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別山台假面舞團 韓國Korea
Yangju
Mask Dance Group
訪談整理:劉培華
來自於韓國的揚州別山台假面舞團,大約是在19世紀末/1870年成立的,成團的歷史悠久,並自1957年開始演出,至今擁有豐富的演出經驗。
(本圖片來源:翻攝自童玩節海報牆)
此次揚州別山台假面舞團,帶團來的Mr.Sok Jongkwan石鍾寬會長受訪時說道,揚州別山台假面舞團的揚州是Yangju 音譯而來,實際Yangju 團名的正確音譯是楊州,楊州市是地名,楊州別山台假面舞團是來自於楊州,因此在此正名。
楊州別山台假面舞團,該團目前有團員大約37人,年齡資歷最深的是一位75歲的老奶奶和會長自己,團員來自好幾個家族,但是家族之間彼此並非親戚關係。
該團同時受訪的團長朴振玹先生,他回憶地說道自己加入該團的因緣,緣起大學時期因社團而接觸到揚州別山台假面舞團,並加入該團至今,加入社團後認識了興趣相投的女朋友,後來也成為了他的太太;現年55歲的團長已有兩個兒子,分別是21歲及19歲,他們幾乎是在娘胎時就在市場、市集、遊樂場長大,如今也是楊州別山台假面舞團的成員之一,如果有堅持文化資產的傳承將生生不息。
(本圖片為本文作者拍攝)
楊州別山台假面舞團這次來台的團員有15位,他們都是第一次來到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在介紹揚州別山台假面舞團時,想說與其以舞團的名稱來介紹他們,或許稱其為劇團更能讓觀眾容易了解。
(本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假面舞融合傳統音樂、舞蹈、藝術、演員等表演為一體,樂器有長鼓、太平簫、小鑼、鑼、悉笒、嗩吶等三玄六角樂器,樂隊自始至終引領假面舞的演出,樂隊鼓點的強弱、快慢及嗩吶的旋律支配著演出的節奏,營構著整個演出過程的戲劇氛圍。
2022年11月,韓國假面舞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圖片來源:為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假面舞的舞蹈,都有固定的腳色人物個性特徵的舞蹈,每個劇中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基本舞蹈語彙。觀眾憑藉表演者的舞姿可判斷出人物的類型。舞者透過肢體舞蹈展示人物劇情。
Mr.Sok Jongkwan石鍾寬會長提到,揚州別山台假面舞與本山台假面舞的區別
石鍾寬會長繼續說到,楊州別山台假面舞團和其他別山台假面舞團不同之處,在於其他地方別山台假面舞團的演出,都是邀請首爾的假面舞團的演員到地方演出,唯有楊州別山台的假面舞團是地方自己去首爾假面舞團學成後,經文策院鑑審通過的假面舞團是自己舞者團員的演出。目前也僅剩楊州別山台假面舞團繼續在地方傳承假面舞的傳統藝術。(當初還有松坡等地的山台戲稱為別山台戲,現在都已將沒有了。)
(本圖片為本文作者拍攝)
楊州別山台假面舞團,所演出的楊州別山臺戲(Yangju Byeolsandaenori)一套共13個故事,是結合音樂、歌舞與默劇的假面演出,傳統上會是在端午節、中元節或中秋節等年度節慶可見此劇。
楊州別山臺戲全套表演大約5個小時,通常整套的演出一年只會有一次,時間會落在每年的五月的第一個禮拜六,只有這一天才會從頭演到尾的演出,當天韓國的文策會也會來訪鑑賞演出。
13個故事,分成8幕8景,有22個腳色,以批判僧侶(破戒生)、貴族(兩班)、展現平民生活樣貌為主。
此劇於1964年被指定為韓國重要無形文化財(Korean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asset)第2號。
*童玩日報:面具背後的故事──來自韓國楊州的百年文化展演
小作家彭小安 攝影彭大安
https://www.yicfff.tw/2999/daily_detail.php?uuid=ff968a7f-727f-11f0-ae26-00505688b622
Kkaekki
Dance 깨끼춤 削去舞
這支舞蹈重構了《楊州別山臺假面舞》中,各段落主要角色的經典舞姿,融合了傳統「打令節奏(Taryeong
rhythm)」的多種舞步,是一場充滿節奏與動感的綜合演出。透過〈削去舞〉,將能一窺韓國傳統假面舞中豐富的人物性格與舞蹈語彙!
(本圖片為本文作者拍攝)
Omjoong
& Sangjwa 옴중과 상좌 癬仲與上佐
癬仲與上佐,此表演腳色是敘述兩位僧侶上佐與癬仲所展現的滑稽情節。上佐是在高僧旁協助的小僧,而癬仲則是打破戒律的僧人,患有皮膚病。
故事情節敘述了上佐偷走了癬仲的物品並且還嘲弄他,兩人肢體互動鮮活有趣,最後小僧上佐被癬仲出手教訓了一番,在尾段的演出:癬仲演出了一場伴隨打令曲調的削去舞,戴著面具的舞者他用身體語言的肢體動作,講述了角色的性格與尊嚴刻劃在每個移動中,最後跳著舞便自漸漸退場。
這段舞蹈不僅富含逗趣笑點,也結合了節奏感與故事人物的象徵,是《楊州別山臺假面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橋段。
Aesadang Beopgonori 애사당 법고놀이 舞妓的法鼓
舞妓的法鼓,此演出展現了奴隸貿易和下層人民的悲歡離合,觀眾透過觀賞酒館老闆娘—倭將女的肚皮舞,能感受到平民百姓的人生百態;腳色中另有優雅的舞妓舞蹈,還有貴族/兩班家的侍從,以及半入俗、半出家的完甫/破戒生邊打鼓邊互相打趣,熱鬧的場面每個腳色人物帶著生動靈活的大肢體表演,是這段表演的重點。
(假面舞劇中的破戒生原本沒有名字,但是現在半出家的破戒生都習慣直接被叫"完甫",是因為曾經有個演員叫"金完甫",他很會演破戒生,後來看劇的人都會叫半出家的破戒生概稱"完甫"。)
(本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捕盜部將之歌,敘述嘴唇裂開的老先生,他有個小巫(遊女)愛人。這小巫在翻牆時,捕盜部將卻愛上了她。當老先生發現此事後,斥責了捕盜部將,但這捕盜部將卻用權力將老先生的小巫愛人,從他的手中奪走。這齣戲,是以下層人士的表演,來諷刺社會腐敗的權力。
Samulnori 사물놀이 四物遊戲
四物遊戲(Samul nori),是一種源自韓國的傳統打擊樂。 「四物」一詞意為「四件物品」,「遊戲」意為「演奏」。四物遊戲使用「小鑼(Kkwaenggwari)、大鑼(Jing)、長鼓(Janggu)、鼓(Buk)」四種韓國傳統樂器演奏,樂曲節奏融入在Omjoong & Sangjwa 옴중과 상좌 癬仲與上佐、Aesadang
Beopgonori 애사당 법고놀이
舞妓的法鼓、Podobujangnori 포도부장놀이 捕盜部將之歌,以上三齣演出中。
1. 三齣故事的選取?
會長Mr.Sok Jongkwan石鍾寬先生說:
此次能夠來參與演出的團員人數是12人(不含樂師),實際是不足22個演出腳色。
再者考量觀眾聽不懂韓語,需要刪除過多對話情節的故事,要選擇肢體動作多的曲目,讓觀眾能在短時間內感受到傳統假面舞的親和及傳達的人物生活樣貌。
另一個就是樂器的攜帶,以輕便安全且以最少量為優先考量。
透過這樣的取捨,選出了三齣經典故事情節來演出,希望大家都喜歡。
2. 舞者在戴上面具和不戴面具,感受有甚麼不同?
團長朴振玹先生說:
戴上面具對舞者來說,就是成為以及成就面具人物角色的性格,刻劃在每個肢體的移動中,與代表面具人物的靈魂合而為一,面具反而引領舞者很快就可以進入角色演出。
3. 戴上面具演出,有甚麼不方便?
團長朴振玹先生說:
視線:戴上面具的視角有限,因面具的眼距太近,所以舞者的移動只能透過直視,視覺是往上、向下、轉左、轉右來看空間位置與距離,行走移動都是謹慎。
面具:為了讓面具不會隨著動作而位移,舞者頭部要先圍上毛巾,一來是幫助承接額頭的汗水,二來是填滿穩住面具和頭部間的間隙,再者用布繩將面具在頭上繫綁住。
4. 團員的男女比例?
會長Mr.Sok Jongkwan石鍾寬先生說:
男性舞者多,因為戴上面具後不分角色是男性或是女性,男舞者都可以擔任演出,原因在於肢體動作的展演,所有假面舞劇裡,只有角色是男性的才有對白並配有麥克風,而女性的角色的舞者都不會有對白且不會配麥克風(除此之外的例外:只有女巫的角色會有台詞)。所以,男舞者也可以飾演女性的角色。
5. 女舞者可以擔任男性的角色嗎?
團長朴振玹先生說:
女性因身形較瘦小,所以有時可以擔任小男孩或是青少年的男生角色,例如這次來團演出中,75歲的老奶奶就擔任演出了小男孩的角色。
6. 每個面具人物的刻畫的角色臉譜是固定的嗎?
會長Mr.Sok Jongkwan石鍾寬先生說:
是的。13個故事8幕8景,有22個角色,每個角色的臉譜都是固定的個性象徵代表的刻畫。臉譜的顏色大概分四種顏色:紅色、白色/灰色、棕色、黑色,不同社會階級所代表的顏色是不同的,女性大多是白色或是灰色,老奶奶是黑色,棕色多為兩班(貴族)家的僕人腳色,僕人臉上有斑點、顴骨高。
楊州假面舞團的每張面具,都是由葫蘆瓜製作而成的,
備註:
一、韓國假面舞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無形文化遺產名錄
轉載自:大韓民國官方電子政務網站 date2022-12-13 11:08:35
二、假面舞
轉載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1%87%E9%9D%A2%E8%88%9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