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6

歐美利斯寇特斯巴拿馬民俗音樂團(Omelis Cortez y su conjunto de musica folklorica de Panamá)

宜蘭大學 石雅如

成立於1960年代的歐美力斯寇特斯巴拿馬民俗音樂團,透過舞蹈、音樂和歌唱呈現該國混合歐洲與非洲的多元文化特色。

巴拿馬的非洲文化隨著十五世紀西班牙殖民的勞動力需求首次進入,獨立前後為了興建鐵路和十九世紀巴拿馬運河的開鑿,分別接納了安地斯地區印地安原住民與非洲移民混血的安地斯非裔移民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印非混血非洲後裔,最後這批開鑿運河的非洲後裔將充滿非洲文化元素的卡里普索Caplipso民俗音樂帶入巴拿馬。卡里普索民俗音樂正是源自加勒比海地區的千里達和多巴哥(Trinidad y Tobago)在沒有非洲鼓可以使用的前提下,奴工利用空的石油鐵桶加以敲打成為卡里普索的一大特色。除了卡里普索旋律,歐美利斯團隊帶來的薩拉昆德(Zaracundé)舞蹈更是紀錄著巴拿馬非裔奴工追求自由的血淚史。狂野的肢體動作搭配著急促的鼓聲,讓人隨之回憶起挺身保護眾多悲慘受虐巴拿馬非洲奴工的非裔阿嬤的真實故事。

有鑑於在亞洲地區巴拿馬音樂能見度不高,本團特別將由名音樂製作人Willie Colón編曲,出身巴拿馬的波多黎各歌手Héctor Lavoe演唱的世界名曲巴拿馬幕爾加樂隊(La Murga de Panamá)列入表演曲目。幕爾加指的是該國的走唱樂隊,這類樂隊往往在地區慶典或是家庭生日派對等歡樂的場合應邀伴奏。由於幕爾加的主要演奏樂器為小號和薩克斯風等管樂器,只要一彈奏聲音響徹街頭巷尾,氣氛隨之喧騰,很受到喜歡熱鬧的巴拿馬人歡迎。

Omelis Cortez團長從抵達桃園機場接受親善社團的熱情接待開始,就被童玩節和所有在台期間接觸的友善台灣人民所感動,利用表演空檔創作了巴拿馬在台灣(Panamá en Taiwán)一曲。本曲的創作同時也為了展現巴拿馬另一種在地民謠「十句曲(décima panameña)」,團長恪守書寫此種謠曲的規定:一個段落十句,每句八個音節,並有特定的音節押韻順序填詞。十句曲的基本伴奏樂器原是巴拿馬民謠吉他(mejorana)、小提琴和西班牙古典吉他,因為這次樂團沒有帶小提琴,所以手風琴代替小提琴演奏。團隊也帶來許多該國膾炙人口的經典名曲:巴拿馬萬歲(Que viva Panamá)、秋瑞拉娜地區的昆比亞(Cumbia Chorrerana)、在鄉間(Allá en el campo)、小辣椒(La pimienta)等曲。

最後要提到由團長女兒Odette Cortez表演Patita Escobar女士編排的競技踢踏舞(Reto de Zapateadores)。此舞演出時女舞者身著巴拿馬國服波耶拉(Pollera),源自於十七世紀西班牙殖民時期。一針一線純手工的國服精緻優雅,裙襬和上衣有花紋刺繡,據說巴拿馬剛獨立時國民經濟困頓,當時以彩帶代替繡花,但隨著國家經濟穩定,再度恢復手工刺繡。搭配波耶拉國服的華貴髮飾有蝴蝶、花、鳥等形象,過去使用珍珠串製,今日則大多採用塑膠亮珠。至於閃亮亮的耳環、項鍊可是黃金打造,不同造型的項鍊不但各有其專屬名稱,連穿戴上身的順序都是有其規定,絲毫馬虎不得。胸前背後最後會掛上彩色毛線球,球的顏色和隱藏在裙襬下的繡花鞋相同,並且必須和服裝顏色對比搭配,規定十分嚴格。每年巴拿馬都會舉辦波耶拉國服競賽,獲得冠軍的師傅的名聲水漲船高,一件國服索價上百萬台幣時有所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