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整理/童心善
在臺灣,大家非常熟悉K-Pop韓國流行音樂發展,對於韓劇、韓食、韓國美妝也不陌生。韓國政府單位於1995年起,開始系統性的推動K-Culture計畫,從K-Drama、K-Cinema、K-Pop、K-Beauty、K-Fashion、K-Cousin及目前正在進行的K-Tradition (K傳統),期望透過各種不同媒介管道,包含無遠弗屆的網路媒體,計畫性地將韓國文化送到全世界,其中,K-Tradition包括了舞蹈、音樂以及Pansori(盤索里)這種傳統說唱曲藝。
藝苑藝術學院Yewon Art Institute與舞團 Yewon Dance Company
藝苑藝術學院,是一間位於首爾,傳授各種(表演)藝術相關的中學,包括西方舞蹈芭蕾、現代、音樂以及傳統韓國民俗樂舞。每年對全國招生,公布考題後,孩子們自行準備參加甄試,特別歡迎具有民俗舞蹈、現代舞、芭蕾基礎的學生報考。課程安排除了音樂、舞蹈、打擊節奏課外,也有美術(繪畫、雕塑等不同視覺藝術)相關,以及一般中學數學、語言等課程。舞團成員則是特別篩選、表現優異的孩子,不過,也因為演出需要利用課餘長時間練習,孩子們得要學會時間管理,自行將可能落下的進度補上。
「精緻」的韓國傳統舞蹈
用精緻這個詞,是表示團隊帶來的傳統舞蹈,是經過修飾美化,適合舞台呈現的表演藝術,和早期於民間傳統中,因為沒有其他娛樂活動,而形成遊走各村落的流浪劇團娛樂大眾的野台形式不同。同時,也因為藝術學校的專業肢體訓練,舞蹈語彙建構及即興創作等練習,加上針對特定主題,如韓國扇子舞、假面舞、農樂舞等,邀請專家指導,因此而有今天我們看到的「精緻」民俗舞蹈表演藝術。
國民俗舞蹈與西方舞蹈學習技巧上的不同,讓團員Chae Won最感困擾的是兩者肌群使用方式的調適。關於這一點,老師Son Mi Jung則解釋,雖然從表面看來,芭蕾因為常有踮腳的動作,靠著大腿內側肌肉;韓國傳統舞則是大腿前側的肌群,不過,兩者最大的差別其實是呼吸的方式不同,因為拍子節奏而產生的吸、吐以及秉氣,是腳部的著力點不同,主要還是大腿前側的肌群在控制。
太平舞Taepyeongmu
童玩節的觀眾,對韓國太平舞一定不陌生,但在這麼炎熱天氣下,要心平氣和地觀賞這類講求氣、神、韻的舞蹈形式,還是需要多一點了解。
1900年代初,自幼學習傳統韓國節奏、走鋼索和民俗表演藝術的Han Seong Jon(한성준)先生,結合京畿道薩滿儀式及民間舞蹈創作了“王舞”,由舞者一男一女扮演國王及王后,之後並將其命名為“太平舞”。Han Seong Jon先生過世後,由弟子Han Young Suk(韓英淑)及Gang
Seon-yeong(姜善泳)兩位分別傳承了男子及女子舞蹈,男子舞的部分優雅內斂,女子舞則強調宮廷生活的意境。
Han
Young Suk及Gang Seon-yeong各自分別有子弟兵,隨著時代演變整編並加以發揚光大。韓派代表以Park Jea Hee女士著稱,由於傳承的是男生的舞蹈形式,所以如果是女生跳,就會以同樣的舞步來展現,相反的,若是選擇姜派的太平舞,展現就是女子舞蹈的樣貌。無論如何,太平舞藉由各種不同傳統舞步象徵各種吉祥動物,包含按腕、旋腕、抓腕以及強調指尖的動作,加上協調呼吸而形成的秉氣動作,以及細膩多樣的步法,表達祈願國家和平繁榮的寓意。
藝苑帶來的是韓派風格的太平舞[1],由Park Jea Hee女士整編,男女生是同樣的動作。值得一提的是,原本韓國文化中,男生跳舞被視為太過娘娘腔的現象,由於K-Pop帶動的潮流,受過專業訓練,舞蹈擔當的男星成為年輕人的偶像,舞蹈學校也因此收了不少男孩。
姜姜水越來Ganggangsullae
早期農村通常在農曆八月十五(Chuseok)這天,未婚女子們會牽手唱歌歡慶滿月及秋收,Gang的字面意思是圓,Gang Gang是以疊音來強調圓滿,中文也有類似的概念,比如高高在上的”高高”;sullae則有兩種說法,一是指看月亮,二是指輪子形狀中間有月光灑落,都有圓的意思,無論是Ganggangsullae或是舞蹈中的唸詞,都是古韓語,至今沒法有一個完全正確的說法,只能依據大意,或是舞蹈動作去推測原本唸詞在說甚麼。Ganggangsullae的舞蹈動作,全由生活中取材,比如有一個圍成圈,大家蹲下挽袖子像在撈些甚麼,其實是在抓青蛙或者撈魚,視生活在哪個地區而異。
依照傳統,女孩兒們得穿著黑白配的衣服,但藝苑的老師們覺得,既然要代表韓國參與童玩節演出,改成韓國國旗的藍紅配色,更有意義,但在外衣上衣衣帶多了一個黑色,讓結飾看起來更立體,特別留意的是,結飾完成後的衣帶長度要完全一樣,不能有長有短。內裙有兩層都是吊帶連身,內層是襯衣,襯衣外加上外裙,外裙的長度剛剛好到地板是最適合的,不過由於紅磚廣場雨後多泥,老師們臨時找來橡皮圈將裙襬收攏,免得剛好當掃把,舞台演出則沒有這個問題,裙襬恢復正常狀態。
民俗創作舞
民俗創作舞結合傳統元素與現代編創手法,將古老的舞蹈語彙轉化為嶄新舞台語言。藝苑舞團內有許多老師們的作品,本次帶來以傳統閑良舞(Hallyangmu)為主題的作品,由兩位男同學擔綱,傳統民俗音樂加上古代士大夫吟詠月圓的風雅瀟灑表現。
另外還有獨舞的作品包括:比翼連理(Biingnyolri)、舞姬的獨白(Muhie dokppaek)展現女舞者的舞蹈技巧之外,結合音樂、視覺設計等不同藝術領域,傳達表演藝術的新面貌,礙於舞蹈編創及音樂版權,僅提供照片參考。
![]() |
比翼連理創作舞 Photo Credit 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官網 精彩亮點畫面 |
韓國藝苑舞團,除了推動韓國傳統舞蹈,更搭配 K-Culture的創新與國際交流的能量。透過嚴謹的組織架構、豐富的推動計畫、多元的招生與教學體系,以及兼具傳統與創新的舞種發展,藝苑舞團讓韓國舞蹈藝術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光發熱,展現獨特的文化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