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石雅如
委內瑞拉舞蹈和鼓團是美國境內委內瑞拉民俗舞蹈教學的先鋒,2008年成立後,以佛羅里達州珊瑚泉(Coral
Springs)為基地,還有佛州的奧蘭多(Orlando)和邁阿密,目前德州凱蒂(Katy)、紐約州長島市都有分部。疫情後開始在歐洲的西班牙設立分部,主要在馬德里和瓦倫西亞。這次來台就是結合美國和歐洲的成員,所以才會分兩趟不同的班機抵台。團長José
Manuel Andrade說,2017年在民俗藝術節協會(CIOFF)的推薦下本團第一次參加童玩節,這次很高興再度回歸,由於目前委內瑞拉並無CIOFF會籍,總部位於佛羅里達的他們,符合美國國際民俗與傳統藝術節理事會(PCI)保護、促進並傳播民俗文化的宗旨,獲得認證,是該組織裡唯一的委內瑞拉民俗團體。同時也是美國CIOFF的會員,致力透過舞蹈教學傳播委內瑞拉的文化。
(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團長和舞蹈老師María
Ángela Quintero受訪,肯定童玩節對各國樂舞文化采風的用心。舞蹈老師說本團所有的舞蹈都是風格民族舞(nacionalista
estilizado),委內瑞拉風格民族舞的興起大約在1930年代左右,但是能夠發揚光大,必須提到委內瑞拉著名的舞者Yolanda
Moreno女士。 她和自己一手創立的舞團,透過表演和編舞,以藝術形式展現委內瑞拉的民族文化。團長說,由於前述Yolanda
Moreno女士的偉大貢獻,所以她被尊稱為委內瑞拉的人民舞者(la bailarina
del pueblo venezolano)。舞蹈老師接著說,民族風格舞的特色是將該國的傳統元素,注入舞蹈展演之中,將舞蹈與戲劇和音樂融合,穿著該國的傳統服飾,改編委內瑞拉各地區的節慶或是日常生活舞蹈,加以創造,透過音樂舞蹈展現委內瑞拉獨特的豐富民俗文化。
(圖片來源: 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本團這次來台灣的舞碼安排以地理區域為架構,約略分成四大區域文化主題,首先第一大類是北部海岸地區的非裔鼓舞(Tambor)。這次帶來的鼓舞主要分布在北部海岸的巴爾加斯(Vargas)、阿拉瓜(Aragua)和米蘭達(Miranda)等州。鼓舞是非裔委內瑞拉的舞蹈,伴隨宗教節慶期間,展現信仰和族群認同。另外也展演法爾孔州(Falcón)兩個市鎮的特色鼓舞,來自該州科羅市(Ciudad de Coro)的科羅鼓舞(Tambor Coriano de Falcón)和來自該州貝拉德科羅(Vela de Coro)市鎮的貝拉鼓舞(Tambor Veleño)。前者多出現在節慶和儀式場合,透過鼓的節奏和集體歌唱,展現西部非裔群體的精神和文化遺產。為了展現士氣,團隊在這首演出的時候特別揮舞了委內瑞拉的國旗。至於貝拉鼓舞則多在宗教活動上表演,所以團隊以穿著白色服飾展現莊嚴的天主教信仰特色。貝拉鼓舞通常會使用兩面鼓,其中一面做為主旋律,另外一面鼓則負責基本節奏。
(本圖由本文作者拍攝)
北部海岸地區另外安排兩支非洲裔的舞蹈,其中一支是桑格奧(Sangueo),這支舞蹈出現在榮耀施洗者約翰(San Juan)的宗教遊行活動中,為表現非洲族裔的靈性特質,舞者服裝以白裙紅上衣,手上拿著手帕。團長說手帕的顏色沒有特定,是為了強化舞台效果,他們挑選顯眼的紅黃兩色。另外一支非裔舞蹈是曼杜科(Manduco),這是阿拉瓜和卡拉波波(Carabobo)州的節慶樂舞,節奏充滿活力,歌唱者常即興發揮,展現幽默感,為活動增添歡樂。
這次帶來的第二大區域文化樂舞是融合西班牙殖民影響的歐裔舞蹈,正是著名的火若波(Joropo)舞。團長說火若波的字面意思是指村里派對(fiesta de pueblo)。團隊這次帶來了四支不同地區的火若波舞蹈,首先是平原區火若波(Joropo Llanero)。平原區指的是在委內瑞拉中部的瓜立科(Guárico)、科黑德斯(Cojedes)、阿布雷(Apure)和巴利納斯(Brinas)等州。此區的居民主要從事農牧。這首演出時搭配的歌曲名稱是拋去憂傷(Quitapesares)。結合快速的節奏和馬靴踏踢,展現委內瑞拉女性的堅強韌性,面對充滿挑戰的平原生活勇敢的模樣。
(本圖由本文作者拍攝)
另外帶來節奏較為緩慢優雅的中部火若波(Joropo Central),中部火若波又被稱為杜伊火若波(Joropo tuyero)或是杜伊節奏(Golpe tuyero),名稱來源是因為當地屬於杜伊河谷區(Valles del Tuy)。舞者穿著全藍滾白邊的舞衣,隨著豎琴和歌聲翩翩起舞。接著中部火若波之後演出的是東部火若波(Joropo Oriental),這支舞蹈演出時舞者身穿白底碎花粉紅滾邊的舞衣,東部火若波腳步較為輕柔,通常是雙人舞形式,展現戀愛主題。本團帶來的最後一支火若波舞是風格火若波(Joropo Estilizado),背景音樂是號稱第二國歌的平原之魂(Alma Llanera),以充滿活力的動作,致敬平原區的土地和人民,以藝術形式表達深切的國族認同。
(本圖由本文作者拍攝)
這次帶來的第三大類區域文化舞蹈是委內瑞拉西北部蘇利亞州(Zulia)的蓋它舞(Gaita)。團長說演出時他敲打的鼓就是蓋它,鼓底開口,只有單面鼓皮。演奏時兩手各持鼓棒,交替敲著皮革鼓面和木頭鼓身。蓋它舞是蘇利亞州的傳統樂舞,第一支稱為蓋它鼓舞(Gaita de Tambora),這是特別與蘇利亞州首府卡維馬斯(Cabimas)的主保聖本篤(San Benito)慶典,以及聖誕節期間相關的宗教節慶。宗教性質濃厚。另外一支蓋它舞是擬聲蓋它舞(Gaita Onomatopéica)。以人聲模擬蓋達舞的主要樂器的聲響,配合活潑的肢體動作,演出時充滿快樂輕鬆的氣氛,趣味橫生。
最後介紹這次團隊帶來的第四大類區域文化舞蹈,是以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Caracas)為主要發展地區的兩支舞蹈,第一支舞稱為舊時貴婦(Dama Antañona),這支舞蹈重現殖民時期首都卡拉卡斯的都會女子,身穿當時上流社會的服飾,優雅的跳著歐洲的華爾滋。第二支舞蹈是梅倫格舞(Merengue),和前者的華爾滋彬彬有禮,保持著社交距離的舞步相反,這支舞蹈最初流行在酒吧和街頭。男女貼身肢體接觸緊密的舞姿,曾經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今日則是各項慶祝活動和社交派對不可或缺的要角,充滿活力,步伐敏捷,男女舞者緊貼大幅度扭動臀部,放送熱情。
這次訪談安排在團隊最後一場演出結束之後,舞蹈老師說她忍不住在閉幕的舞台上大哭,臉上的妝都花了。她說非常喜歡台灣人的親切熱情,好愛台灣,對即將離開台灣非常不捨,還預告自己明天到機場應該還是會忍不住大哭。第二次來台的團長也表示,雖然有過一次經驗,但這次最後一場演出結束後依然感動到數度哽咽,幾乎無法好好致詞感謝。團長說對第一次來台的團員最大的文化衝擊是準時,因為拉丁人的時間概念精準性和台灣有落差,已經來過一次的經驗讓團長知道守時的重要性,所以每次要轉告團員大會安排的活動時間,他都會自動調整,告訴團員比大會規定的時間早半小時,這樣就能讓全體成員符合標準守時。想到明天就要離開台灣,舞蹈老師和團長說,委內瑞拉境內的民俗樂舞豐富多元,童玩節安排團隊只有30分鐘的展演時間實在太短了,為了呈現所有委內瑞拉的民俗樂舞表演,勢必要再多來幾次,期待下次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