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6

知本國中原住民族舞蹈團隊

石雅如

知本國中原舞社,以阿美族大港口事件創作「戰舞傳奇」,於今年3月代表台東縣參加全國舞蹈比賽,從22支競爭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103學年度全國舞蹈賽國中組特優。原舞社指導老師楊惠程和林薇老師表示,戰舞傳奇舞碼在紀念阿美族的苦難歲月,緬懷先人在苦難中堅忍卓決的精神。老師說大港口事件對阿美族的衝擊影響深遠,在編舞過程中想到祖先承受的苦難數度落淚。在教舞之前也會先跟小朋友講述族群歷史傳說故事,幫助孩子理解,融入演出。



大港口事件: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採用沈葆楨的建議,進行開山撫番政策。為了擴大移墾,開發山區,推動北中南三路的建設。當時的台灣鎮總兵吳光亮負責中路,開闢水尾至大港口的道路。修築道路侵犯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搭建營房、築路等工程大量徵役當地阿美族青年壓榨勞力,且要求提供兵糧,嚴苛賦稅。18775月本區遭遇颱風,為了災後重建,造成該年阿美族豐年祭無法進行,嚴重擾亂部落秩序。同年7月清廷總通事林東涯奉命前往瑞穗開會,其人素行不良,破壞部落倫理納五位阿美族婦女為妾,經常作威作福,頤指氣使,使喚部落青年為其抬轎,其下屬亦隨之私德敗壞。長期積累的不滿, 讓部落青年趁這次抬轎的機會將他殺害。林東涯之死造成清兵729日攻打大港口,惟不敵太巴塱、馬太鞍和大港口地區部落同盟敗下陣,919日再增兵進討,再度失敗。於是改採懷柔政策,不時雇用納納社青年負擔差事,除實際支付報酬還另外打賞,甚至在該社西邊興建營房聲稱提供社民所用,以收民心。18781月,在吳光亮在新營房設下酒宴誘騙部落壯年菁英百多人參加,趁酒酣無力反抗之際,開槍掃射並放火焚燒。原住民傷亡慘重,頭目Mayaw Eping遭受凌虐至死。清廷開始追殺大港口一帶阿美族,倖存者逃至山區投靠其他部落,造成阿美族大遷徙,分布更加擴散。

阿美族戰舞傳奇為依據上述大港口事件所發想的創作舞蹈,團員高聲歌唱並敲打樂器,一開場可以看到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樣貌,彎弓射獵、耕種搗米和豐年祭。接著推動用黃藤製作的巨環,表現出族人面對困難,像藤一樣充滿韌性,有克服逆境推動生命的意涵。接著看到女舞者們手持色彩繽紛的腰帶群舞,彩色腰帶又稱Ina(媽媽)的手,就像媽媽溫柔環抱,綁在勇士身上擔任護衛部落的重責大任。隨著戰士出征,部落女子獻上百合花,表達對丈夫和孩子的思念。


演出的第二支舞碼是勇士報訊舞,出場的男舞者手中揮舞椰子葉,是勇士出發打獵或打仗前向祖靈報訊(balalai),表達護衛部落,宣告必定勝利成功歸來。男舞者的服裝有黃藍兩色,黃色代表少年階級,藍色則是青壯年勇士。阿美族階級分明,清楚反映在服飾上。依照年齡和通過測試晉級,測驗多半和生活技能連結,可分山訓海訓,捕魚或打獵,測驗期間必須睡在會所。只有勇士才有資格可以在頭上裝飾羽毛。

第三首則是唱頌太巴塱之歌。這首是太巴塱阿美族自古傳下的謠曲,全曲歌詞都是虛詞,一般由部落領袖(gagerizan)領唱,大家跟唱,在反覆吟唱的過程中,無形產生出海天壯闊的群體凝聚力。另外也搭配紀曉君演唱的卑南族南王系之歌,全體快樂吟唱跳舞,這首曲子中可以看到舞者穿著的褲片和裙子有顏色和紋路上的差異,分別代表卑南族和阿美族。除了反映知本國中所在地的卑南族文化,楊惠程老師補充說,聽其祖母口述,百年前卑南族就曾到阿美族的奇美部落學習斯巴達式的勇士訓練,兩族早已交流和睦共處。


楊惠程老師說,因為親戚住在宜蘭,幾乎每年暑假都來參加童玩節,她的兒子也是這次有參與演出的林卓恩同學,從一歲襁褓中就抱進來園區玩,非常喜歡看團隊舞蹈演出,立志上野外舞台表演,今年終於完成心願,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再來童玩節演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