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5

日本久米田高中太鼓部(Kumeda High School Drum Team)、下關平家太鼓保存會勝山會(Shozankai)


石雅如

大阪府立久米田中學校位於岸和田市,十年前由團長曾井邦広老師創立太鼓社,希望「將太鼓的聲音響徹故鄉泉州」。泉州是本地區在奈良時代律令制的舊稱。團隊演出曲目包括傳統和原創,將各行各業專業勞動者的辛苦、喜悅和祈求豐穫的心情,透過太鼓演奏呈現出來。星期一到五每天三小時,周六周日每天七小時,全團36人,每周努力練習三十個小時,平常在大阪府到養護院、孤兒院等機構進行慈善演出,希望透過表演讓大家開心感動,感受日本傳統音樂的魅力。


在養護院中最受到歡迎的曲目就是競爭太鼓,又稱為吵架太鼓,鼓手們比賽看誰敲的大聲,打到最後的節奏非常激烈,養護院的老人家說這時候會特別受到觸動。團長說同學們不會出口傷人,所以就用喊聲代表吵架,加上生動的表情非常活潑逗趣,濃厚的大阪風格。據說競爭太鼓和接下來要介紹的屋台囃子秩夫,是學習和太鼓的必修曲目。

太鼓名曲:屋台囃子秩夫,意思是琦玉縣秩夫市神社祭典的曲式,源自日本三大祭之一的秩夫夜祭。這首曲子描寫大阪前往埼玉的漁夫,面對狂風巨浪,鼓足勇氣用力敲擊太鼓,最終戰勝洶湧波濤。鼓手們坐著用力敲打長眮太鼓,就像海上漁夫,需要極大的體力和耐力。


另一首經典曲目是花築音頭,花築又稱花傘或花笠,指的是人造花裝飾的斗笠。音頭則是指獨唱與合唱交互進行的型態。這首曲子是日本東北地區山形縣的民謠,每年八月東北地區四大節慶之一的山形花笠節,會湧入數萬人,來自各地數以百計的參與團體,穿著傳統服飾手持花笠邊跳邊唱,伴隨著群眾齊聲吶喊,熱鬧歡騰。據說原曲是明治、大正期間,山形縣郊外進行灌溉工程,工人夷平土地作業的吆喝聲「押秀~嘛改秀~哼成歌,之後與民謠混合,加添唱頌在地山川名物的讚美詞變成現在的花笠音頭。

團隊也帶來在台灣幾乎人人都聽過或會哼上一兩句日本最著名的北海道民謠南中拉索歌。這首歌起源自北海道地區的漁場工作歌謠,描寫漁夫出海起網拉網等過程,在需要一起用力的時候齊聲吶喊「索~!~!」的聲音。本團演出的版本採用民謠歌手伊藤多喜雄的南中拉索歌,南中指的是北海道稚內市稚內南中學校,東京放送電視台(TBS)曾經將這所學校的故事拍成電視劇3B組金八先生,電視劇大受歡迎,這首當時該學校運動會的會曲也因此在日本流行,台灣的觀眾應該也不陌生。


在串場過程中團隊努力的以中文進行曲目的介紹,也特意挑選國際知名的歌曲演奏,以悠揚笛聲吹奏由永六輔作詞,中村八大譜曲,坂本九主唱的昂首向前行上を向いて歩こう。這首充滿正向能量的歌曲,在二次戰後力圖振興的日本社會引起旋風熱賣,之後傳入英國翻唱成英文版的壽喜燒(Sukiyai)一樣席捲歐美。在台灣也有歌手翻唱中文和台語版本。

今年第二個抵達台灣的日本太鼓團隊,是來自山口縣下關市的平家太鼓保存會勝山會的兒童和太鼓團。領團團長也是創辦人清水義雄先生,為了傳承日本鄉土藝能平家太鼓,在2003年號召盂蘭盆舞同好會的孩童,組織了勝山會。勝山會致力推廣日本傳統文化藝能和太鼓,也希望團隊成員的小朋友們透過學習和太鼓,培養正確的禮儀舉止並珍惜人際之間的情誼,提升觀賞和聆聽傳統的興趣,並充滿熱情的打太鼓。

下關市把守海峽,戰略地位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代平家和源家兩大勢力曾在此一決雌雄,幕府末年也曾在此和外國入侵者激戰。下關誕生了許多勇士,平家太鼓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平家太鼓的特徵是背對觀眾,以七拍子的音律敲打太鼓和酒桶,搭配三味線和唱誦音頭交錯的方式,是日本國內極為罕見的鄉土藝能之一。

本團原汁原味呈現傳統平家太鼓(Heike taiko)曲目,遙想平安時代末期,源氏和平氏兩大武士家族爭奪全力展開一連串的源平合戰。演出一開始吹奏海螺,即是古代宣告戰爭開始的方式,兩組輪流打鼓,輪流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因為傳統上要不眠不休連打一星期以上,如果沒有輪番上陣,可能會疲憊而死。目前演出最高紀錄連打四天,96小時不停。結束時會全部的人一起上場打太鼓。除了打鼓,也會同時唱誦源平音頭,全本一共有400多首,一首歌就有20多段歌詞,搭配三味線唱誦。




傳統平家太鼓並沒有吹笛,來台灣帶來串場的笛曲是特別挑選的,第一首風的四季,是所有打太鼓的人都認識的曲子。第二首則是挑了和台灣十分有淵源的歌手一青窈的花水木。花水木是大花山茱萸的日語寫法,這首歌的內容表達祝福感激,祈求世界和平,希望不再有戰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