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阿里郎的故鄉 Part 3 打擊樂器演奏篇: Korea Nolmui Buk Chum Group韓國飛山鼓舞團 & 密陽阿里郎文化事業團


訪談整理/童心善

韓國民間傳統音樂裡,除了Part 1&2介紹過的歌謠、音樂、舞蹈,還有一類非常重要,不但能夠單獨演奏又能在音樂舞蹈裡擔任穩定節奏工作的打擊類音樂。這樣的打擊音樂形式,源自於古老民間的農樂。農樂源起於古代先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生活穩定,並且能夠在農暇之餘聚集娛樂而發展出來的表演形式,村落裡的農樂依據所在地區不同,發展出不同的樣貌,不過基本目的相同,不外乎討好滿足神明、驅魔、尋求祝福、祈求來年春天穀物大賣、慶祝秋收以及休閒娛樂。將這些目的串在一起的打擊音樂、雜耍特技、遊行等形式就稱為農樂(Nongak)



很幸運的是2014年來到童玩節的飛山農樂團隊,在親水公園紅磚廣場烈日下,帶來慶尚道大邱廣域市飛山洞完整的農樂演出形式。今年,再度來到宜蘭,帶來的是精簡的鼓舞,特別是飛山地區的鼓舞,強調節奏強勁有力,古代多由男生負責打擊,今日不論男女皆可學習。飛山鼓舞雖然源自於飛山農樂,不一樣的是前者幾乎是鼓手的打擊,敲著這個地區特有稱之為dalgubeol(달구벌)的節奏,跟其他地區的鼓舞相較,節奏較為單純。



首先來聽聽,飛山鼓舞團帶來的演出:

帶頭的永遠是小鑼,小鑼手走哪兒,後面的隊伍就跟著,換甚麼節奏也由小鑼手負責。另外加上農樂當中的象帽舞者及雜技演出:


團長尹鍾坤先生說,鼓舞和農樂在揹鼓的方式及服裝上也不盡相同。前者揹鼓是斜揹,而農樂的揹帶則交叉胸前。共同服飾的顏色是代表五行的五方色,白色頭圍、黑髮、以及紅、黃、青色,鼓舞著青綠色外袍而農樂則是藍色。五方有兩組意義,一是方位,二是五行,分別是藍東、紅南、黃中、白西、黑北;藍木、紅火、黃土、白金、黑水。



跟著飛山鼓舞隊一塊兒來的兒童舞團,帶來珍島鼓舞,擊鼓方式完全不一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國立國樂中心,男生女生不同版本的珍島鼓舞,以及長者詮釋的版本。


四物打擊演奏: 

由於完整農樂形式段落很長,為了能夠讓傳統打擊樂傳承以及舞台演出,擷取某個段落打擊演出就成為韓國推廣民俗藝術很重要的一部分。演變而來的打擊樂演出就是四物打擊(Samul Nori, 4 percussion instruments playing),利用農樂中的四種打擊樂器,包括小鑼(Kkwaenggwari )、鑼(Jing)、長鼓(Janggu)、鼓(Buk)呈現各地不同風格的音樂節奏。至於為甚麼從農樂變成四物,是因為農樂在古時候稱為風物Pungmul,近代韓國學者在研究並計畫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成為無形文化資產時,改稱為農樂,因而擷取風物當中四種樂器演奏的打擊音樂就稱為四物打擊了。



來自密陽(在慶尚南道)的小朋友帶來的打擊樂是取自古代嶺南地區(包含今天的慶尚南、北道地區)的農樂,這地方的農樂節奏以類似軍樂著名,強調重複和打擊的力量。同樣都由小鑼手領軍,負責變換節奏,過程中,小朋友吟唸著詩歌大意是「看那天空,星星聚集,面對土地,辛勤耕種,今年收成多麼豐美,我們期待來年更盈滿。月亮啊,月亮,皎潔的月,如同白天一般光亮照亮我們每一天!」



看著兩團年齡差異挺大的韓國朋友,認真的在台上將傳統文化呈現給大家,真心覺得傳承這件事的意義就在這裡。尤其,飛山鼓舞團在大邱帶領15個從小學到高中的鼓舞社團,一點一滴的教授甚至舉辦比賽,都能夠正面鼓勵孩子們參與傳統藝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