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整理/童心善
人們常說,孩子們對於情緒的反應最直接,開心難過決不會隱藏。來自密陽的這一群小孩,真誠地在台上微笑著,唱出屬於自己家鄉的驕傲。團隊藝術總監金僅姬說:「大人是不可能直接把傳統的東西教授給孩子,尤其在現代多元文化的刺激下,要怎麼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以及樂在其中,是我們最在意的事。加入現代文化元素,讓傳統能夠活用,能夠活用就是一種保存。」就是這樣的信念,讓這群孩子既保有最純真的赤子之心,也帶著師長教給他們傳統文化感染每個人。
攝影:須文宏
|
Arirang Dong Dong 阿里郎,一起動一動
農曆7月15日的百中節,也是我們熟悉的中元節,在慶尚南道(密陽的所在地區),有個傳統慶典習俗,百中場。這一天是山神收成穀物的日子,若外出工作會妨礙他們,因此農家主人會在這一天放長工(農民們)假,也稱為長工日,因而衍伸出類似大廟會的百中場活動。這地區的百中廟會特別有名,村民選出當年最認真工作的長工(農民),讓他騎在牛背上遊行,配著農樂走遍巷弄,到了主人家,主人也必須備妥豐盛酒席款待。原本主人(屬於貴族階級)是不能和長工們一起同樂的,但這一天,可以脫下外袍,只穿著白色布衣,和平民一般,一起慶祝。
這支舞作,就是用這個傳統習俗重新整編,讓15歲的Kim, Mijin同學領唱密陽阿里郎歌曲,加上幾位揹著裝柴工具代表長工;後半段全體小朋友一起,利用類似健康操的動作,一起動一動表現兩班貴族脫下外衣與平民百姓一起同樂的情景。觀眾們可以看到孩子們的活力朝氣,正如同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有的表現,也感受到樂在其中的孩子們是來自師長們有計畫的啟發教育。
Ganggangsullae (音Gang-gang -sul-la-e)強羌水越來
相傳古代有位李舜臣將軍,為了能以所剩不多的兵力擊退敵軍,想出了讓城中婦女在城外歌唱跳舞製造「我們有了萬全準備,一點都不害怕,還能歌舞。」的煙霧彈,演變到後來,成為中秋節的歌舞習俗,只不過,這個故事是否真的和此舞有關聯還待歷史學者考證。
較多學者相信,古代農民在秋天豐收之際,需準備豐盛的祭拜物品,感謝上天賜予豐厚的農作物(也因而稱為韓國感恩節),而農村從事農作的均是婦女,因此在中秋這一天,婦女們歌舞、遊戲抒發整年的辛勞情緒,不斷圍繞成圈的方式是滿月的表徵。韓國於1966年將Ganggangsullae列為國內重要無形文化資產,此後,Ganggangsullae不僅是地方的儀式活動,也是一種表演;更於2009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列於人類無形文化資產表列。
- 團隊帶來的Ganggangsullae
繞著圈圈的隊伍,代表著滿月意象,隨著領唱者的節奏快慢,穿插採蕨菜、踩屋瓦、抬轎子、找手帕、捲草蓆、抓小老鼠、過大門遊戲等遊戲,動作表現的是一起合作農事、凝聚鄰里親戚之間的情感,領唱者可以依據自己的心情調整歌詞內容,唯一不變的是Ganggangsullae的曲調,通常,在抓到小老鼠尾巴之後,整個Ganggangsullae舞蹈就結束。對了,傳統民家婦女的衣著顏色通常以黑裙白衣搭配居多,平日勞動工作多,不太可能五顏六色,只有重要場合才會換上精緻花色的衣服。
- 認列UNESCO人類無形文化資產的Ganggansullae介紹
傳統兒童遊戲Pulgaksinori (扮家家酒)
每年三月,春天萬物開始生長之始,農家孩童們利用手邊有的材料,例如野草、野花編成圈,扮成新郎、新娘;或者戴上面具表示他們的身分改變,又或者拿出枕頭、屏風來當作家家酒的工具,這支舞蹈表現的就是孩子們邊唱邊扮家家酒的情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