他們只招收女孩子,而只是因為好聽才取這個名字,有意思的是在波蘭南部Malopolska地區有一個地區的名字第二個意思剛好是在華沙跳舞的男孩,但這個地方跟他們團隊一點關係都沒有。
兒童舞團招收8-16歲的小孩,而他們有四個部份的教學,第一部分是讓8歲左右的孩子熟悉傳統音樂,並進行簡單的遊戲舞蹈,等到他能掌握之後再到第二部份,在這個階段會開始學習基本步伐像是華士步、華士轉、Polka等等……,再來到了國中生的年紀或是比較早熟的小孩會進到第三個部份,在這個階段他們會學習比較難舞或波蘭的五大國舞,最後則是進入他們的成人舞團,另外我問及是否有與宗教相關的舞蹈?團長說他們會排除掉這部份的舞蹈,因為有宗教的因子在裡面造成團員學習上的阻礙,那可就不好了,可見他們的教學考慮的相當周延。
上文有提及,他們同樣也重視音樂的部份,因此孩子們只要有興趣都能自己去跟自己喜歡的樂器老師學習,團長現在就在栽培一位樂器才能不錯的孩子,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他所選的樂器,因此他也會建議想學的孩子他所適合的。
------------------------------------------------------------------------------------------------------------
舞團的表演大致上分成兩部份,一部份是以兒童民謠以舞臺劇配合簡單基本步的表演,另一部份則是較難的五大國舞,而這是根據年紀去分的,當然其中Polonez(舞會行列)的部份比較簡單,年紀小的團員也會參與。
團長說這些舞最早是有到各地村莊去考察的,但並不會完整地教給團員,他們會先看這些舞適不適合孩子跳,再去重新編排,這與民俗舞蹈的編排是相似的。
團長本身是學音樂出身的,因此我們便問他波蘭各地音樂曲風有何特色時,他開心地直接跟我們說Malopolska(波蘭南部)是他們傳統音樂最重要的出處之一,那個地區是他們的音樂重鎮,有許多知名的劇院在那邊,雖然並沒有回答到我們的問題,但這個答案也很有意思,而且他實在講得太開心,我們就沒進一步去問了。
與波蘭團隊的訪談一定會談到國舞(National Dance),而每當提到Oberek(奧貝雷克)、Krakowiak (勇士舞)時,團長總是用民俗舞蹈(Folkdance)去稱呼,他認為Oberek(奧貝雷克)與Krakowiak(勇士舞)是屬於民俗舞蹈(Folkdance)而不為國舞,這與他們的起源有關係,但這應該只是語言上的誤差而已,因為這兩種講法都可以,只是定義有些許的不一樣而已
Kujawiak(尋夢舞)的音樂在一開始,會有一小段前奏,這邊提供一個比較明確的版本,而團長說這一小段是來自過去波蘭受韃靼族(Tartar)侵略的時代,瞭望臺的士兵在中午及午夜十二點所吹奏的號角聲,而這種舞也有許多保護女性的動作,也許也有參考這些意境在其中。
一般表演Oberek(奧貝雷克)與Kujawiak(尋夢舞)常會是一個組曲,這是因為舞臺效果及音樂節拍的關係所以會這樣編排,但它一定是制式的嗎?熟習音樂的團長說並不是,只是要看這樣做有沒有意義而已,在音樂的流暢性上來說,對學音樂的他也不是難事,團長也現場編了一段給我們聽,因此要把任何兩種音樂節拍的國舞併在一起,是可行的。
最後我們詢問團隊對於整個舞臺有什麼樣的問題?團長直接說他也難以習慣臺灣觀眾鼓掌的時機,他說從文藝復興後人們習慣很有禮貌的在結束時鼓掌,他覺得這樣很奇怪,團長覺得表演精采時就應該拍手,他個人在音樂廳的正式場合也是這麼做,這對他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雖說這種狀況讓他有些無奈,但舞臺主持人也非常努力地在跟觀眾們講述這樣的觀念,相信哪天觀眾會慢慢地理解,給予他們最大的掌聲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