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1

菲律賓國立曼達威市科技中學舞蹈團(Mandaue City Science High School Dance Company)

石雅如

來自宿霧省曼達威市的科技中學舞蹈團(ManSci)2002年由團長Jun Oliver Figueroa創立。成立14年來,科技中學舞蹈團扮演著曼達威市的文化大使在各地活躍,舞團參加菲律賓雀巢健康舞蹈大賽(Nestle Wellness Dance)獲得優勝,更曾於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高峰會舉辦時在宿霧機場停機坪為各國政要表演迎賓及歡送舞。本團演出內容呈現菲律賓的歷史和繽紛多元,展現豐厚的文化素質。

菲律賓的住民依照先來後到可分為三波首先是矮黑人接著是印度尼西亞進來的族群住在呂宋島最後一批到的移民則住在南方的民答那峨。依照地理和歷史發展進程,本團舞蹈演出分為三大主題,分別是呂宋島(Luzon)中部山區(Cordillera Central)原住民族舞蹈、米沙鄢群島(Visayas)的西班牙時期舞蹈和民答那峨(Midanao)的伊斯蘭王族舞蹈。








呂宋島的原住民族舞蹈主題由大慶典舞(Cañao)揭開序幕,這支舞蹈將中部山脈區的ApayaosBontocsBenguitIbaloysIfugaoKalingasKankanaeys等族一次呈現,舞者身穿各族傳統服飾展現生活姿態。Kalinga部落的農婦們頭頂籐籃翩然起舞,在Ragragsakan這支舞蹈中,女舞者一邊唱歌一邊頂著食物要去山上慰勞翻土播種農忙的丈夫。舞者左搖右晃展示行走在蜿蜒崎嶇不平的山路,音樂節奏也隨之緊湊扣人。不同的部落通婚聯姻建立新部落(Bago)Abra省的表舞蹈雞舞(Man-Manok),可以看到三名部落男子展現出公雞雄赳氣昂之姿,相互競逐女子歡心的樣貌。原住民族主題的最後以伊富高族(Ifugao)慶祝豐收,感謝神靈護佑的舞蹈收尾。



西班牙風格主題以菲律賓國家英雄荷西黎剎José Rizal醫生的愛人瑪麗亞克拉拉(Maria Clara)為名。瑪麗亞克拉拉也是菲律賓女性穿著的國服名稱,男生穿著的國服稱為塔加洛巴隆(Barong Tagalog)。以鳳梨纖維編織而成細滑柔順又透明的國服十分涼爽透氣,團長說輕薄透明的男性國服源自西班牙時期,統治者害怕當地人預藏刀械武器造反,要求穿著透光的服飾而發明。歐洲殖民勢力遭受阻力無法進入北方山區和南方的伊斯蘭地區,是以菲國中部地區接受西班牙和後來美國的影響最大。此組曲有呂宋島南部的Marinduque省的迎賓舞(Putungan),常被用來製作迎賓花環的菲律賓國花雙辦茉莉(Sampaquita)、行列舞(Birgenia)和方丹戈舞(Pandanggo sa ilaw),行列舞演出時舞者穿著美式燕尾服搭配西班牙風格音樂,表現出美西文化在菲律賓結合的情境;至於源自西班牙的方丹戈舞,舞者手持點燃的蠟燭,則展現出民多洛島(Midoro)黑夜中螢光點點的景象。東米沙鄢地區Waray族婚禮後盛行的男女互相逗弄對舞(Kuratsa)也沒有缺席,團隊更以氣派的團體對舞(Kuradang),呈現這地區的誇富宴風俗。



伊斯蘭時期的舞蹈以民答那峨島上的馬拉納歐(Maranao)族穆斯林為主角,從展示保護貴族食物使用的菜罩舞(Tutup)開始,也展演貴族優雅氣質教養的頭巾舞(Kinakulangan),不同於平民為了工作需將服飾綁腰,貴族的裙子以手拉持,為了展現貴氣,也會以真正的錢幣裝飾金色羅傘。為貴族開道撐傘搖扇的侍從們,以跳舞為業,不能展現個人情緒,故各個保持嚴肅倨傲的神情。在伊斯蘭風格舞蹈組曲中安排有別於號稱菲律賓國舞的傳統農家黃領秧雞竹竿舞(Tinikling)的王族竹竿舞(Singkil)。內容是描述神話傳說中的公主與王子,兩名舞者在雙交叉的竹竿中翩翩起舞象徵遭逢地震等劫難,最後終成神仙眷屬。團長說公主頭上裝飾著馬拉娜歐族的神話聖鳥Sarinmanok, 可能是由印度神話中的主神毗濕努的坐騎迦樓羅轉化而來。馬拉納歐族認為聖鳥色彩繽紛亮麗,是財富的象徵。



團隊帶來亞崁婚禮舞(Pansak Pigkawin),新郎新娘身著黑衣對跳,這支是強調手部動作的舞蹈,透過手部和手臂的揮動,描繪海上的波浪和航行中的船隻。蘇祿群島區域的原住民族也被稱為海上的遊牧民族。亞崁族(Yacan)居住在蘇祿群島中的巴斯蘭島(Basilan),儘管都是伊斯蘭信仰者,但該族和鄰近蘇祿群島其他島嶼展現的文化截然不同,保留濃厚的原住民族文化,較接近婆羅洲的達雅族(Dayak)及馬來西亞沙巴的莎瑪(Sama)族。婚禮被視為該社群的重要典禮,展現此族特殊的音樂舞蹈和飲食習慣。在正式的婚禮中新人會以米粒輾成粉以妝點臉部,相信這樣做可以掩飾真正的身分,避凶趨吉。



今日菲律賓許多地名典故都和西班牙征服時期相關,首都馬尼拉(Manila),意思是雞蛋花很多的地方,至於宿霧(Cebu),舊名Sugbo,意思是過去船家為避免藻類危害船體進行滾油塗抹(Subo),團長說那時可能征服者問地名但在地人以為問船的保養,雞同鴨講的結果令人莞爾。這次團隊帶來的宿霧海流舞(Sinulog sa Sugbo),和當地教堂外面販售蠟燭的小販有關。這些在麥哲倫十字架和聖嬰大教堂外面販賣蠟燭的小販,會幫購買蠟燭的客人祈福祝禱,一邊說著祝福的話,一邊身體前前後後左左右右搖擺,模仿宿霧港的海流漲退潮。這支舞蹈可以在菲律賓每年一月為期一周最狂熱慶典聖嬰(Santo Niño)浸禮紀念節看到,這個節慶在不同城市的辦理日期不同,像是Panay島的Aklan省的卡莉波市(Kalibo)在一月的第二周的Ati-Atihan節,宿霧在第三周辦理Sinulong節,怡朗市則在第四周辦理Dinagyang節。聖嬰(Santo Niño de Cebú)是宿霧的主保,每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天達到活動高潮,人們在街上打鼓跳舞歡唱,也會進行類似巴西嘉年華會的街頭遊行比賽。




在台灣的最後一場演出,團隊將慶祝主保聖嬰節慶的宿霧嘉年華原汁原味的搬上演出舞台,搭配2014年第34屆宿霧流行嘉年華歡樂舞蹈優勝歌曲我愛宿霧(I Love Cebu)和我是曼達威(I am Mandaue)熱鬧告別,更精采也令在場觀眾驚喜的是,以國語獻唱茉莉花、甜蜜蜜和高山青等三首國人耳熟能詳的歌曲。根據團長Jun Oliver Figueroa表示,全菲律賓的國中生有一門必修文化學門,課程的設計特別從鄰近的亞洲國家開始,他在國中的時候因為這門課認識了台灣,也在那時候學會唱高山青。訪談中團長數度在陳述菲律賓原住民族風俗慣習時以台灣原住民族做比喻,對台灣的原住民族文化十分熟悉,相形之下感覺我國人民對亞洲鄰近國家的文化認知,存在著非常大的進步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