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雅如
今年泰國是由國際民俗藝術節協會(CIOFF)亞太區域主席烏東薩克博士(Dr. Udomsak Sakmunwong)親自領團,由來自泰國北部的帕府(Phrae)的納瑞拉中學和南邦府(Lampang)卡拉亞尼中學聯合組成的表演團隊。舞蹈團所在的帕府,有素可泰王朝時期建立供奉佛祖舍利的帕朵丘夏(Wat Phra That Cho Hae)佛寺,同地區的鑾寺(Wat Luang)還有典藏緬甸時期的佛教經典。樂團來自的南邦府為孟族建立海里朋猜王朝(Hariphunchai)時期的政治中心,其後歷經蘭納王朝和緬甸王朝,最後成為清邁王國的重要城市。南邦府的菩勒南邦廊寺(Wat Phrathat Lampang Luang)是北部地區蘭納宗教建築的典範,查迪聖寺(Wat Chedi Sao)擁有兩座蘭納緬甸式白色佛塔,席羌寺(Wat Si
Chum)更是典型的緬甸式多層頂佛寺,此間的建築古蹟,訴說著佛教對此地區發展的重要性。樂團和舞蹈團帶來的表演內容都與佛教信仰相關,像是佛陀之舞(Fon Pung),表現出泰國人民對佛陀的敬仰。花之舞(Fon Khandok)則是描寫透過敬拜佛陀的教導,僧侶們祈求國家和平與幸福。
兩所中學的地理位置處泰國北方,也反映在本團舞蹈和音樂的展演內容,像是傳統手工藝蘭納風格舞(Sinlapa
Hatthakham Lanna Dance)。北部大城清邁盛產紙傘,帕府盛產絲布,團隊將自豪的在地手工藝品以樂舞呈現在觀眾眼前。泰國北部蘭納風格的舞蹈特別強調舞姿的優雅,動作緩慢輕柔,舞者戴著尖長指甲套、手指柔軟彎曲、合掌前端略開,可在蘭納淑女之舞(Fon Mueang Lanna)中觀賞到,納瑞拉舞蹈團自1921年成立以來就以美麗的舞蹈手勢著稱,贏得諸多舞蹈競賽獎項。
這次的演出內容主要以傳統音樂為發想設計舞蹈,除了小鈸(Kradeung Sangkeet)樂器之舞,是由舞蹈老師Krisana Kanchanasurakit先編舞,再由樂師Arun
Tippayawong編曲。舞蹈老師說,小鈸樂器雖然小巧,為大多數人所忽略,但是她覺得這麼輕巧的小樂器可以發出不同層次的聲音非常具有魅力,以此為發想設計出這支舞蹈,而匠心獨具的編舞參加大賽更獲得第一名的殊榮。樂團老師Srincaf Samangsri說,兩團之所以會合作,正是由於雙方優異傑出的表現,讓泰國文化單位雀屏中選。
這次帶了難得一見的緊那羅之舞(Fon Nokkingkala),這支舞源自緬甸撣邦(Shan)傣族的傳統舞蹈,目前為泰國西北部與緬甸相鄰的湄宏順府(Mae Hong Son)代表性舞曲。這群來自緬甸的移民在泰國被稱為傣亞族(Tai
Yai),這支原本於佛教結夏安居時期結束後的供僧衣節(佛歡喜日)的儀式舞蹈,表達祈願佛陀再度降臨世界,由於非常具有特色目前也可以在文化展演中見到。演出時舞台上可見到一位女舞者揹著並揮著大扇蓬演出半人半鳥的緊那羅(King Kala),另外會有一組兩人的舞者則披著掛著鹿頭或羚羊面具的舞獅服裝演出神獸,兩組人馬在舞台上歡樂嬉戲,表達在佛陀照護下的和平安樂。
台灣人熟知的泰國水燈節起源於泰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素可泰,位於北方的素可泰古都是泰國史的第一首都,每年泰曆12月月圓之日,大批民眾會在河湖或是海濱施放水燈,將過去一年不好的總總藉由水燈流去,寄望新的一年心中的願望和祝福得以實踐。這次團隊的水燈節演出橋段,將節慶的歡樂氣氛搭配輕鬆活潑的泰國民謠蝙蝠吃香蕉(Bats eat banana),跳躍的音符和美麗的舞姿完美的呈現泰式風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