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4

塞爾維亞Talija Folk Dance Ensemble

訪談整理/童心善
距今600多年前的14世紀末,有一個帝國擴張版圖從亞洲踏上了歐洲巴爾幹半島,發現體格遠比自己族人高大強壯的斯拉夫男人,非常適合訓練成為帝國的常備軍隊及國王的侍衛。於是他們要求巴爾幹半島上每一個斯拉夫家庭,交出滿五歲的長子,帶到亞洲的國土上,使其改信伊斯蘭教、說土耳其語、接受軍事訓練,這些孩子被告知父母均亡,他們唯一要聽命及效忠的對象是帝國及蘇丹王。
男孩長大之後的某一天,被派遣至巴爾幹村落驅離村民,當門打開,門後的婦人看著那男孩說:「你是我的兒子,我從你臉上的標記,非常確定你是我兒子。」長大後的男孩當然不相信,婦人接著說:「你身上、背上的部位還有其他標記,我可以清楚的告訴你」。

這是一首民謠的歌詞內容,同時也是事實。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從巴爾幹半島帶走的斯拉夫男孩們,訓練成為Janicar (發音近似Ya-ni-tsar,英文稱為Janissaries,中譯為加里沙軍團或土耳其新軍)職務工作期間不能結婚,直到退休。長的斯拉夫人面孔,操著土耳其語、信奉伊斯蘭教,沒有任何親人,只能在土耳其娶妻落戶。這些斯拉夫族的男孩包含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波士尼亞等,另外加上阿爾巴尼亞人,整個軍團運作訓練直到1826年才廢除。
來聽聽這首講述這故事的歌Janicar

塞爾維亞文化的發源地
早在鄂圖曼土耳其版圖擴張至巴爾幹半島之前的西元6-7世紀,南方斯拉夫族的其中一支塞爾維亞人遷徙到此區,中世紀時在今天的科索沃建立了塞爾維亞王朝。12世紀開始,王朝統治者陸續在今天的GracanicaDecaniPecPrizren等地建築了教堂、修道院、豎立防衛城牆堡壘,用以抵擋當時周圍鄰居拜占庭帝國或保加利亞王國的侵略。尤其,Pec這個地區所在的Zica修道院,是塞爾維亞大主教加冕的地方,也是塞爾維亞人精神、心靈層面的神聖之地,14世紀中葉是塞爾維亞王朝文化經濟發展的巔峰。

-  科索沃Gnjilane地區舞蹈組曲
這些舞步是依據塞爾維亞著名的民俗舞蹈工作者 Ljubica & Danica Jankovic姊妹蒐集整理出版八冊書籍的資料分析,重新整編而成。女生的服飾就是該地區的傳統服裝,頭飾或項鍊以錢幣串成,腰後也會繫上錢幣串用以展示身分地位;男生的服裝原本是咖啡色,不過由於來台灣旅途遙遠,行李重量限制,服飾選擇上也以能夠搭配多地區的服裝為主,只好以裝食物的背包來替代不同地區。
  
政治紛亂VS文化交流
-        保加利亞帝國
早在塞爾維亞建立王朝之前,隔壁鄰居保加爾人也常常三不五時來到塞爾維亞做生意、觀光或者乾脆搬來和塞爾維亞人一同生活,當然,擁有政治權力的人則會想盡辦法將土地成為屬於自己的版圖。就這樣,東南方地區的人民交流頻繁,生活方式、服飾衣著、舞蹈音樂等都受到鄰居保加利亞蕭波(Sop)地區的影響。
最明顯的是這支蕭波舞蹈組曲:

來看看保加利亞蕭波地區舞蹈:

來自蕭波地區的Shopsko舞蹈(Sop地區的代表性舞蹈就是Shopsko horo,索布斯可鍊狀舞,這次來台的Talija只有三名男舞者擔綱)

另外還有兩支看得到保加利亞舞蹈風格元素的Nisava River尼夏瓦河谷地區舞蹈及Leskovac地區舞蹈,音樂是塞爾維亞的傳統民謠樂曲,舞步上則受保加利亞影響很深:


-        羅馬尼亞鄰居
瓦拉幾人(Vlasi)和塞爾維亞人混居的地區就在東邊羅馬尼亞邊界一帶,這兒的人們從事畜牧為生,放羊吃草後的娛樂活動多是吹吹笛子、製作各式笛子、拿著趕羊杖跳舞或比賽誰的技巧好。
塞爾維亞東部的牧人舞蹈:

-        500年的鄂圖曼土耳其統治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14世紀末踏上巴爾幹半島,進攻塞爾維亞,在科索沃發動戰爭,到了15世紀,鄂圖曼土耳其已完全征服塞爾維亞,直到1878年,塞爾維亞在俄國協助下獨立,經歷漫長的伊斯蘭文化500年。這中間除了本文開場的斯拉夫族土耳其新軍,鄂圖曼土耳其政府也要求人民改信奉伊斯蘭教,塞爾維亞西邊鄰居阿爾巴尼亞在一番掙扎抵抗之後,妥協成為穆斯林,此後就在鄂圖曼土耳其強迫民族遷徙的政策下,塞爾維亞境內(主要是科索沃地區)開始湧入大量阿爾巴尼亞人。

同一個時代,西班牙在中南美洲也是類似的情況,500年可以改變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來看看塞爾維亞有土耳其影子的cocek舞蹈,女生的服裝很明顯看得出安納托利亞地區的樣式:

19世紀,在俄國的協助下,取得獨立地位,建立塞爾維亞王國,領土僅有今天的塞爾維亞中部。不過,藉由後來的第一次、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將版圖南移至今天的科索沃及馬其頓共和國,但不含北邊當時仍在奧匈帝國管轄範圍的伏伊伏丁那。

-        馬其頓民謠Biljana platno belese / 河邊漂洗白布的Biljana女孩
Biljana是女孩兒的名字,描述一個女孩在Ohrid湖邊用山泉水漂洗她準備用來製作婚紗的布料,愛上了經過此地的酒商,舞團借用這首民謠編成舞蹈。

1914年,一位塞爾維亞青年槍殺了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引發了一次大戰。同盟國(包括奧匈帝國、德國及保加利亞,隔壁鄰居永遠沒有放棄任何可以擴張版圖的機會)進攻塞爾維亞,所幸,1918年同盟國戰敗,塞爾維亞得以復國,同年年底,和原本屬於奧匈帝國的斯洛維尼亞、伏依伏丁那、克羅埃西亞,以及波士尼亞組成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
不過,二次戰爭期間出現了一位強人領袖狄托Josip Broz Tito,戰後在蘇聯紅軍幫助下建立了共產主義政權的南聯邦,不過幾年後也決裂,改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然而,克羅埃西亞出身的狄托,推行種族隔離政策,讓各民族大遷徙,目的是阻止各別民族的強大,也因此埋下了日後民族矛盾衝突的因子。

到了1990年代,鐵幕倒塌,各地獨立運動接連而起,南斯拉夫邦聯共和國內的各邦聯也各自獨立成為各個共和國,成為今天巴爾幹半島上的樣貌。不過,科索沃地區礦產富饒,不但是塞爾維亞人的文化精神搖籃,也是西方世界財團覬覦的目標。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北約組織轟炸塞爾維亞,脫離塞爾維亞直接管轄,直到聯合國接管科索沃,2008年自行宣布獨立,即便如此,塞爾維亞人始終不願意承認它的獨立地位。

這一路走來,看起來受到戰爭或文化影響最少的是塞爾維亞中部地區,舞團帶來的Shumadija地區舞蹈組曲,男生的手可以放胸前或腰部,都是在顯示斯拉夫民男人的氣概。
中部Shumadija地區舞蹈組曲

-        散居各地的羅姆人
羅姆人(Roma),就是我們俗稱的吉普賽人,不過,他們只稱呼自己是人(Rom)。他們從印度Rajasthan出發,經過埃及、土耳其浪跡到歐洲各地,甚至非洲、俄羅斯。這一群人始終沒有能成為一個國家,他們在各地區吸收不同的文化,融合成為各地不同風格的樣貌。
舞團用選部落領袖為故事主體,編成了一支吸引觀眾的曲目:


最後,分享團長Dragon Pantelic先生的一句話"真正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是沒有疆界的;國界是上面的那些人為了權力,不論權力是為己或是其他目的,刻意劃分出來的。"  送給大家長思!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