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7

以舞蹈展演菲律賓國家歷史文化: 梅連加舞蹈團(The Melengas Dance Ensemble)


宜蘭大學人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石雅如

以高妙的竹竿舞技巧風靡本屆童玩節的菲律賓表演團隊主要團員來自菲律賓民答那峨島(Mindanao)南三寶顏國立高中(Zamboanga del Sur National High School)採用當地的蘇巴內(Subanen)原住民族族語為舞團名稱Menlenga的本意即是「舞蹈」!由七千多座島嶼和九千多萬人口所組成的菲律賓,原本的族群文化就豐沛多元,加上該國歷經西班牙和美國的殖民統治,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以表演肩負文化外交使命的梅連加舞蹈團,用心挑選出數支具有在地代表性的舞碼,將表演變身為國家文化的載體,和台灣進行跨國交流。

演出的舞碼主要分為四大文化主題分別是蘇巴內原住民風格鄉居生活風格西班牙風格和回教摩洛風格

正因為蘇巴內原住民族是團隊所居住地區西民答那峨最主要的原住民族群,所以該團特地將結合蘇巴內原住民族傳統風俗舞蹈作為開幕式表演的序曲。女舞者手上揮舞著藤(rattan)葉,正是該族用以驅趕不潔祈福歡迎儀式的象徵義涵;同時手持盾牌和棍棒跳動的勇士們,也是該族對訪客歡迎之意的表達。

至於鄉居生活,則可以看到男生穿著開襟上衣(camisa)手持漁網,以夜晚的海岸為背景的舞碼,在岸邊等待男人夜間捕漁返家的女孩們,後來化身成為網中的美人魚,將臨海地區庶民生活景象活靈活現的表達。此外,另一支舞碼則一一呈現菲律賓人民經常使用的圍布(Malong)的各種穿著方式,男女舞者快速踩踏著竹竿舞(Tinikling)。竹竿舞是菲律賓唯沙亞(Visaya)地區雷特島(Leyte)的居民模仿脖子和腳都很長的Tikling鳥兒在田野間閃躲農人用樹枝驅趕而跳躍的動作所演變而來的舞蹈。事實上許多東南亞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竹竿舞,但在1940年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施放閉幕煙火,正巧菲律賓國家代表團隊在表演竹竿舞,隨著節奏越來越快的精彩演出,吸引原本觀看煙火表演的群眾而聲名大噪,自此被視為菲律賓的國舞。

十六世紀麥哲倫帶領西班牙船隊抵達菲律賓,為天主教文化進入該國的開端。長達三百多年的殖民影響,讓菲律賓的食衣住行育樂充滿伊比利半島風格。實際上,西班牙統治時期菲律賓的隸屬墨西哥總督區管轄,換句話說,當時菲律賓的「西化」,其實是業已「墨化」之後的!菲律賓的西班牙風格舞蹈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到,女舞者穿著西班牙式的服裝「瑪麗亞克拉拉(Maria Clara)」,手持在地化後的「竹製」響板,搭配男舞者身著鳳梨絲或香蕉絲製成的透明泰加洛(Tagalog)長襯衫,翩然跳著基本旋律類似僅是節奏不同的西班牙民俗舞蹈荷達(Jota)

至於摩洛風格,名稱來自中世紀西班牙對伊斯蘭信仰者的稱呼。舞者服裝色彩繽紛,配上熱鬧的音樂節奏,金色洋傘帶出貴族隨從,在庶民直視貴族是為褻瀆的回教文化,可以近身直達天聽的隨從傲驕的揮舞扇子,身著黃金色華服的隨從們配合音樂旋律快速的踩踏回教宮廷竹竿舞(Singkil)

今年菲律賓舞團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Pangalay舞蹈,從原住民舞蹈改編的這支舞碼,為了展現演出者的技巧,特別安排舞者站立在其他兩名舞者扛在兩肩的竹竿上面跳舞的橋段,被拱上的舞者不僅面不改色,更表現出高超的平衡能力和訓練有素的舞蹈技術,每每演出皆讓觀眾們讚嘆不已。團長說,所有團員都是每天練習從不懈怠,由慢而快漸漸累積對節奏的熟悉,最重要的是表演者之間的默契與信任,而這正是該舞團贏得無數獎項,成為學校的驕傲和榮耀的不二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