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石雅如
本團2009年創立於智利聖地牙哥首都大區聖地牙哥省(Provincia de Santiago)的邁普區(Maipú),團名的代表意思是指匯聚舞蹈和音樂的大熔爐,透過傳統樂舞凝聚孩童、青少年和智利民俗文化。團長也是創辦人的Nicolás Francisco Guerra Reyes先生,2019年曾帶熔爐來童玩節演出,他說當時熔爐成員總數破百,之後因為爆發大流行疫情,人數減少,後疫情現在約有60名學員,年齡從3到19歲。本團會針對幼童辦理工作坊,讓他們認識民俗樂器和傳統民俗文化。至於青少年成員,則開始學習入門舞蹈和音樂課程。有一定的基礎的成員,規劃投入正式演出和巡迴活動計畫加以訓練。團長希望透過教育、音樂、舞蹈和創作,讓不同家庭背景的孩童在學習中一起成長,傳遞傳統文化和集體合作。
(圖片來源: 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智利位於南美洲,國土狹長,這次來台演出的舞碼可以依照地理位置分為,北部、中部、南部和復活節島地區,另外再加上全國範圍的兒童遊戲組曲,共五大組曲。首先從北部開始說起。智利的北部多高山,與祕魯及玻利維亞相鄰,北部組曲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這個組曲表現安地斯高地風情。安地斯長笛(quena)、排蕭(zampoña)、吉他加上小提琴的音樂先發,緊接著看到出場舞者衣裙上的印加十字(chacana)的圖騰,披掛著原汁原味的編織和飾品,讓人立刻進入安地斯高原的世界。以安地斯地區的邀舞(huayno)開場,男士伸出右臂邀請女士共舞,舞伴們繞場遊行之後開始跳舞。步伐輕快有力,動作歡樂活潑。組曲同時也展演智利北部的高大者傲舞(chachimbo),這是男女雙人舞,舞者手持手帕,拖曳步伐,沒有離開地面,滑著雙腳,沒有跺腳或是跳躍的動作,展現傲人的優雅儀態。第三首是源自玻利維亞的塔基拉里(Taquirari)舞蹈。塔基拉里是玻利維亞東部亞馬遜地區莫霍(Moxo)原住民族語言,意思是弓箭,主要是祈求狩獵之神的保佑。舞蹈時男女舞者面對面,手牽手,或互勾手臂,歡樂律動。最後是北方形式的智利國舞貴卡舞(Cueca),在這裡呈現的是北部安地斯地區的貴卡舞,與傳統貴卡舞的差異在節奏更為輕快,節奏性更強烈,另外的特點之一是只有伴隨音樂旋律不唱歌。北方高原組曲最後在道別舞(cacharpaya)中歡樂結束。
(本圖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智利北部除了安地斯山區還有阿他加馬沙漠。17世紀加爾默羅聖母(Virgen del Carmen)曾經在沙漠顯聖,自此成為這個地區採礦工人的守護神,演變至今,是智利全國的主保聖母。每年7月16日原本只有1000人左右人口居住的小村莊地拉那(La Tirana),會湧入20萬的朝聖者來朝拜聖母。朝聖者組成的朝聖團,會以音樂和舞蹈在教堂聖殿前輪番上陣榮耀聖母。團長特別將這個被稱為智利最大宗教慶典的盛事,設計了小組曲,可以看到負責將聖母從聖殿中移出的遊行隊伍,負責抬轎的男性轎夫(chinos),搭配許願者感恩還願讚頌聖母的儀式歌曲(Canto Promeseros)。還可以看到慶典過程中,街頭上面來自各方的團隊,有人跳著源自玻利維亞多巴斯(Tobas)原住民族的舞蹈,帶著面具和羽毛頭飾,展現充滿動感的跳躍和旋轉,模仿投擲長茅的動作,展現勇猛的戰鬥舞姿。各方朝聖者以自己的方式,讚頌純潔慈愛的沙漠聖母(Virgencita del desierto),祈求降福。
(本圖由本文作者拍攝)
離開北方我們往下來到中部地區,智利的中部地區屬地中海型氣候,地理環境優越,土地肥沃,是農業發展的中心地帶,自西班牙殖民以來都是智利人口最密集的地方,首都聖地牙哥就位在中部地區。中部地區組曲,舞者身穿中部地區的鄉村傳統服飾,男士腳上穿著掛上馬刺的長靴,戴著騎士寬邊草帽(chupalla),這次團隊戴的是騎士寬邊黑色毛氈帽,繫著腰帶,襯衫上披著毛織毯。女士則踩著跟鞋,穿著類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的連衣裙(vestido de huasa china),長度較短,到膝蓋左右。中部地區的組曲還包含來自歐洲的波卡舞(Polka)、霍塔(Jota),男士追求女生的帽子舞(sombrerito)、公鴿舞(palomo),以及展現技能的馬術舞(Destreza)和團隊努力保存復振的雙人滑步舞(Refalosa)。中部地區組曲壓軸的舞碼是智利國舞貴卡舞(Cueca),中部地區的傳統貴卡舞(cueca tradicional)又稱為鄉村貴卡(cueca huasa),男女舞者手持白色手帕,眼神交會,踏步旋轉,搭配吉他和歌聲翩翩起舞。
(圖片來源: 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從中部下行,來到智利南方,南方組曲是以奇洛埃省(Chiloé)的民俗舞蹈為主角。奇洛埃島和智利本土沒有連接,必須搭乘渡輪。這個組曲在宇宙劇場演出的時候,團隊從中軸道走下來,表演結束後觀眾可以看到全體團員排成兩排,前端交叉呈現船首的樣貌,隱喻搭船的巧思。17世紀初耶穌會進入本區傳教,所以組曲裡面可以看到歐洲的華爾滋(Vals chilote),還有19世紀時傳入消失在日常生活的雙人舞(Rin)。從鄰國阿根廷傳入的雙人舞(Cielito)和群舞(La trastrasera)。奇洛埃組曲還包括描寫漁村生活的織漁網舞(La tejedora)、節慶氣氛滿點的追逐舞(Arranca arranca)、模仿火雞的求愛舞(El Pavo),以及酒瓶掃帚舞(La escoba costillar)。酒瓶掃帚舞是一種遊戲舞蹈,大家圍繞酒瓶成圈跳舞,若是有人不小心踢倒酒瓶,就是失敗者,必須離場。另外男舞者把手上的掃帚立定放手後,趁掃把落地之前大家轉身搶奪女舞伴,沒有抱到女夥伴的人就算輸了,要退出。本組曲最後一首要介紹的舞碼是奇洛埃貴卡舞(Cueca chilota),這是繼前面提到的高地貴卡舞之後智利國舞貴卡舞第二個特殊形式。和傳統貴卡舞最明顯不同的特色是,歌手會大聲唱歌,舞者之間肢體不接觸,有時甚至可以三人共舞。筆者觀察本組曲每個舞碼演出結束的時候,樂師都會輕輕的敲風鈴,發出清脆迷人的聲音,團長和受訪的樂師Martina Teresa Cornejo Jimenez小姐解釋說,奇洛埃地區是智利有名的魔法區,風鈴發出的聲音,讓人感覺仙氣飄飄,很高興這個特別的設計被注意到。
(本圖由本文作者拍攝)
位於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名稱來自18世紀發現此處的荷蘭探險家羅赫分(Jacob Roggeveen),19世紀大溪地來到的移工稱之為拉帕努伊(Rapa Nui),意思是大島。團長說,相關拉帕努伊組曲的文化歷史的學習,他有特別請教兩位從事復活節島的專業研究人員。島上的文化屬於玻里尼西亞族群,所以團隊演出時,歌手唱的不是西班牙語,是當地的語言。組曲從當地的海洋祖先從海上而來的歷史開展,有船(Barco)、至上神(Make Make)、航行(Ka Mea Terenga)、戰舞(Hiva Otinga),還有以歌曲講述族群歷史與部落傳承傳統歌謠(Canto Riu)。另外也有大溪地風格的手語舞(A parima),團長說這是部落公主跳的舞蹈,樂師也是歌手的Martina Teresa Cornejo Jimenez小姐補充說,現在不一定只有公主才能跳,重點是要表現出輕柔優雅的姿態。
(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最後要介紹的是智利與拉丁美洲的兒歌與遊戲組曲,在這個組曲中團隊以簡單的互動舞蹈,跳房子、猜拳、跳繩、風車、搧紙牌(尪仔標)、踩影子、踢罐子、拔河、打彈珠等等童年時期常見的遊戲,勾起滿滿的回憶。這個組曲中搭配了兩首歌曲,第一首的歌詞是智利知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Gabriela Mistral的詩作,請把手交給我(Dame la mano),演出時可以看到舞者彼此以牽手、擁抱等溫柔的肢體語言,展現愛的交流與純潔的情誼。第二首歌是蝴蝶貴卡舞(Cueca Mariposa),這是團長特別為了兒童團員特別編的原創舞曲,由本團年紀最小的兩名團員表演兒童版貴卡舞,如同蝴蝶般輕盈起舞。
(本圖由本文作者拍攝)
訪談時跟團長提到印象中上次南部奇洛埃舞蹈組曲的演出衣服是紫色的,這次換成藍色,中部的傳統服飾也都換新裝。這個觀察發現讓團長非常開心,他說除了復活節島的服飾和安地斯地區的編織以及配件需要保留傳統,這次所有的舞台服裝的確都進行了更新。本團隊的服裝由Claudia Faus女士親手為全體團員量身縫製,團長表示非常感謝。受訪的樂師Martina Teresa Cornejo Jimenez小姐,她表示加入熔爐之前生活很封閉,入團三年的她,是本團歌手之一,同時會5種樂器。團長補充說,剛入團的時候樂師小姐會一直滑手機,現在常常和團員相約練歌,變得開朗活潑。為了籌措來台旅費,團隊的成員們努力做料理販售,原本每周二下午6到8點上課,從今年4月份開始,增加每周六從早上10點到下午6點的團練時間。Martina Teresa Cornejo Jimenez小姐說一切的努力來到台灣後,證明非常值得。從南美出發,紐西蘭轉機後來到台灣,歷經將近30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學員們終於親身驗證團長老師上課時口述上回來台的每個故事,雖然初到時因為氣候變化身體不適,被蚊蟲咬傷,晚上再累都要集合檢討當天的演出和宣布隔日的行程,但是這裡的人們很熱情,親切溫暖的接待,覺得受到尊重和禮遇,能夠來到台灣透過民俗樂舞開啟視野,非常的快樂。團長很高興能再度來童玩節演出,帶團員出國和國際社會連結,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成長,傳承智利的傳統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