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石雅如
泰國南邦民俗舞團由泰國北部南邦府坎拉亞尼幸福中學(Lampang Kanlayanee Happiness School)的師生組成。坎拉亞尼幸福學校,是一所完全中學,含國中部和高中部,約3000名學生。學校是南邦府第一所公立女子學校,成立於1917年,已建校110年,現在男女學生皆招收。本校曾於2016年和帕府的學校共同組團來參加童玩節,這次在世界民俗藝術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Folk Art,IOV)和清邁皇家大學表演藝術系主任Krailas Chitkul博士引薦下,由校長Wiroj Lukmun先生領隊來臺參加童玩節。坎拉亞尼中學非常重視第二外語學習,開設英、法、日、韓語等課程,高中部學生必修中文,這次采風訪問即由該校中文老師Phatsaralak Chaikhat女士協助翻譯,非常感謝。
(本文所有圖片和影片皆由本文作者拍攝)
舞蹈老師Rawiwan Phakdee女士是清邁戲劇藝術學院畢業,高中加上大學總共8年的專業資歷,她說這次來童玩節表演的舞碼皆以藝術人才培育研究院(Bunditpatanasilpa Institute of Fine Arts)提供的舞蹈版本為基礎。團隊由北方來,特別穿著泰國北方的難府(Changwat Nan)的傳統服飾跳著牛鈴舞(Fawn Hork)。難府的府徽是一頭牛駝著徹杏寺(Wat Phra That Chae Haeng)的佛塔。牛鈴舞演出時,舞者會搖甩手上的木製牛鈴,製造出此起彼落的鈴聲,有時似乎和樂隊相互對話唱和,加上隊伍交換變化,有種歌仔戲桃花過渡的趣味。難府以生產銀飾品聞名,可以看到女舞者脖子和腰間配帶著顯眼的銀飾品,另外更吸引目光的是舞者下身著名的難府沙龍裙(Sin of Nan),上面有難府當地的泰仂族特有的流水紋編織圖樣。
團隊另外帶來由本校舞蹈老師改編自藝術人才培育研究院的北方生活舞(Fawn Sueb Sai Lai Muang),這時身穿流水紋編織圖樣的難府沙龍裙舞者,頭上纏繞著泰仂族的傳統白色頭巾,上身穿著右側前片包覆左側上方的北方蘭納女性傳統服飾(Lanna suea pat),手持北方蘭納傳統手繪花朵圖案的手工油紙傘,優雅地轉動,展現清邁古城(Raming Muang)的閒適生活。最後一支北方的舞碼是扇子舞(Fawn Wi)。Wi是泰國北方的方言,指的是竹扇。跳這支舞蹈的時候,舞者身上披掛北方絲綢編織布,展現北方編織工藝。舞蹈老師說,這幾支舞蹈表演服裝下身的裙子都是以難府的手工編織搭配,色彩和圖樣都是精心挑選過的。
接著要介紹泰國北部的山地部落舞(Hill Tribe Dance),泰國北部的山地部落民族共有13族,舞蹈老師說,藝術人才培育研究院在這支舞蹈的展演主要是採用栗粟族(Lisu)的服裝,這次為了讓更多台灣觀眾認識泰國北方的族群,團隊重金購置,讓舞者身穿前往各族村莊購得的原汁原味的族服,我們除了看得到身著藍色長衣的栗粟族,另外還有身穿黑衣、綁著黑色綁腿的阿卡族(Akha),穿著白底粉短裙、帶著粉色帽的苗族(Hmong/Miao),全身黑長衣胸前披著兩條粉紫色毛絨的瑤族(Mien/Yao),上身白底帶粉紅色長流蘇的克倫族(Karen)和一身大紅色的巴朗族(Palaung),一共六支族群的服飾。這支舞蹈的舞步設計融入過山洞、互相擊掌拍手,勾腳成圓圈轉跳,後踢腳抬高等等過去泰國兒童常玩的遊戲。在寰宇廣場場邊等待上場演出山地部落舞蹈的時候,看到場邊穿著瑤族厚重服飾的舞者汗如雨下,上場前大家幫忙搧風,非常的有愛。
再來要介紹孔雀尾舞(Fawn Hang Nok Yung),Krailas Chitkul博士說,這支舞蹈是從泰國史詩拉瑪堅(Ramakien)衍生而來的。拉馬堅的主要故事情節有保留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的內容,是泰國文化中舉足輕重的文學作品。自古孔雀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徵,這支舞蹈是獻給國王的。舞者雙手各持孔雀羽尾毛,搖曳生姿,模仿孔雀的各種動作,像是食指和拇指環扣如孔雀眼,搭配伸展的軀體化身成為孔雀。腰部的飾品就像孔雀羽毛,舞裙的顏色也是孔雀綠,希望帶來吉祥好運給觀眾朋友。
在女舞者下場換裝的時候,安排了一支由兩位男性舞者擔綱的武術舞蹈(Fawn Cherng),不過團隊強調女生也可以跳這支舞,沒有性別限制。這支舞蹈主要在展現泰國北部的傳統武術。舞蹈的開始和結束都可以看到舞者在地上跪拜,主要是表示感謝教導武術的師傅和祖先,感恩之後才正式開始展現赤手空拳的武術技巧。中間還可以看到兩位舞者甩動手上的兩幅三角旗,老師們說三角形的旗子代表戰旗,選用紅金搭配的顏色討喜氣吉祥。兩位舞者腰上也特地繫上南邦有名的大象織布,展現泰國北方的工藝品。
最後要介紹四大地區舞(Rum Si Park),這支舞碼以兩兩一組共四組八位舞者,分段展現泰國四大地方的音樂和舞蹈。北部地區的舞者會穿上蘭納風格的立領服飾,從一側肩膀斜披絲綢布(sabai)於胸前,將布末端垂墜背後,搭配北方音樂旋律,動作柔和優雅。中部地區的舞者穿著泰西合併的服飾,上身是維多利亞式羊腿袖花邊上衣,下身則是燈籠馬褲,古典大方。表演南部地區的舞蹈時,舞者身穿透明紗上衣,揮著蕾絲花扇翩翩起舞,熱情奔放。最後是東北部舞蹈,舞者穿著伊善地區的傳統服飾,帶著垂墜的花飾,隨著伊善地區的音樂節奏,身姿搖曳,熱鬧歡騰。本團每天開場和結束的音樂,是泰國北方水燈節(Loy Krathong Festival)的主題歌,將這首歌分兩部分,完成開場和結束表演,邀請現場觀眾上台,大家一起緩慢輕鬆的繞成一大圈跳舞,充滿北方節慶歡樂的氣氛。
本團隊所有的舞蹈演出搭配現場樂團,樂團成員有學生和老師。樂團依照演出曲目演奏中部、北部和東北地區的各式樂器,不同舞碼演出中間可以看到樂師們為了配合地區曲目,像是泰式高音木琴(Ranat ek)和東北伊善木琴(Pong Lan),泰式胡琴(Saw duang)和泰北胡琴(Salo),泰北二弦琴(seung)和泰式琵琶(phin)、笛子、竹笙(khene)和圓形排蕭(wot),臥鼓、小型雙面桶狀鼓和雙面桶鼓,其中有兩位樂師同時也擔綱舞者,轉換樂器和身分忙得不可開交。樂師同學們也會隨著樂曲的氣氛或起立,尤其是表演東北伊善音樂的時候此起彼落跳起來演奏,並且大聲喊叫,特別歡樂。樂師的穿著也有特色變化,有傳統泰服也有泰西合併的服裝,例如最後場次演出時,女樂師穿上傳統的燈籠馬褲(Kraben)和維多利亞式羊腿袖花邊上衣,男樂師穿著白色帶扣立領襯衫夾克(Raj),展示泰國多元文化特色。樂團老師Srineai Kraya女士十年前曾來參加童玩節,她說上次來遇到颱風,遺憾沒能天天上場,這次來天天晴朗,能每天都上台演出,非常開心。老師說十年前和今天都一樣感覺台灣和泰國很像,大家都很親切,東西都好吃,謝謝童玩節的邀請,讓學校有機會再帶學生來交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