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佛仙卡兒童民俗舞團 斯洛伐克Slovakia
Children Folklore
Group Prvosienka
訪談整理:劉培華
Children Folklore Group Prvosienka有超過140名團員,年齡介於5-17歲團員的「帕佛仙卡兒童民俗舞團」是1981年在斯洛伐克首都- 布拉提斯拉瓦成立。該團不只在斯洛伐克不同活動和節慶演出,也參與在克羅埃西亞、匈牙利、馬其頓、捷克等國的藝術節。該團演出除呈現斯洛伐克不同地區舞蹈、音樂和歌謠外,也有列為聯合國無形文化資產的富吉拉笛(Fujara)的樂曲表演。
受訪舞者之一的MIROSLAVA HORVÀTHOVÀ今年15歲,在這個舞團已經4年了,感受到表演團體致力於呈現斯洛伐克各地的多樣風貌,透過豐富的服裝、舞蹈和歌曲,讓大眾體驗斯洛伐克的文化精髓。另外受訪的舞者是MARINA KILIANOVA,她說到,自己今年也是15歲,從小就學舞的她,在帕佛仙卡兒童民俗舞團已經有11年之久,該團體積極參與各類文化活動,包括「文化之夏」的演出、節慶、聖誕或嘉年華活動,以及國際兒童民俗節。
帕佛仙卡兒童民俗舞團,藝術總監LUBICA MEŠUOVÀ說到,這次他們很榮幸能參與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30周年的盛會,大部分團員是第一次來到宜蘭,包括她自己,她本身在藝術大學教授舞蹈,並且同時致力於斯洛伐克西部、中部及東部區域性的傳統民俗舞蹈的傳承及融合,在帕佛仙卡兒童民俗舞團擔任藝術總監,讓孩子們能傳承斯洛伐克古傳統的舞步且能融合區域差異展現。
這次帕佛仙卡兒童民俗舞團提供的節目包含了多個年齡層的歌舞表演:從小小孩天真爛漫的傳統遊戲、歌唱和舞蹈,到青少年男女玲瓏交織的律動互動,讓人賞心悅目的舞姿,都能讓觀眾融入其中、歡愉、會心笑之。
A
little rose grew up 一朵玫瑰花長大了
米亞瓦村莊的舞蹈
米亞瓦(Myjava)村莊的舞蹈,源自斯洛伐克西部,它以其獨特的舞步和隊形而聞名。這是一種傳統的村莊舞蹈,描述生活裡年輕人在派對上的雙人舞,其中結合了有個別的獨唱和互動的舞蹈表演,這支舞展現了斯洛伐克民俗的魅力。
斯洛伐克民俗以其奔放的氣質和豐富多樣的風格而著稱,尤其是斯洛伐克的歌曲。斯洛伐克西北鄰捷克、北鄰波蘭、東鄰烏克蘭、南鄰匈牙利、西南鄰奧地利,首都和最大城市為布拉提斯拉瓦;儘管斯洛伐克國土面積不大約4.9萬平方公里,人口僅約550萬人,但是他們卻擁有壯麗的高山和肥沃的山谷。
在這首舞曲中,可以欣賞到緩慢悠揚的歌曲、輕快活潑的旋律以及充滿生命力的舞姿和樂章。
KALAMAJKA 卡拉馬伊卡 斯洛伐克西部,塞尼察村(Senica)
Kalamajka 是一種民間舞蹈,原本是孩子們手拉手圍成一圈跳的舞蹈,它也是一種雙人舞,類似於波爾卡舞(Poka)的舞步;在民間舞蹈最初也是一種古老的輪舞。
這種民間舞蹈的編舞基礎,是重複一個具有特色的舞步為主題,其中包括會在特定節奏下跺腳和輕擊的動作,並在雙人旋轉時用波爾卡舞步來交替進行,互動中展現熱情與奔放。
在20世紀初,這種舞蹈在斯洛伐克西部的塞尼察村周邊地區非常流行。
Stomping Dance From HOREHRON 霍雷赫龍跺腳舞
它是一種來自斯洛伐克中部的女子跺腳舞,源自於霍雷赫龍地區風格的舞蹈,舞步節奏時而緩慢時而快速,並以其獨特的跺腳節奏為特點。舞蹈中融合了女孩們的歌唱與舞姿。
歌唱的特色在於複音歌唱 (viachlasný spev),這種歌唱方式源起於居住在草地或山區居民生活中勞作時,對大自然的頌讚。在歌唱時發展出非常強烈、來自喉部的發聲方式,具有極佳的傳播能力,聲音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並且能清晰地聽到複音的和聲,獨具地方風土民情的特色。
舞者在詮釋霍雷赫龍跺腳舞時,腳步靈活有致地跺腳吭聲、乾淨俐落的轉換,臉上泛著怡然自得自信的笑容,讓觀賞者身體也跟著躍動活絡起來。
We already
harvested the rye 我們已經收割了黑麥
這首舞曲源自於斯洛伐克西部一種古老的旋轉雙人舞。在這種舞蹈中,女孩的舞者隨著音樂的的旋律跳躍,男子會將女孩拋向空中來回切換躍高;這樣儀式的舞蹈,在農民生活中象徵著祈求農作物黑麥能長得更高、作物能豐收;年輕人在農忙收成前後或閒暇時,跳這支舞一來祈求豐收,再者是慶祝豐收成功,也成為生活中的儀式歡樂舞蹈。
VERBUNK + LAŠKOVY 募兵舞和拉什科維舞 澤姆普林(Zemplín)舞蹈
扎穆托夫的募兵舞 (Verbunk) 來自澤姆普林(Zemplín)舞蹈區,Laškový 是一種扎穆托夫特有的男子舞蹈。募兵舞源自於募兵時期男子在募兵時跳,男孩們模仿男子參戰的情景,是一種典型的男孩舞蹈。
男性舞蹈在形式上代表著一些特定的舞步,例如:募兵舞在模仿軍隊生活的動作儀式的「舞蹈滑稽劇」——例如 basistovska。而在「較年輕」的雙人舞,則是華爾茲和波爾卡(Poka)。
募兵舞的舞者,在表演時也會手持湯匙,利用湯匙拍擊身上或是與同伴舞者的湯匙互敲發出聲響,富有吭吭有力的節奏、輕巧靈動。
Karička 卡里奇卡 澤姆普林(Zemplín)舞蹈
這首舞曲是澤普林卡里奇卡舞(Zemplín karička),是當地典型的女性舞蹈,屬於一種女性圓圈舞。
這種舞蹈僅由兩至三人聲的無伴奏合唱(acapella)伴隨。歌聲總會是由最出色的歌手起頭,而舞蹈動作則由最熟練的舞者來帶領決定來做變化和移動。
舞者整齊韻律地移動,隨著歌聲的變換成不同的形變,流暢自然變化萬千。
這首舞曲是一支來自澤普林(Zemplín)地區札穆托夫(Zámutov)村的新式扭轉舞—查爾達斯(čardáš);這是一首雙人舞,舞伴彼此擁抱簡單的隨著音樂來移動身體,再做快速的旋轉,屬於年輕人在聚會中經常跳的舞常見的形式之一。
扭轉舞在斯洛伐克是最普遍且分布最廣的民間舞蹈類型之一,而查爾達斯這類新式扭轉舞不僅用於娛樂,也具有儀式性的功能,深受民間大眾的喜愛。
舞者隨著音韻樂音的轉換,時而靠近又快速分離、轉圈、扭轉,活力生姿、青春盪漾。
這首舞曲是斯洛伐克波爾塔爾鎮(Poltár)內部科卡瓦( Kokava )村的舞蹈。男孩們會模仿當地居民的牧羊工作,並玩起遊戲;除了會揮動鞭子,還會由兩位男孩手持鞭子,另一位男孩則會像跳繩般跳過鞭子,類似在遊戲中所跳的舞蹈,可愛饒富趣味。
這首舞曲源自於斯洛伐克中北部,富含歷史文化的利普托夫(
Liptov )地區。女孩們會將自己打扮成田野裡的稻草人,嚇唬她們的朋友。整體舞曲動作活潑有趣,具有娛樂性質與童稚遊戲和戲劇的張力。
舞者跳出戲劇性的互動,在遊戲中舞動生姿,動作可愛自然、活靈活現。
男孩們走了,真的走了 THE BOYS WENT, THEY WENT
這兩首舞曲是由斯洛伐克民俗文化中獨特的樂器—富吉拉笛(
Fujara )來呈現,這項樂器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斯洛伐克的文化遺產。
在傳統的舞曲中,富吉拉笛會由牧羊人使用,牧羊人會在放羊時倚靠牧杖吹奏富吉拉笛,不僅如此,富吉拉笛無論是在慶典的歡樂聲中,或是哀傷的場合下都會使用它來演奏。除此之外,富吉拉笛也曾經作為一種傳遞訊息的信號工具。
自2005年起,富吉拉笛及其音樂已被列入「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pruning,I
fell in love, at the stream
單獨透過樂團的演奏,展現出斯洛伐克民俗音樂的特色。藉由樂團中的六項樂器,來帶領觀眾們進入斯洛伐克民俗音樂的奇幻意境。
這首舞曲充滿節奏,考驗舞者的靈敏度與節奏感,舞蹈方式為拍掌與拍打腳踝,並透過舞者精準的舞步和互動,在美麗的傳統民俗服飾下,讓這段表演更加精彩躍動。
舞蹈教學分享:我種了一棵櫻桃樹
舞者們會邀請觀眾上臺一同參與舞蹈演出,這首舞曲為雙人舞,音樂節奏會逐漸加快,舞步也會隨之越跳越快。舞曲中有一個「帽子舞遊戲」,帽子是這個遊戲中的主角,孩子們需要依照節奏,將帽子朝特定方向、以不同方式傳遞與移動,因此也考驗了他們的技巧。
帕佛仙卡兒童民俗舞團希望他們的演出能帶給觀眾歡樂,並透過美麗的民俗服飾,讓這段表演更加精彩動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