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0

孟加拉尼特隆(Nitto Rong)音樂舞蹈學苑

宜蘭大學 石雅如

團長Wahida Parveen Olive女士與Abed Islam Tipu先生於20069月在首都卡達成立尼特隆音樂舞蹈學苑,目的是想透過充滿歡樂的舞蹈和音樂教育,讓所有成員身體健康並充滿自信,從團體生活中學會自律與合作。Olive女士自小便接受完整的舞蹈教育,2000年七歲時就以第一級第一名優異的成績完成Bulbul舞蹈認證課程。2007年更贏得印度德里民俗藝術協會的金牌認可。除了嫻熟傳統民俗舞蹈,Olive女士也熟悉現代舞、芭蕾舞、阿拉伯舞、佛朗明哥舞、拉丁舞、印度和孟加拉的武術。

孟加拉的歷史發展和豐富文化,反映在其舞蹈主要分三大類:古典、民俗和現代舞。古典舞主要是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像是北部地區因為接近印度,受塔米爾族文化(Tamil)影響流行南印度的婆羅多舞(Bharata Natyam)、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的歐迪西舞(Odissi)、印度北部的卡薩克舞(Kathak)以及印度東北部曼尼普爾邦(Manipuri)舞。團隊帶來的加特拉(Jatra)戲曲舞取材自古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羅摩衍那(Ramayana),流傳至今仍然十分受歡迎,團隊模擬孟加拉鄉間的小女孩們在閒暇時候隨興演出舞劇,活潑輕鬆。受到印度影響,孟加拉也有崇敬的印度神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降魔女神突伽(Durga)的慶典,難近母節。舞團也將各界慎重慶祝這個節日的盛裝打扮和歡樂氛圍編排入舞。

至於未受到印度文化影響的純正孟加拉民俗舞蹈則以部落舞蹈為主,像是聖塔爾(Santal)族和恰克馬(Chakma)族的舞蹈最具代表。團隊這次來台帶來的第一支舞即是孟加拉境內的水上民族貝德(Bede)人的蛇舞。這支舞蹈演出貝德人以船為居,逐水四處穿梭在不同的村落,只要那邊有市集或是節慶,善舞蛇的貝德人就會戴著頭巾提著蛇籃,盤腿吹笛引蛇隨樂起舞,進行營生的過程。孟加拉的民俗文化精華濃縮在婚禮中,婚禮舞(Lilabali)中女舞者雙手雙腳畫滿指甲花(henna)彩繪,臉和身體上則塗上薑黃,新娘身穿特別為婚禮訂製的金紅色紗麗(Sharee),新郎穿著穆斯林婚衫(Sherwani),快樂的和親友共舞。

尼特隆舞團也表演現代風格舞,像是表達對土地和河流感激之意的孟加拉舞(Bangladesher dhool),敬謝豐饒的土地讓這片魚米之鄉養育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國家的人民。此外乾濕季明顯的孟加拉,每逢雨季萬物皆無法置身其外,所以編排了孔雀舞(Ak Dewana)。以寫意的形式描繪站著望向窗外雨滴的女孩,張開雙手如同孔雀開屏般迎接雨季的到來。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河交會下,孟加拉河運發達,推船人之歌(Ore bhabijan)正是描寫從事推船工作的男子歡樂高歌的景況。


孟加拉傳統民俗樂器主要有竹笛(banshi)、印度鼓(dhol)、孟加拉獨弦琴(Ektara)、四弦琴(dotara)以及金屬缽鼓曼迪拉(Mandira)。但受到殖民影響,部分西洋樂器如:吉他、薩克斯風和西洋鼓也被使用。這次來台演出未有樂師隨行,以錄音帶配樂,特別挑選在印度獨立運動中活躍的孟加拉詩人Kazi Nazrul Islam的作品,歌詞表達對貧苦人民為爭取正義挺身起義的敬愛。本曲演出使用的樂器有竹笛、西塔琴和簧風琴。每場演出的最後一首表演曲目叫加油孟加拉(Esho Bangladesh),以此曲表達對孟加拉獨立勝利的歡欣之情。1971年經歷9個月的解放戰爭後孟加拉終於獨立,團隊特別將國旗的綠色和紅色設計成為表演服裝,綠色代表的是土地而紅色是烈士們的鮮血,對於得來不易的獨立,孟加拉人無時無刻強烈表達對國家的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