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雅如
來自印尼雅加達是南部的塔拉卡尼塔區的第一中學舞蹈團,由一群對傳統舞蹈及文化感興趣的同學組成,團長Sari Dewi Rosmala女士,是印尼著名的舞者,傳統與現代舞皆擅長對民族舞蹈及傳統文化涉入甚深,希望能將印尼傳統舞蹈提升至國際級水準。Rosmala女士常接受印尼國際民俗藝術節協會的邀約,教授來自印尼各地民俗舞蹈種子教師傳統舞蹈。本舞團在優秀老師的帶領下,2012年拿下雅加達舞蹈節以及義大利名圖爾諾(Minturno)藝術節大獎,2013年受邀前往奧地利維也納演出。這次參加童玩節,團隊特別編了一首組曲,稱為揭開面紗,這支舞蹈包含印尼不同地區的舞蹈:加里曼丹、蘇拉維西、西爪哇和雅加達,呈現印尼獨一無二的舞蹈藝術和文化,精心挑選傳統改編的創新舞蹈,帶領台灣的觀眾飽覽不一樣的印尼舞蹈之美。
加里曼丹馬拉優(Malaiyu)部落的瑪諾(Mano)舞,意思是開心歡樂的舞蹈,用舞蹈呈現情侶間的嬉笑快樂。原來部落舞蹈速度較輕柔緩慢,經過老師改編後,動作腳步較大,節奏也越來越快。服裝綜合了巴布亞(Babua)的棕梠樹葉,蘇拉維西島的藍色澎澎袖以及巴塔威(Betawi)的華人移民的頭飾和粉紅衣裳。原本巴布亞地區以海螺當號角,本團樂師從吹氣升火的工具得到靈感,創新以竹筒代替海螺。
十七世紀印尼歷經荷蘭殖民,當時曾有一名來自雅加達巴塔威的女孩叫Nyaig Dashimah,嫁給一位荷蘭人,卻在婚姻中遭受不平等的對待,最後起身對抗命運,爭取女性平等權利。這個真實故事啟發Wiwiek Widiastutism女士編舞,正是團隊帶來的巴塔威搖擺舞(Tari
Lenggang Betawi)。
印尼傳統打擊樂器肯咚(Kendang)鼓,是由波羅蜜樹或椰子樹加上羊皮或牛皮製成。在樂團所有樂器中占領導地位,可以說是樂團的指揮者。峇厘島的肯咚鼓較大,通常一個樂團只用一個,爪哇島的肯咚鼓則分大小,通常會搭配多個使用,曾有同時拍打上千面肯咚鼓的紀錄。本團帶來的肯咚鼓之舞改編自西爪哇地區,數名女舞者邊跳邊打肯咚鼓,將舞蹈和音樂融為一體。
1980年代印尼音樂家Gugum Gumbira改編西爪哇巽他族(Sundanese)的傳統舞蹈,創造出結朋干舞(Jaipongan)。結合巽他族的傳統音樂節奏Ketuk Tilu和武術動作,藉由手部、肩膀和臀部的擺動,展現性感吸引力。一般女生跳較多,男生也可以跳。結朋干舞通常出現在歡慶的場合,扮演讓觀眾開心的娛樂社交要角。
巴布亞雨林充滿生命活力,從Iban部落田野採集,編出巴布亞舞。這支舞蹈可以看到從播種到豐收,原住民感恩上天賜給糧食的感恩祭儀式過程,以及叢林中野生動物奔放跳耀的肢體動作。此外還有部落戰爭,為了生存部落女性也參與戰役,和男性一起合作退敵。團長特別解釋,有個橋段部落女子背孩子進行狩獵,動作緩慢前行,是為了避免吵到動物。
團隊也帶來爪哇地區的傳統偶戲(Wayang),西爪哇用傀儡戲偶,中爪哇地區則是採皮影戲偶。這次來台演出東南亞地區盛行的羅摩衍那(Ramayana)神話,白臉的戲偶正是白猴王哈努曼,紅臉的戲偶則是羅波那(Ravana),又稱十面魔王,紅臉的戲偶多半代表此角色具備強大的力量。
團隊在國家日的時候表演了峇厘島著名的社交(Janger)舞蹈。峇厘島青年男女在婚禮或是歡慶豐收等開心時節,就會成雙成對快樂跳舞唱歌。團隊擷取自峇厘島舞蹈最最原始基礎的樂舞,重新編曲,利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創造出嶄新風格。而創新正是本團不同於以往印尼舞蹈團的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