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雅如
第波羅市(Dipolog City)是菲律賓民答那峨(Midanao)地區北三寶顏省(Zamboanga del Norte)首府,本樂團成立於2003年,由居住在第波蘿市的學生、老師和上班族等社區居民組成。團員們懷抱對傳統樂器的興趣和喜愛,除了在本業努力,每天利用課後或下班時間練團,持續不斷的練習和努力。樂團成立後多次參與菲律賓青年藝術家音樂大賽(NAMCYA),曾獲得三次亞軍、兩次季軍的榮耀。團長Jay Sarita是學校老師,擔任本團指揮,同時經營樂器行,對菲律賓撥弦樂器知之甚詳,希望藉由參與童玩節等國際交流活動,傳遞菲律賓的音樂文化。
首先介紹菲律賓中部地區民俗歌謠旋律,米沙鄢組曲(Visayas Medeley),是由單單索伊(Dandansoy)、鄉村之歌(Sa Kabukiran)和他們說(Matud Nila)等三首歌曲組成。第一首單單索伊是人名,歌者訴說兩人情愛受阻,憂鬱哀怨。第二首鄉村之歌是一首由西班牙曲改編成宿霧語的歌曲,1940年代歌詞改為塔加洛語後大受歡迎,當時有電影更以此歌命名,可見影響。最後一首他們說,是19世紀流行的情歌,條件差異不被看好的愛侶檢視感情的浪漫情歌。另外民謠曲目尚有朝陽升起(Bukang
Liwayway),描寫早晨從群山和雲海間閃耀的太陽光芒;以及畢黛女士(Manang Biday),這首歌是菲律賓北部伊洛卡諾(Ilocano)族的民謠情歌,團長說這首歌的民答那峨歌詞版本大異其趣,是描寫豐收快樂的心情。
在上週洛博克合唱團的采風訪談中曾提及,1970年代馬尼拉出現了菲律賓原創音樂潮(Original Pilipino Music,縮寫為OPM),大量以他加祿語(Tagalog)的流行創作歌謠興起,第波羅樂團也特別挑選兩首OPM代表性歌曲:第一首歌名是我們的美麗音樂(Kay Ganda Ang Aki Ng
Musika),歌曲內容讚頌菲律賓音樂的美好,曾獲得馬尼拉流行音樂大獎,這首洛博克合唱團也有選唱,可見其代表性。另外一首歌名是永不結束(Sana’y wala ng wakas),這首歌是同名連續劇主題曲,本劇紅極一時,描寫愛情的永恆,是菲律賓電視史上的名劇之一。此外還有我的國家(Bayan ko),西班牙時期的旋律,經歷美國殖民到獨立,被稱為菲律賓第二國歌的愛國藝術歌曲。
菲律賓當代名作曲家Michael Dadap是團長的好友,這次特別帶來好友的作品苦瓜序曲(Ampalaya
Overture),苦瓜(Ampalaya)是一齣兒童音樂劇的名稱,敘述蔬果們在新鮮蔬果園中共處,依各種蔬果特色賦予人類性格,像是敏感容易受傷的番茄,負責療癒眾人的薑,其中苦瓜偷了其他蔬果的長處,遭神懲罰變成皺皮醜模樣,結局是其他蔬果原諒了苦瓜大家一起快樂地生活在新鮮蔬果園。音樂劇不但讓小朋友認識各種蔬果及食用的好處,劇中也安排菲律賓兒童常玩的格子抓鬼遊戲(Patintero)。用水在地上劃格線,關主們站在橫線上攔人,闖關者則在格子中閃避過關,寓教於樂的音樂劇。其他新編曲目有團長好友Reginald Bernardes作品,以前西班牙殖民時期塔加洛原住民族傳統信仰全能創造之神巴塔拉(Bathala)為名的樂曲。本曲前段張力強,描寫古代人們面對閃電暴風各種大自然現象,象徵人生遭受風波折難,中斷後漸漸風平浪靜,正是人們靜心向神祈禱的結果。
除了菲律賓的民俗和新編歌曲,團隊也帶來其他不同國家曲目,像是匈牙利風格的查爾達斯舞曲(Czardas)、日本的陸奧奏鳴曲(Michinoku)、祕魯華爾滋(Peruvian Waltz)和台灣的青蚵仔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