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0

巴拉圭明加瓜蘇民俗舞蹈團 (Elenco Folclórico Minguero Jeroky)

                                                                                                                                                  石雅如

本團來自巴拉圭東部地區上巴拉娜省(Departamento de Alto Paraná)明加瓜蘇(Minga Guazú)。明加(Minga)是蓋丘亞語(quechua)的社區共工的意思,至於瓜蘇(Guazú)是瓜拉尼語(guaraní)的巨大,結合兩種原住民語的原始意譯指偉大的社區共工(un gran trabajo comunitario)。基羅叔叔基金會(Fundación Tío Kilo)執行長德阿奇諾(Mirta de Aquino)女士在訪談開場娓娓道來上述故鄉名稱來自篳路藍縷的開墾史。60年前明加瓜蘇原本公路未開通,荒煙漫草人煙罕至,在先人集合眾人之力開墾發展到今天六萬多人口生活的市鎮。基金會稱號中的基羅叔叔(Tío Kilo),來自大家對德阿奇諾女士的父親的暱稱,一位喜愛和年輕人親近的老人家。感念父親成立基金會,宗旨在推廣青少年參與舞蹈和音樂文化活動。基金會於2009年成立舞團,團名中Minguero是指明加瓜,Jeroky是瓜拉尼語的跳舞,完整翻譯是指明加瓜舞蹈民俗團(Elenco Folclórico Minguero Jeroky)。團長說這次團隊來台演出,一直鼎力支持該地文化活動的明加瓜蘇鎮長Digno Caballero Ruiz同行,女兒也是本團的舞者。德阿奇諾女士說,除了舞蹈團,基金會也成立了豎琴團和劇團,接著要成立吉他團,積極宣揚發展豐富的文化民俗傳統。


本團舞蹈教師塔迪亞娜阿奇諾(Tatiana Aquino)5歲開始習舞,投入舞蹈專業20年,對巴拉圭民俗舞蹈知之甚詳,她說這次來台的舞碼安排主要有受到歐洲風格影響的巴拉圭波卡舞(polka paraguaya)、倫敦行列舞(London Karape)和具有在地特色的女性頂罐舞(las galopas)。整體而言,巴拉圭的民俗舞蹈特色有來自西班牙殖民影響的歐洲風格,混合在地瓜拉尼原住民族文化。




巴拉圭波卡舞也盛行在阿根廷北部和巴西西南,被南美國家視為區域文化遺產,這次安排的舞碼也是以巴拉圭波卡舞為主,如包含打陀螺和跳格子等傳統童玩遊戲的舞碼:兒童遊戲(Mita Saraki)、讚頌巴拉圭壯麗景致的勇哉巴拉圭(Bravo Paraguay)、展現傳統巴拉圭婦女形象的巴拉圭女人(Mujer Paraguaya)和孤島薩卡 (Isla Saka)。另外還有巴拉圭知名豎琴家Félix Pérez Cardozo的作品:鳥鐘(Pájaro campana)和我的道別 (Mi despedida);以及Herminio Giménez的作品錦葵花茶(Malvita)等等。每天都會演出的曲目明加瓜蘇舞蹈(Minguero Jeroky),描寫結束社區共同工作後的歡樂時光,是本團草創時期的集體創作,也是屬於巴拉圭波卡風格。

倫敦行列舞(London Karape)是西班牙殖民時期將英國行列舞(contradanza)帶入,又名宴會舞(farra karape),起源自巴拉圭中下階級模仿富人階級家庭宴會的舞蹈。演變至今有兩種旋律和舞姿皆不同的版本,分別是由作曲家Juan Max BoettnerJuliá Rejala創作。在團隊愛情工藝品(Filigrana de amor)這首演出中,可以看到行列舞的形式,34對伴侶面對面跳舞,還有交替換手的鍊形舞。


頂罐舞名稱來自日常生活的陶缸(galopera),起源在每年23日聖普拉斯(Fiesta de San Blas),當地婦女會特地汲水提供大批朝聖客飲用,最後將空陶罐放在頭上跳舞表示對主保的感謝。這次帶來的曲目有Luis Alberto Del Paraná創作的瓜拉尼水彩畫(Acuarela Guaraní)。、團隊同時也帶來頂瓶舞(Danza de Botella),這支舞蹈是每年53日聖十字節(Día de la Cruz)會跳的舞蹈,舞者將玻璃空酒瓶堆疊在頭上起舞,這次來童玩節團隊的小朋友表演頂34個酒瓶,在巴拉圭有成年舞者可以頂到12個酒瓶,展現驚人的舞蹈技巧。

20世紀巴拉圭的民俗音樂出現瓜拉尼亞(La Guaranía)和先進派(La Avanzada)兩種風格,前者由知名作曲家José Asunción Flores1925年創造,名稱致敬瓜拉尼原住民族,曲調基本上屬巴拉圭波卡,但是較緩慢;後者是指1977年作曲家Oscar Safuán創造,融合巴拉圭波卡、瓜拉尼亞加上巴西風格輕柔的民俗音樂。這次團隊帶來的夜晚(Pyhare)是融合兩種風格的歌曲,悲傷回憶的部分以瓜拉尼亞風展現,快樂開心地部分是先進派的曲風。2002年參加童玩節的Paraguayete舞蹈團的樂師Mario García SianiSixto Tadeo Corbalán和本團樂師Lucho Martínez,創作了致我親愛宜蘭(A mi querido Yilan),是帶有東方風格的前進派樂曲,表達他們對宜蘭的愛與感謝。


此外團隊這次也重現16年前代表巴拉圭民俗藝術節協會(CIOFF)前來童玩節演出的Paraguayete民俗舞蹈團的曲目男子氣慨(A lo macho),男舞者用力踏著西班牙佛朗明哥式踢躂,腿膝交互蹲跪,展現陽剛特色。值得一提的還有來台樂師Lucho Martínez為本團第一位吉他女樂手Pykasu創作的歌曲灰鴿跳舞(Pykasu jeroky)Pykasu是瓜拉尼語的灰鴿,也是樂師第一位收的吉他女弟子的名字,為了紀念身為舞者的過去,老師特別做這首曲子鼓勵她在吉他專業上繼續努力。


這次團隊因為飛行受限,無法將完整的傳統樂器和服裝呈現,像是教會省的傳統節慶(Fiesta de la Tradición Misionera),原本是以打擊樂為主的波卡樂曲,這次純粹以豎琴和吉他表現。這個節慶每年一月的第二個星期在巴拉圭南部的教會省舉行,為期一周,從宗教遊行開始,之後有馬術比賽,同時也辦理市集和民俗藝品展售會。除了樂器,團長德阿基諾女士對此行無法演出結合波卡舞和華爾滋的巴拉圭華爾滋的曲目覺得十分遺憾,她一邊展示手機裡的巴拉圭華爾滋影片一邊訴說,19世紀巴拉圭總統Franciscoo Solano López在巴黎認識後來的第一夫人Madame Lynch的浪漫故事,正是法式歐洲風格華爾滋引入巴拉圭的典故。如果有機會回來童玩節,會排除萬難讓台灣觀眾一睹典雅華美的巴拉圭華爾滋。


團隊每天演出固定的最後曲目是獅丘營(Campamento Cerro León)這首歌,獅丘營是巴拉圭1864-1870年巴拉圭對抗三國同盟戰爭(Guerra contra la Triple Alianza)期間,設置的一個軍事基地。儘管戰爭失敗但是歌曲卻不敗流傳,1994年巴拉圭總統公告,將作者不詳的獅丘營列為國家三大歌曲之一。今日在巴拉圭各個慶祝宴會活動進入尾聲就會聽到這首歌曲,賓客就知道散場的時刻到了。看過童玩節演出後,台灣的朋友去巴拉圭,聽到這首歌就可以準備入境隨俗打道回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