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23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23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8/27

印尼Sanggar Citra Budaya Bogor

 訪談整理/童心善

印尼,是一個群島國家,全國共計17000多個島嶼,島嶼上的原住民族也各不相同。爪哇島上,以巽他族(主要分布於西爪哇)、爪哇族(分布於中、東爪哇)為最主要的兩大族群。第二次來到童玩節的Sanggar Citra Budaya Bogor團隊,都是巽他族群,以傳承巽他文化為主,這回和一個傳統新娘禮服製作單位(Jeima  Bridal)一起合作,組成Boger Art  & Culture Group,讓觀眾們見識印尼的新娘服飾。由左至右,服飾模特兒分別展示來自Betawai(Jarkarta)BaliLampung (楠榜省位於蘇門答臘南部)Palembang(巨港,古代Sriwijaya室利佛室王國的發源地,位於東蘇門答臘)四個地方的新娘服飾。

2023/08/21

泰國 Nothaburi Folk Dance Group

 訪談整理/童心善

團隊帶來了一支可愛的半人半鳥裝扮的舞蹈:Manohra (瑪諾拉)
Manohra這個民間故事,流傳於柬埔寨、印尼、緬甸、泰國、馬來西亞。不過,以舞蹈演譯故事還是以泰國居多,特別是泰國南部。故事大意是:每個滿月之夜,喚名Manohra的半人半鳥生物(泰國稱此種生物為Kinnari),都會和其他同是kinnari的六姊姊們一起去森林的池塘邊參加一個儀式。有天,一個名叫 Buntarik的獵人發現了第七個妹妹Manohra在洗澡,便將之抓走送入皇宮做為給Phra Suthon王子的獻禮。Manohra被囚進宮中期間,仕女們偷藏她的魔法森林服裝,以防止脫逃。Manohra以她的優雅氣質和舞姿贏得王子的愛,宣布準備和她成親,卻遭逢皇家祭司、國王大臣Purohit的阻撓。想藉由鄰國打算入侵,王子Phra Suthon得出征之時,以火燒死Manorha作為獻祭,避免王國遭遇不幸。仕女們得知消息後,便將Manohra的魔法衣物歸還,讓她變回Kinnari飛走。王子自戰場歸來發現心愛的人遠離,非常傷心,於是踏上尋愛之路

2023/08/19

馬來西亞 ARCISA GIRLS

 訪談整理/童心善

第二次來到童玩節的ARCISA Girls團隊,成員組成年紀差距較多,不變的是團長和善的笑臉以及更加精緻的服飾。這回,同樣以歡迎舞Dia Datang(Here she/he comes, Dia=SheHe, Datang=Come)開場,採用了Inang舞型音樂,女孩們手持裝著食物或米的缽,邊撒向賓客邊舞蹈。

2023/08/11

羅馬尼亞Crișana Folk Ensemble

         訪談整理/童心善

團隊來自Bihor,屬於Crișana地區,現今包括大部分的Arad Bihor  Sălaj行政區以及少部分Satu MareMaramureș County Hunedoara縣。Apuseni山脈(喀爾巴阡山系)CrișanaTransylvania一分為二大區塊,也因為這樣的地理條件,Crișana在歷史上始終扮演著Transylvania的前線保衛者的角色。無論在民俗文化或經濟發展上,常常就被畫分在Translvania地區帶過,於是有一群從小開始學習家鄉地區傳統舞蹈的朋友,組成了以家鄉為名的舞團,試圖透過舞蹈音樂告訴世人,我們這裡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跟Transylvania或者羅馬尼亞其他區域完全不同。 

2023/08/08

日本「威風鬼IBUKI」太鼓團

                                                                                                                                         訪談整理/童心善

威風鬼是個甚麼鬼?是個會打太鼓、威風凜凜的鬼?其實,日本民間故事裡的鬼,幾乎都有會打太鼓的意象,來自愛知縣的威風鬼太鼓,除了配合太鼓教室中國中生年紀階層的課程教學意象,取名威風,還有莊重的意思,也是團長國分大志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最想讓孩子們習得的人生態度:對每一件事都要認真做好、對自己負責。

2023/08/02

韓國International Exchange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Arts (IEATA)

 

訪談整理/童心善

第三次來到宜蘭童玩節,取得中央大學韓國傳統音樂博士學位的團長朴信珠首先分享了taepyeongso(太平蕭)這個嗩吶家族的樂器。為了保養方便,他以塑膠吸管取材,砂紙打磨自製不會受潮濕環境影響、保養也容易的簧片。先來聽聽這段阿里郎

2023/08/01

匈牙利沃十男子樂舞團Vasi Kislegényczéh // Vas County Lads’ Band

訪談整理/童心善

匈牙利有一句俗諺是這麼說的:「如果你想成為一名風笛樂手,得要先下地獄」天啊,這是多麼恐怖的場景?原來,這種以山羊皮囊製作而成的樂器,得透過嘴巴灌入氣體,再用手臂擠壓鼓風,手指按著孔洞發出旋律,一個看似簡單的樂器卻讓人忙得要命,下地獄的意思是形容學會這種樂器的難度。來看國家日團長Molnár Péter教現場觀眾唱一段

2023/07/27

泰國庄他武里舞團Chanthaburi Folkdance Group

 訪談整理/童心善

他武里舞團來自泰國東部靠近柬埔寨的濱海市鎮,鄰近寮國之外,越南、中國文化和泰國文化相互融合。除了帶來東北伊善地區的舞蹈音樂,也演繹了一段民間改編自泰國史詩Ramakien拉瑪堅(印度Ramayana傳至泰國後成為泰國版),口耳相傳的人魚故事。

日本/林田與超級太鼓青少年團Hayashida and STJ

 訪談整理/須文宏

        

         在十鼓擊樂團的FB粉絲專業上,有著對本次團隊團長的介紹如下:

林田博幸出生於日本長崎,從1985年起,跟國際知名的太鼓團體─鼓童一起演出了七年的時間,在世界上演出的場次超過800場。1991年,他成為太鼓獨奏家。

林田博幸不僅是個優秀的演奏家,同時更是個作曲家以及製作人。他具有在太鼓世界裡相當難找到的音樂創作才能,特別是他有一種在這種類型的音樂中獨一無二的太鼓合奏編制能力。

尤其,他是桶太鼓演奏的權威,同時也是演奏此樂器的先驅,他獨特的技巧無人能及。他同時也與知名的製鼓者共同研發新的太鼓,在2003年,他開發了電子桶太鼓,而且21世紀的新型桶太鼓是由他以及最大的太鼓製造商共同創作。因為他具有遠見的想法,他從未停止成為太鼓世界的先驅。

林田博幸是唯一一位在太鼓世界具有這麼深遠影響力的太鼓演奏家。

       如此高的讚譽,無怪乎林田團長能夠開出少年太鼓演奏者培訓計畫,並吸引來自日本各地的孩子一起參與。也就是說,此次的「超級」太鼓青少年團絕非膨風,而是實實在在「超級組合」。

 

 

林田博幸出身日本鹿兒島的長崎14歲起中學時期一直是爵士樂團的成員,負責爵士鼓。21歲在福岡讀大學,看到來自佐渡,從鬼太鼓座分出來的太鼓名團「鼓童」演出,深受吸引而決定進入該團學習鼓技,不意間便進入了太鼓的世界至今。

他從2012年以關東琦玉縣為根據地,透過參與不同的藝術節為號召,邀請日本各地的青少年太鼓好手成團,赴國外參與藝術節演出。他號召的團體曾經到過南法、墨西哥、新加坡、匈牙利、印尼、英國,在國內則參與日本最大的太鼓祭「成田太鼓祭」。想要參與這個藝術節成團計畫的孩子,必須寄送個人的擊鼓錄影給團長進行篩選,而被選到的孩子則會在藝術節前的3-4個月期間,每個月到琦玉3-4天集訓,其餘時間則是各自在家獨立練習。此次采風訪問有兩位團員陪同,問了他們的擊鼓經驗,男生住四國愛媛縣,小一6歲開始打鼓至今14歲,平時就參與3個團體的練習,而女孩住日本中部岐阜縣,8歲開始打鼓至今16歲。看他們小小年紀,都已經是8年打鼓經驗的孩子。

下方附上的地圖,可以看出上述地點的地理位置。這些孩子為了集訓可是千里迢迢才能參與。而太鼓名團「鼓童」所在地佐渡,則是地圖上被圈出而未列名的島嶼。



 

基於我本人對日本民踊的理解,我很想知道,以太鼓為專業的團長,對於傳統祭典中太鼓的了解,是否有參與這些傳統祭典中的太鼓活動。團長如是說

日本太鼓分為傳統太鼓和創作太鼓。你說的傳統祭典中的太鼓,在各地方均有特定的團體成員負責傳承,是非常在地的區域活動,沒有地緣與人脈幾乎是無法涉入的。因此,我對於傳統太鼓的活動並沒有機會可以涉獵。而創作太鼓則是我長期經營的部分。從「鬼太鼓座」於1969年創辦至今50多年時間,讓傳統太鼓轉變為表演藝術的形式,吸引了許多青年人參與。從創作太鼓來看,初始仍是源自傳統太鼓的元素。因此,有純粹形式完全只用鼓聲來組成作品,但加入其他的敲擊樂器,乃至於加入旋律樂器,比如傳統的笛子、三味線、二胡,或是西方樂器小提琴、吉他、BASS、鍵盤等,也都是可見的方式。竹笛時常被運用,主要是它的高音穿透性易於表達。而我個人的爵士背景,則會嘗試透過旋律樂器的加入,讓節奏、旋律、和聲三元素,透過創作能夠體現出個性與價值,特別是創造出演出中的個人性格。

 

 

當太鼓演變而成為藝術展演的形式後,被稱為「和太鼓(Wadaiko)」,基本上指的是以好幾種日本傳統的太鼓組合而成的藝術表演,如今則演變成為日本太鼓表演形式的總稱。因此,「和太鼓(Wadaiko)」指的是以日本太鼓為主,並且太鼓為演出主角的形式才是。如果在一些劇種或演出中的太鼓伴奏,則不能稱之。而其中稱為「組太鼓(Kumi-Daiko)」的形式,則是「和太鼓」最主要的型態,基本上將不同類型、大小尺寸不一的太鼓組合起來,以多數人組合成一個團體共同合作擊打稱之。

「組太鼓(Kumi-Daiko)」演出中常使用的太鼓主要有4種,分別是長胴太鼓、平胴太鼓、附締太鼓、桶胴太鼓,還是一種較少見的,類似團扇樣貌的團扇太鼓。

其中,長胴太鼓是太鼓演出的基礎,幾乎所有的節目都會有它,知名的太鼓達人遊戲,使用的道具就是這一種太鼓。平胴太鼓的製作方式跟長胴太鼓相同,只是鼓身較短,都是以櫸木或橡木製作鼓身,牛皮製作鼓皮。附締太鼓又稱締太鼓,它的製作方式就不大相同,音調響亮清脆,鼓身輕巧,可以打出連續快速的節拍。桶胴太鼓特色是可以背在身上擊打的鼓,鼓皮是馬皮或較薄的牛皮,音質清脆,鼓身輕巧,背在身上可以作花巧多樣的動作表現。

 

長胴太鼓


平胴太鼓



桶胴太鼓
 

既然有這許多種太鼓,學習上有順序嗎?

兩位陪同受訪的團員都表示,他們第一個學的都是長胴太鼓,然後是附締太鼓,最後才是桶胴太鼓。林田團長的看法不同:「我帶學生都是從附締太鼓開始學起。這種鼓音調高亢,打錯很容易發現,因此,只要能練好,打其他鼓種都沒有問題。一般的太鼓老師會先從長胴太鼓帶起,基本上是不給學生壓力,因為它的音調低沉,即便打錯可能也不會被發現。」可見得林田團長的嚴訓風格。

 

 

欣賞太鼓的演出,常常有不明所以的感受,有點像在欣賞現代舞時的感覺。我想請教團長如何欣賞他們的節目。

此次,林田團長帶來的節目共有8組,可以分為純粹太鼓和旋律太鼓兩部分。

純粹太鼓包含有森羅、火風水(Hi Fu Mi)、天空海、我樹丸、螺旋律。

旋律太鼓包含有月之黎明、防人、一拍等3組節目。

以純粹太鼓的節目來看,似乎都與大自然、環境的描寫有關。有兩個節目,分別是火風水(Hi Fu Mi)、天空海(Ten Ku Kai),都運用了長胴太鼓、附締太鼓、桶胴太鼓3種太鼓去組合。這兩個節目在表達上有何不同?

林田團長以舞台示意圖說明

「我運用附締太鼓、長胴太鼓、桶胴太鼓的高、低、中音組合,由5位鼓手各自掌握這三種音調,來展現火風水三元素的組合。並沒有特指那一個樂器屬於哪一種元素,而是透過三種音調的組合,呈現出三元素的交揉與衝突。」


         「至於天空海,在舞台配置上,除了中間仍以3位鼓手的附締太鼓、長胴太鼓、桶胴太鼓的高、低、中音組合安排外,舞台最前方為高音附締太鼓,最後方則為2個低音桶胴太鼓。前方高音代表天、後方低音代表海,而台中間3鼓融合則為空。

         我談到桶胴太鼓的樣子跟韓國的杖鼓形似。團長說:「其實樣子是不同的,雖然都是背在身上的鼓,但韓國的杖鼓有細腰。本來,日本的桶胴太鼓都是單面擊鼓的方式,有一次,我們欣賞韓國金德珠鼓團的演出,看見了他們快速雙面擊鼓的方式,覺得很有意思,便把這種擊鼓方法帶進了我們的演出當中。」相信看過韓國農樂演出的朋友應該可以體會上面的說法。

2023/07/18

印尼/紗麗文化工作室Sanggar Sari Buday

 訪談整理/須文宏

這是一個課後安親的舞蹈團體。

台灣人的孩子,課後安親大都是寫作業、補習為主,這一個由迪尼達瑪莎麗(Dini Darmasari)創辦的工作室,則是以舞蹈為媒介,作為孩子課後學習的發展與寄託。

印尼中小學上課時間是上午7點到下午23點,課後在都市的父母便會為孩子安排輔導課程,有的跟台灣的爸媽一樣送補習班繼續課業補習,有的則是給孩子其它發展的嘗試,迪尼老師的舞蹈工作室就是專門進行課後舞蹈課程。每天下午4點到7點是他們的工作時間,帶領孩子依照不同年齡階層,學習傳統的文化、音樂、民謠及舞蹈。

2000年成立至今,已歷23年。我問他這23年,給孩子的教學與教法有什麼變化? 老師的回答是:「我更重視文化的傳遞,透過文化的理解,愛上自我的文化。因此,教學中歷史文化的講述很重要,我要讓孩子能夠以當地人的角度去跳當地人的舞。」23年,他的教室已經擴增為兩處,學生也越來越多。

------------------------------

千島之國印尼,位於印度洋、太平洋,以及亞洲和澳洲大陸兩大洋兩大洲之間,共有17,507個島嶼,目前是全世界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超過2億。它的國名印尼是荷蘭人留下的,就是希臘語中千島之國的意思。

印尼的島嶼其實有一萬多個。從西部的亞齊延綿到東部的巴布亞,其間的距離超過了4,000公里。印尼一般分成四個地理區,從西到東分別為:大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爪哇、蘇拉威西、加里曼丹四大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即小巽他群島,包括巴里、帝汶等)、馬魯古群島(舊稱摩鹿加群島,以出產香料著稱)、及位於新幾內亞島西半部的伊里安查亞。在這些星羅棋佈的小大島嶼上,總共住著有以馬來族為主的三百多個民族,其中最大的是爪哇族,有一億人之多。

印尼的首都是雅加達,也就是本團隊所在之處。

        ------------------------------

                            來自首都的團隊特徵是,都是都市的孩子,會以國之中央的態度看待傳統,想要表現整個國家的豐富面貌,對在地的理解會有「天龍化」的表現,有很多想像,對於現實的情況表現不一定能真切。

                        本團首次來台準備的節目,試著要展現印尼泱泱大國風範,團隊介紹寫的是「此團所呈現的是印尼不同區域,包含巴達維亞(Betawi)、東爪哇、巴布亞(Papua)、亞齊(Aceh)等地在內的舞蹈。」這樣的描述,實難讓閱讀者了解他們如何呈現不同區域的內涵。所以,就要來給它重新排列一下。


                        如果,我告訴你,印尼東西橫跨4000公里,最西邊的位置是亞齊(Aceh)、最東邊的位置是巴布亞(Papua),綿延4000公里。而中間地帶,則是首都所在地的巴達維亞(Betawi)和東爪哇地區,是不是就把整個印尼都壟罩進去了?
       ------------------------------

                                他們表列的演出曲目總共有11隻,受限於演出時的多元紛呈的考量,以及演出時間受限於30-40分鐘,他們選擇的曲目多為短曲,一些較為龐大的曲目,比如巴里島的Kecek (猴舞),就無法列入清單。這11隻曲目除了1隻遊戲舞蹈Anak Kambing Song (小山羊之歌)2隻愛國舞蹈Indonesia Pusaka(印尼團結歌)Opening (開場曲)外,其餘舞蹈由西向東排列如下:

亞齊舞蹈

Bungo Jeumpa(黃玉蘭之歌)

Saman (薩曼舞)- 跪姿舞蹈,印尼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馬來人舞蹈

Selayang Pandang (潘當舞)

蘇門答臘舞蹈

Kampuang Nanjauh Dimato (蘇門答臘鄉愁歌)

Indang (搖擺樂)- 坐姿舞蹈,描述農村勞作的情景

巴塔維亞人的舞蹈

Yamko Rambe Yamko (龍之舞)

東努沙登加拉舞蹈

Sapu Tangan Dance (手絹舞)

巴布亞省舞蹈

Yospan Dance (巴布亞友誼之舞)

11支舞曲,實際遺漏了加里曼丹、蘇拉維西兩大省分,這也顯示了印尼領土之廣闊。老師在訪問時開玩笑說: 「很多外國人以為印尼就只有峇里島呢!

       ------------------------------

                                    舞碼中最讓人疑惑的便是巴塔維亞人的描述,此外,令人驚豔的薩曼舞總是出現在每個印尼團的舞單中。

         巴塔維亞人(Batawi)並不是一個種族,而是針對雅加達附近各種族聚居融合的這群人的別稱。早期是荷蘭人先稱這些混血人們為Batavia,印尼人由於發音的關係就變成了BatawiBatawi包含了前後來到這裡的中國人、日本人、荷蘭人,以及爪哇當地不同種族人們的混血成果,所以,文化的呈現自然包含了這些不同文化來源。

         每次童玩節的印尼團體出演,總是期待他們的亞齊薩曼舞Saman dance。這種帶有伊斯蘭宗教崇拜的坐姿舞蹈,展現出男性崇拜儀式中的身心投入,透過身體與歌聲展現出驚人的外顯形象,可惜轉變成國家的學生舞蹈比賽內容後,看到的幾乎都是女生的舞蹈,那種在宗教崇拜中身心投入的迷茫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細緻與整齊的動作變化。這種原本透過歌聲展現的男性崇拜舞蹈,變化成為女性細緻整齊變化的舞蹈,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張力展現,各有風味,特別透過一邊歌聲、一邊拍擊,身姿的起起落落,不管看幾次都還是令人震撼。近年來的一些影像資料,開始有放音樂跳的Saman,這讓舞蹈的風味大減。

                                 以下是男性Saman和女學生Saman的集結,或許可以做一比較。

  

                 男性Saman                                                              學生Saman

https://youtu.be/_dVJq8cAcpY                              https://youtu.be/uTUpm7Sh-hU

https://youtu.be/SFURsWOKfiQ                           https://youtu.be/zfN85nxMLDM

https://youtu.be/qMl1vSI9IHA                              https://youtu.be/NffM4mJ3Jd0

https://youtu.be/WlTnFHf8nC8

------------------------------

         團隊有三位成人一起受訪,行政管理是Nina,平時便是團長日常工作室事務的主管,而團長Dini負責舞蹈課程教學,另一位男性Dony則是此次隨團樂團的負責人。團長和樂團負責人都畢業於現今ISI藝術大學(Institute Seni Indonesia)的兩個不同地區的分校,其中Seni一字便是Art的意思。團長是傳統舞蹈專長,而樂團負責人則是傳統音樂。

         本團演出時的音樂呈現令人吃驚。所有舞蹈搭配的樂器都是一樣的,有印尼傳統樂器,也有外來樂器,乍聽之下有著搖滾的感覺。樂團樂器有7種,其中4種敲擊樂器分別是:

Tambour(手鼓)                                                              Totobuang

   

Tifa                                                                Talempong(小壺鑼)




                                另外還有來自東方的竹笛,和西方樂器烏克麗麗與吉他。這樣的樂器配置,與印尼的歷史際遇有關。歷史上先後受到中國、荷蘭、葡萄牙等國家的影響,帶來了上述的樂器,上述的配置,除了帶來舞台上更豐富的音樂呈現外,也在表達印尼文化的多元。訪問中老師還特別指出,「二胡也是我們來自中國、日本的樂器。而烏克麗麗隨著葡萄牙人沿著太平洋一路帶進巴布亞、斐濟、夏威夷、墨西哥,也成為印尼的樂器之一。實際上,除了4絃的ukulele外,還有一種6絃的guitalele!

斯里蘭卡/拉曼查納亞卡舞蹈學院Lakshman Manchanayaka Dancing Academy

 訪談整理/須文宏


        20227月,斯里蘭卡政府才宣布國家破產,這個起源於2020年以來,受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俄烏戰爭和國內經濟政策失敗等多重因素影響,最終於2022年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大規模騷亂而宣佈的國家破產,讓當時看到新聞的我為之一驚。沒想到2023年的童玩節竟然還能看到斯里蘭卡團的造訪。

斯里蘭卡自古稱為「獅子國」,它位居印度大陸右下方,與台灣位於中國大陸右下方的地理模式相似,是我一直關注的國家。它雖然以錫蘭紅茶聞名於世,這卻是英國殖民時期所創造出的經濟規模,掩蓋了它其他燦爛豐富的面貌。

斯里蘭卡與印度因為地理位置相近而牽扯不清,歷史上顯示,印度大陸的文化分三次逐漸進入斯里蘭卡,公元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來島,讓當地的僧伽羅人(Sinhalese)擯棄婆羅門教而改信佛教;1215年,隨著潘迪亞王朝的入侵,坦米爾人主導的阿里亞·查卡拉瓦西王朝在賈夫納半島和斯里蘭卡北部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個獨立的賈夫納王國;1718世紀,荷蘭與英國殖民時期,引進大量印度人至斯里蘭卡北方定居工作。此外,印度文豪與思想家泰戈爾創造了「泰戈爾音樂(舞蹈)」(Rabindra Sangeet),串連了印度與斯里蘭卡的文化,則是在政治民族衝突外重要的發展。


                                    由於印度南部人的進入,造成了斯里蘭卡北方印度人區,與其他地區的政治緊張情勢至今。知名的坦米爾之虎從北方崛起,從1983年開始長達26年的內戰,直到2009年首領被政府軍剿滅方才停歇,但內部斯里蘭卡人與坦米爾人間因信仰不同的緊張情勢並未消解。

所以,跟斯里蘭卡人談文化,並不包含北部地區。

------------------------------- 

這個位於可倫坡(Colombo)的舞蹈學院,並不是一個正式的藝術學校,而是學生課後學習的地方,他們的學員從4歲開始到成人都有。平日晚上和週六、日是他們的上班時間,通常學員每週會上2次課,每次2-4小時。

班主任也是團長Lakshman Manchanayaka是一位安靜的男士,大學時期在可倫坡大學主修表演藝術,碩士則是在UoK (University of Kelaniya)主修舞蹈。他們隨團有一位英文翻譯,讓我以為團長不會英文,沒想到當我開始問到斯里蘭卡舞蹈的內涵時,Lakshman團長竟然滔滔不絕的說了起來,欲罷不能。訪問結束,還要我給他電子郵件信箱(manchanayakadance@gmail.com),準備寄相關的民俗舞蹈論文給我,讓我後續研究。

同時接受訪問的分別是女舞蹈老師Priyani Perera和男舞者兼英文翻譯Tharindu Danayaya。有趣的是,這位年輕的Tharindu Danayaya告訴我,他已經來過童玩節3次了,最早的一次是隨金色舞蹈學院2005年來訪,當初的他應該還是個孩子吧!

------------------------------- 

斯里蘭卡的舞蹈分為高地舞蹈Kandyan dances、低地舞蹈Lowland dances和薩伯勒格慕沃(Sabaragamuwa)地區舞蹈。高地舞蹈之所以稱為Kandyan dances,是因為斯里蘭卡最後一個王國的首都Kandy,而他們稱高地舞蹈為Uda Rata Natum,其中Natum便是舞蹈的意思。低地舞蹈Lowland dances,又稱為Pahatharata Natum,前面的字便是低地的意思。薩伯勒格慕沃(Sabaragamuwa)地區舞蹈則是發展於該省區的特殊風格舞蹈。

整體而言,這三類型的傳統舞蹈都是源自於儀式,而也都可以再區分為三類,分別是讚美舞蹈(Wannam)、古典舞蹈(Classical)、民俗舞蹈(Folk),而民俗則又再區分為純粹舞蹈(Dance)、戲劇(Drama)中的舞蹈。

既然都是源自於儀式崇拜,讚美舞蹈是以事物的讚美崇拜為主題,以高地舞蹈為例,大多對象是動物,但也有一些非動物的對象。最有名的讚美舞蹈有猴子舞(hanuma vannamamonkey)、老鷹舞(The ukusa vannamaEagle)和大象舞(the gajaga vannamaelephant),而這次的團體就帶來了孔雀舞(Mayura Wannamapeacock)。非動物的則有寶石舞(Vyrodi Wannama)、羽箭舞(Eeradi Wannama)等。

古典舞蹈則都是跳給神看或是皇室的舞蹈。本團的查馬拉(Chamara),女舞者們雙手各持一束椰子花在舞蹈中持續揮舞,非常引人注目。而這椰子花舞蹈,其實是過去宮廷中,宮女們用椰子花充作扇子,為國王和皇后搧涼的舞蹈。

他們這次帶來的一支面具舞(Mask Dance),我看的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基本上一支雙面鼓敲擊下,四位舞者上台走來走去,怎麼看都像演默劇,而非舞蹈。在詢問下團長才做了上面的舞蹈分類樹枝圖給我看,告訴我民俗舞蹈中還包含了民俗戲劇的部分。團長特別指出:「雖然斯里蘭卡的三大類舞蹈中,都含有民俗戲劇的部分,但戴著面具演戲,只有在低地舞蹈中才會見到。」

那到底斯里蘭卡的民俗舞蹈(Folk dance)有那些呢? 團長說,「兩種發展,一是為了表演,一是為了快樂。」

這次帶來的水稻舞(Goyam)和採茶舞都是屬於表演舞蹈,模擬傳統生活中的情境發展出的舞蹈節目,而拍手舞則是歡樂的舞蹈。我嘗試著去尋找出他們節目中屬於日常生活中會跳的舞蹈,最後得到的結果是拍手舞。在歡樂豐收時,他們會把田地中整理出一塊平地出來,在上面舉辦活動,這時候跳的不是水稻舞,而是拍手舞。

訪問中,談到他們的「種姓制度」,這種在都市中逐漸式微的傳統制度,在村莊仍是持續運行著。他們所戴的面具,都是到村莊去找專門製作面具的人購買。翻譯Tharindu Danayaya告訴我,村莊裡有專門做鍋具的、做服裝的、做面具的,他們各有其職。我們要做節目,就要到村莊去找這些人購買。

訪問結束,團長送了一個縮小版本的面具給我紀念,老鷹的翅膀在兩側,中間則是老鷹捕捉到的響尾蛇,多麼鄉野具有衝擊的組合。

今年9/29-10/4,團長在斯里蘭卡舉辦了一場民俗藝術節,如果想要一覽斯里蘭卡的舞蹈,這裡將有74個在地舞團演出喔。

 

------------------------------- 

以下是文中提及本次團隊演出的舞碼錄影供參

查馬拉(Chamara)


面具舞
(Mask Dance)


採茶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