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石雅如
菲律賓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epEd)從1980年代以來,將音樂、藝術、體育與健康科目(Music, Art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MAPEH),作為幼稚園至高中(K-12)的核心學習領域,透過歌唱、樂器彈奏和創作,讓學生接觸菲律賓、亞洲和西方的音樂,培養視覺藝術和工藝創造力,並且體驗各種運動增強體魄,提高健康意識。菲律賓教育部於2000年推出才藝特殊計畫(Special Program of Arts, SPA),這是一項培育發展國小和中學生發展藝術才能的特別計畫,涵跨音樂、視覺、戲劇、媒體、創作和舞蹈等藝術部門。為具有藝術天賦的學生提供特殊藝術課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技能和藝術鑑賞能力,協助中小學生往藝術領域職業生涯做準備,或為進入高教藝術專業奠定基礎。這次來參加童玩節的舞蹈行動民俗舞團(Hiwayaw Folkloric Group),就是前述才藝特殊計畫(SPA)的重要成果。舞蹈行動民俗舞團來自菲律賓比科爾大區(Bicol Region)馬斯巴特省(Masbate)的國立卡泰根中學(Cataingan National High School)。受訪者馬斯巴特省教育部才藝特別計畫承辦人兼教育計畫一級主管Marma Lambojo Capellan女士表示,這次團隊特別由教育部馬斯巴特省學校部門主管(Masbate Province School Division Superintendent) Raymundo Cantonjos先生領軍來台灣參加童玩節,是馬斯巴特省第一次公立學校出國演出,非常受到重視。
(圖片來源: 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本次團隊帶來四大主題舞蹈,分別是西班牙風格舞、北部山區、民答那峨地區和鄉村生活舞。這次來台演出,西班牙風格舞和鄉村生活舞皆由菲律賓撥弦樂團(Rondalla)現場伴奏。另外在舞團換裝的串場時間,樂團獨奏兩首歌曲,第一首是源自東米沙鄢大區(Eastern Visayas Region)的薩馬島(Samar)的追求舞曲(Kuratsa)。這是婚禮社交場合會聽到的歌曲,表現男追女互動情境,越到後面音樂節奏越快,生動活潑。第二首是他加祿語歌曲「種田非易事(Magtanim Ay Di Biro)」。這首歌曲是獲得菲律賓國家藝術勳章的名作曲家Felipe Padilla de León的作品。歌曲講述農民耕作的樣貌,要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本圖由本文作者拍攝)
每天的演出都以閃耀菲律賓(Kinang Pilipinas)這首歌曲開場,這是一首由比科爾大區阿爾拜省(Albay)推動觀光的現代歌曲,歌詞內容提到菲律賓的主要地理區域呂宋島、米沙鄢群島和明答那峨群島,菲國因為其豐富的美食、舞蹈、音樂和藝術文化而閃閃發光,在宇宙劇場跳這首歌的時候,後面的大螢幕會投放菲律賓的美景影片,團隊希望邀請大家到菲律賓觀光。緊接著開場舞之後,進入西班牙風格舞蹈,舞者身穿菲律賓國服,女舞者上身是蝴蝶袖服(Baro’t),下身穿長裙(Saya),男舞者穿著他加祿衫(Barong Tagalog),帶來兩首北部呂宋島和一首中部米沙鄢群島的舞碼。第一首要介紹的西班牙風格舞碼是位於呂宋島的卡拉巴松大區(Calabarzon Region)八打雁省(Batangas)的鄉村波卡舞(Polka sa Nayon)。這支舞蹈搭配輕快的歐洲波卡舞,同時展演了菲律賓的民俗遊戲。舞者用手掌或是身體測量高度,看誰跳的高,或是作勢拿拖鞋打罐頭,跳人體跳箱,跳繩,還有打陶罐(piñata)。筆者曾在墨西哥和瓜地馬拉看過慶典彩球(piñata),只是拉丁美洲現在都是使用紙製彩球,菲律賓還是保持傳統使用陶罐。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6世紀初西班牙開始殖民今日的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稱之為新西班牙總督區,後來麥哲倫航行到菲律賓宿霧,西班牙也隨之將菲律賓列入西班牙總督區。菲律賓的打陶罐應該就是這時期傳入的。舞者蒙上眼睛後就地被旋轉兩三圈,然後再持棍棒打陶罐,參加的人不分大人小孩可以去撿取散落一地的陶罐內容物,陶罐裡面大多時候會放糖果和錢。在菲律賓生日和派對宴會都可以看到打陶罐這個活動。
(本圖由本文作者拍攝)
第二支舞碼也是來自呂宋島,中央呂宋大區(Central Luzon Region)三描禮士省(Zambales)波托蘭市(Botolan)的哈瓦那舞(Habanera Botoleña)。團隊利用這支西班牙風格優雅的雙人舞,設計了菲律賓婚禮的橋段,擔任新娘角色的就是本團團長Maite Adolfo女士,穿著浪漫的白紗扔花束。演出過程中還可以看到有位男舞者在新郎背後用別針別上了鈔票,接受訪問的馬斯巴特省教育部教育計畫主管兼團隊技術長Jeric Espinosa Cabug先生說,在菲律賓婚禮派對上,男女雙方親友會在新郎和新娘的身上用別針別上鈔票表達祝福。有的還會送用鈔票做的錢花束,甚至在衣服別上車子和房子的鑰匙送給新人。為了讓大家認識菲律賓的生活文化,特別編入舞蹈。
(本圖由本文作者拍攝)
第三支舞碼是中部米沙鄢群島的情意舞(Cariñosa)。這支舞蹈源自西米沙鄢大區(Western Visayas)的班乃島(Panay Island)。男女舞者舞蹈前行禮如儀,男士鞠躬,女士拉裙致意,在舞蹈過程中透過扇子和手帕展現情意。男女雙方你來我往以扇子和手帕玩捉迷藏,你朝西來我朝東,情意在其中。團隊說手帕一定要用白色的,表示純潔,至於扇子什麼顏色都可以。團隊來自比科爾大區,這裡的情意舞有個特色,就是男女舞者分別以雙手握住白色手帕的兩個角,然後腳步踏向前,雙手上下捉著手帕移動進行捉迷藏,在節日和社交場合,跳出輕鬆浪漫的情意。
(本圖由本文作者拍攝)
接下來介紹本團帶來的第二大主題,呂宋島北部山區原住民族舞蹈,這兩支舞蹈都源自科迪勒拉行政區(Cordillera Administrative Region)阿布拉省(Abra)。第一支是陶壺舞(Binuyugan),可以看到穿著桃紅色的女舞者,展現採收的作物或是日常汲水的模樣,把物品放到陶甕(buyog)裡之後,慢慢將陶甕放到肩膀上,最後擺到頭頂上。這支舞蹈主要是在秀舞者的平衡技巧,可以看到頭頂陶罐的舞者,在舞蹈過程中曲起雙臂晃動,或是平躺後再起身,陶罐都保持安然無恙的舞技。第二支舞是棍棒舞(Sakuting),這支舞蹈可以見到每位舞者左右手持棍棒拍打,模擬戰鬥的樣子。團隊說這支舞碼是展演過去西班牙殖民時期,先信奉天主教的低地原住民族(Ilocanos),和跑到山上的非天主教原住民族(Tingguian)之間的衝突。
第三大主題主要是菲國南方民答那峨地區的原住民族穆斯林舞蹈,團隊帶來的是鈴鐺舞(Singkil)。信奉伊斯蘭的馬拉瑙(Maranao)原住民族,有一部歌詠(Darange)史詩,是菲律賓現存最長的史詩,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錄。內容描寫皈依伊斯蘭之前的馬拉瑙族傳統信仰和英雄,這支舞蹈就是其中一部分故事,描寫王族公主在森林中遇險,被王子拯救。穿著金黃閃亮的王族公主,撐著傘的隨侍宮女,腳下的竹竿代表森林。傳統演出通常是王子一人,團隊說另外增加一個對手,穿插兩男打鬥的橋段,增加戲劇效果。
(本圖由本文作者拍攝)
第四大主題是鄉村生活舞,團隊帶來兩支漁村生活舞,第一支是源自呂宋島西北部伊羅戈大區(Ilocos Region)邦阿西楠省(Pangasinan)靠海的林加延市(Lingayen)的搖擺方丹戈舞(Pandanggo Oasiwas)。方丹戈(Pandanggo)就是大家熟知的西班牙民俗舞蹈凡丹戈(fandango),節奏明快。這支舞蹈表現漁村吃飽喝足後的村民,手上提著油燈,搖搖晃晃地在岸邊起舞的歡樂氣氛。第二支舞也是團隊的家鄉舞蹈,比科爾大區馬斯巴特省的班地格島(Bantigue)的海鷗舞(Labay Bantigue)。團隊說,這支舞蹈是由獲得菲律賓國家舞蹈藝術勳章的Ramond Obusan先生到當地採集到的,他紀錄下當地人Lola Felisa女士模仿海鷗展翅的舞姿。訪談的時候團隊說海鷗的顏色是黃色加白色,傳統者上這支舞蹈的服裝會是黃色和白色搭配的,但這次因為收到童玩節大會邀請函,看到邀請函上面的大會主題色系,特別設計粉紅色加上粉藍的表演服裝,真的是非常用心。
(本圖由本文作者拍攝)
團隊說對童玩節守時和注意細節印象深刻,非常感謝尾塹社區親善溫暖熱情的接待,特別帶他們去參訪菲律賓曾上映的台灣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的拍攝場地:尾塹保安宮。來台期間恰逢團隊技術長生日,親善社區還特別幫他慶生,讓他非常感動。訪談最後馬斯巴特省教育部才藝特別計畫承辦人兼教育計畫一級主管Marma Lambojo Capellan女士表示,非常謝謝童玩節這次的邀請,馬斯巴特省一共有八所學校參與才藝特殊計畫,希望之後能夠有機會推動這些學校的團隊也來台灣參加童玩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