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8

糖蜜般甜美的古巴旋律:美拉歐樂團(Son Melao)

宜蘭大學人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石雅如

來自古巴東部拉斯都納省(Las Tunas)的美拉歐(Son Melao)樂團,名稱中的Melao,原意是指甘蔗的濃縮汁液;至於Son,則有兩種詮釋意味,其一就是指古巴的民俗歌謠「頌」,這時團名就是「甜蜜的古巴頌」;另一個意思則借用西班牙語的主動詞「是(SER)」的第三人稱複數變化形式,換言之,團名就是「您們是糖蜜」的意思。甘蔗是古巴重要的經濟生產作物,所以對古巴人來說蔗糖等於是甜美的同義字,團長說不管哪一種,都是要表達該團對古巴民俗歌謠和對台灣聽眾的喜愛之情,相信聽過美拉歐樂團演唱過的觀眾,都強烈的感受到蔗糖熱量充電飽滿的古巴衝擊。

看過描寫古巴南部的素人樂團揚名世界過程的電影「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朋友,就知道古巴生活處處充滿音符。事實上,正是由於這批素人的傑出表現,古巴政府開始在每個省市都設置文化之家(Casa de Cultura)推行音樂、舞蹈和戲劇等基礎教育,其中表現優異或是具有天份的學生,在通過音準和律動感等專業測試,就可以進入藝術學院(Escuela de Arte)就讀接受更專業的訓練。美拉歐樂團的成員都是藝術學院出身,其中團長還在作育英才的文化之家擔任教師。此次來台演出,每位團員既是歌者也是樂師,每首歌曲的演出過程都可以看到每人至少需要替換兩到三次的樂器,令人讚佩。

因為地理位置使然,十五世紀大航海時期的古巴成為西班牙殖民重鎮,歐洲的伊比利半島移民、美洲原住民和後來引入的非洲農奴,三種文化基底成為古巴音樂的酵母。隨著西班牙殖民的擴張,融合上述三項文化的古巴音樂元素,轉化成為許多拉丁美洲音樂的搖籃,像是騷莎(Salsa)、曼波(Manbo)、恰恰(Chachacha)等國人熟知的旋律,全都系出十九世紀開始發揚的古巴民謠頌(Son)。頌的演奏主要使用打擊樂器,像是刮葫(guiro)、邦哥鼓(bongós)、擊木(claves)、沙槌(maracas)和古巴的三弦琴(tres cubano)。這次團隊帶來和觀眾互動的康加舞(Conga de comparsa),是古巴當地舉行慶典時必備的娛樂重頭戲,隨著音樂的節奏串起的長長人龍,將氣氛炒熱到最高點。康加舞的節奏主調原以來自非洲的鼓,據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移居古巴的中國移民帶去的嗩吶因為聲音響亮,引起注意,自此成為康加舞演出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

除了康加舞,關達拉美拉(Guantaramera)是美拉歐樂團在童玩節每天演出的開場序曲,這首世界知名的古巴民謠每每引起在場民眾的共鳴,形成大合唱。由古巴作曲家Joseíto Fernández Diaz所創作的關達拉美拉,意指住在關達那摩(Guantánamo)省的鄉村女孩(guajira),回想在關達那摩工作居住的歲月所寫的曲子,事實上作曲家只有畫龍點睛的哼唱關達拉美拉鄉村女孩(Guantaramera, guajira, Guantaramera)這個詞,歌詞主要內容乃是引用古巴文學家也是領導獨立的英雄José Martí的詩詞創作,沒想到竟然獲得熱烈的迴響,成為膾炙人口的名曲。演變至今所有到古巴的觀光客和到世界各國演出的古巴團隊,都會應觀眾要求演唱這首歌曲。

1 則留言:

  1. 過去,頭腦精明的台灣曾創造「經濟奇蹟」,細胞自由律動的古巴創造了倫巴、曼波、恰恰恰與騷莎的「美力奇蹟」。在國際政經局勢持續變化萬千的年代,還有更多國家在尋找新的方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