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7

日本廣島新銳太鼓

 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石雅如


日本廣島新銳太鼓是由日本和太鼓團體我龍(Garyu)的代表竹內孝志先生所發起創立的團隊。我龍(Garyu)創立於2005年,是超越傳統類型的和太鼓團,企圖以原創音樂、題材、服飾和樂器,傳遞廣島的和平訊息給世界。竹內孝志團長曾於2017年率領來自廣島縣府中市的十五鼓乃會(Jugo Tuzumi No Kai)參加童玩節,這次在日本國際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IOV)的推介下,再次率團,結合來自廣島縣福山市的福山(ふくやま)和太鼓教室、有磨鼓遊会,府中市的十五鼓乃会、国府こども太鼓和尾道市的備後かわち太鼓等五個和太鼓團體,組成廣島新銳太鼓團。

                                            (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新銳太鼓團強調學員的自主性,希望成員除了努力提升演奏技術的同時,在日常修練中持續成長進步。這次來台,有四位成員自願擔綱隊長和副隊長,負責將團長的指示轉知負責的小組成員。14歲的隊長福永勇之介來自十五鼓乃會,他6歲在公園慶典中看到太鼓演出非常的喜歡,開始學打太鼓到現在。和隊長同屬十五鼓乃會的副隊長竹內哲志,3歲開始習鼓,是團長的兒子,2017年來台灣的時候才6歲,當時是團裡年紀最小的團員。他說這次擔任副隊長需要協調夥伴的各種意見,雖然困難,但是透過溝通最後大家獲得共識的時候就很有成就感。副隊長加藤ゆずな目前就讀高一,來自福山和太鼓教室,9歲看到竹內團長的演出後非常喜歡,開始學習打鼓。來台灣之前很擔心很緊張,直到上台演出後看到觀眾的投入和熱情的回應,終於可以放懷開心。同屬福山和太鼓教室的小川純平副隊長13歲,他說自己小時候很害怕大的聲響,但是8歲在福山城看到老師的新年太鼓表演,神奇的覺得完全能接受,就開始學習太鼓。這次克服各種困難來到海外公演,看到觀眾的回應很好很高興,也交了很多世界各國的朋友,覺得很棒。


                                            (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來台演出的曲目是由全體團員們共同決定的,有著名的和太鼓曲子,也有團長創作的曲子。團隊帶來著名的和太鼓表演曲目是秩父夜祭屋台囃子的「玉入れ」。日本關東地區埼玉縣秩父市每年十二月初為期兩天的秩父神社祭典,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祭典期間可移動式的花車或是山車上有熱鬧盛大的傳統音樂演出,增添祭典氣氛。屋台囃子的屋台是指可移動遊行的花車或是山車,囃子是由笛子、太鼓等樂器伴隨儀式進行的日本傳統音樂形式。玉入れ就是秩父夜祭的代表性祭典音樂,以輕快活潑的速度,持續不斷的打擊表現出朱玉散落彈跳的節奏,副隊長竹內哲志說,他最喜歡演奏這首曲子,喜歡締太鼓的聲音。

                                               (圖片來源: 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接下來要介紹的第二首演出曲目是團長的創作,仙之氣息(せんのいぶき)。團長說,這首曲子是接受廣島縣不老仙神社的委託創作,靈感來自前往神社親身感受的自然氣息。舞台上最大的兩面大桶胴太鼓象徵山峰,從這兩面大太鼓左右斜前方的中型太鼓陣是綿延的群山,舞台中間的締太鼓象徵山谷。打鼓時鼓手的軀體會先前彎然後挺直,描繪森林自然萬物從寒冬甦醒伸展,迎接春天到來的蓬勃生氣。副隊長加藤ゆずな說她最喜歡表演這首曲子,因為轉換動作擊鼓覺得很帥氣。

                                                                (本圖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第三首要介紹的是押姬太鼓(おしひめだいこ),這首曲子是團長為了府中市的小野神社所創作。團長說寫這首曲子是祝賀神社成立三百多年慶典,感恩小野神社福佑地方三百五十多年。這支曲子演出的時候,可以想像舞台上分成兩個陣營,左邊代表的是神靈,右方則是代表惡鬼,雙方陣營擊鼓交戰,舞台中間的三面太鼓會由佔上風的陣營佔有,反映當下戰況。這場演出三位副隊長都有下場,帶著自己做的鬼面具扮演惡鬼方。竹內哲志說這支曲子演出很有挑戰性,要扮鬼還要打鼓,因為帶著鬼面具打鼓,要思考如何努力隔著面具帶動觀眾的情緒。小川純平說他最喜歡表演這支曲子,因為可以嚇人。純平補充說,他扮鬼的時候通常會找小朋友,因為小孩子的反應會比較大,觀眾也會因此開心地笑。這首曲子結束的時候可以看到神靈獲勝,全部的惡鬼躺平在觀眾席前的地面上。

                                                           (本圖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第四首要介紹的是木村城太鼓(きむらじょうだいこ)。這首是團長為了廣島縣立竹原高校委託所創作的曲子。廣島安藝區竹原市有一座山城遺跡,稱為木村城,是曲子名稱的由來。舞台上不同種類的鼓在這首曲子化身成大自然的元素,橫放的側鼓象徵大地,直立的鼓組象徵樹木,點綴其中的紅繩胴太鼓代表花朵。這支曲子在描寫廣島的自然之美,節奏旋律充滿流動感,層次分明,筆者個人非常喜歡。在轉換曲目的兩次串場,團隊安排兩位小朋友以中文介紹團隊並表示感謝,以及一曲笛子獨奏的宜蘭民謠丟丟銅。

                                                         (本圖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最後一首要介紹的曲目是躍進(Yakushin),這支曲子是團長在我龍成立初期的作品,描寫當初創團追夢,期許能夠蓬勃發展飛躍前進的心情。這首曲子演出時全員上陣,觀眾除了聽到笛子、鈸、加上太鼓的樂聲,眼睛還看到獅子舞、轉不停的祭典傘和打開的摺扇,滿場飛舞,整個舞台熱鬧歡樂。團長說,獅子舞的道具是團隊成員自己製作的,舞台左右方的紅白兩隻獅子不停張嘴,象徵吞下邪氣厄運,帶來平安。日本國際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的河野裕昌先生補充說,紅黃兩色的祭典傘象徵吉祥。至於寫著廣島新銳太鼓的摺扇,整個開展,象徵打開好運勢,順利發展。整體演出畫龍點睛的展現了神樂儀式樂舞的精華元素。觀賞這支曲子的時候不論聽覺或是視覺都感受到神靈的庇佑,元氣滿滿。


                                                                (本影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這次來台的演出服裝主要採用十五鼓乃會和福山太鼓教室的團服,前者由學員的媽媽們縫製,後者則由團長設計製作。團長說衣服設計的靈感是從廣島縣福山市福山城(ふくやまじょう)的天守閣而來,黑白兩色為基礎,同時搭配銀色亮面綢布,上面有海浪的紋路。為了傳承,團隊使用的和太鼓製作進入鼓面安裝,牛皮放上木製框架張緊鼓面的時候,全體成員都會親自參與製作。團隊更利用製鼓裁剩的牛皮碎料製作小太鼓紀念品,珍惜物品的用心非常值得讚賞。

                                                              (本圖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團長說,受到Covid疫情的衝擊太鼓學習人數減少。這次有機會再次回來童玩節,特別集結五個地方上的太鼓團體,相信這次來台公演後,成員回到各自的地方上,能經由這次的海外經驗更加成長,各團隊能慢慢發展回疫情之前。期待藉由備後地區(日本廣島縣東部地區過去曾屬於吉備國,吉備國後來分成備前、備中和備後三個令制國)福山、府中、尾道三個城市的國小、國中到高中生組成的新銳太鼓團,培養次世代太鼓打者。筆者依稀記得八年前訪問團長,團長就曾表示傳統文化的復興必須是全面性的,所以和其他團體交流合作是必要的。這次看到除了原來參加童玩節的十五鼓乃會,團長更邀集了地方上其他的團隊加入成立廣島新銳太鼓,在疫情的衝擊下這樣的堅持與用心著實不簡單,令人感佩,相信這些團隊的孩子們,必然能透過海外演出的歷練,加深對家鄉文化的認同和連結,進而推動家鄉傳統文化。


                                                   (本圖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