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整理/童心善
雲雀,來自波蘭東北部波德拉謝省(Podlasie Voivodship),東邊是鄰國立陶宛、白俄羅斯,地理環境上,波德拉榭是一個擁有1/3土地面積被森林覆蓋的區域,因此而有四個國家公園,也是歐洲最後一片原始森林及歐洲野牛的棲息地,此外,河流、湖泊、冰河後的地貌等等自然環境,吸引了尋求寧靜自然生活的人們和產業發展。
歷史發展中,自14世紀末起,韃靼人(後稱波蘭韃靼人或Lipka Tatars[1])受立陶宛大公國徵召前來擔任士兵,換取土地以及權力,以及更早之前來到波蘭各大城市的猶太人[2]、鄰居白俄羅斯、立陶宛加上少數烏克蘭族群,宗教信仰自然也就囊括了基督東正教、波蘭天主教、韃靼人的伊斯蘭教形成這裡豐富的多元民族文化。
舞會行列(Polonez)[3]
話雖如此,演出首先登場的,當然還是最能代表波蘭的舞蹈形式:舞會行列。
2023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舞會行列」舞蹈形式,緣起於15世紀末中世紀的貴族宮廷,3/4拍的”走路”舞蹈,據信是向某位波蘭國王致敬的儀式,文藝復興年代傳到法國再流行於全歐洲。重拍在第一拍的舞會行列,演變至今已是波蘭高中畢業舞會必備的開場舞,有一位dance leader (領舞者的角色),負責在台上指揮大家,舞者們一對一對牽著手,聽領舞者口令往前走、或在某處分開、過手穿山洞、搭橋、手下轉等等各種不同變化,台下舞者眾多,一定得要有dance leader承擔引領全體舞蹈行進方向的重責大任。
團隊的影片:
這段影片,雖然是從學生本身的視角出發,詳細說明了Polonez舞蹈在現今波蘭社會扮演的角色。另外這段雖然是維也納的舞會,但很清楚的看到leader領舞進場,大約在47:08指揮跳舞;或是戶外舞會也行。
團隊帶來的Polonez:
Spisz地區舞蹈
這一次,雲雀帶來往年童玩節波蘭團未曾出現過的地區舞蹈:南方Tatra[4]山脈Spisz地區。稱為Spisz的民俗區域範圍很大,但幾乎都屬於斯洛伐克領土,屬於波蘭的只有一小部分,不過,相較於其他Tatra山區的舞蹈,Spisz的舞蹈風格顯然具獨特性。這張圖片,顯示目前波蘭境內融合斯洛伐克、匈牙利文化的Orawa和Spisz地區,以及帶有捷克文化的Silesia區域。
Spisz與匈牙利、德意志(11世紀~13世紀)
Spisz地區有史前人類(尼安德塔人)的遺跡,之後有Celts(凱爾特人)定居。
中世紀時期屬於大摩拉維亞國,隨其瓦解後短暫歸屬波蘭王國,到了11世紀末期,Spisz南部被匈牙利王國征服。12至13世紀起,匈牙利王國引進德意志人(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移民建立礦業城鎮,如日後著名的德語裔“齊普瑟人”(Zipser Germans),並鞏固統治。
Spisz與波蘭(1412–1772)
1412年,當時的匈牙利國王為籌措軍費,將Spisz的城鎮、城堡和多個村莊典當給波蘭王國,直至波蘭第一次瓜分(1772),被哈布斯堡王朝吞併。
Spisz與奧匈帝國、現代
1772年後,Spisz地區(以及1795年第三次瓜分的Lublin、Krakow、波蘭南方及西加利西亞地區)併入奧地利帝國,及後成為奧匈帝國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隨著波蘭王國被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普魯士王國(Kingdom of Prussia)、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Monarchy / Austrian Empire)三次瓜分而消失在世界地圖上,直到1918年一次戰後,波蘭重新建國,同時,捷克斯洛伐克也要求要分得Spisz領土,因而引發衝突。1920年,國際協議將Spisz西北部劃歸波蘭,其餘則屬捷克斯洛伐克(今斯洛伐克)。
二次戰後,波、捷/斯邊界最終確定。現今Spisz地區分屬波蘭和斯洛伐克,波蘭部分僅佔一小區域,行政隸屬小波蘭省(Małopolska)。區內融合波蘭人、斯洛伐克人、德裔、猶太人、羅姆人等多元文化,至今仍於建築、服飾、方言及習俗中見到相關的文化特徵。
花了一些篇幅說明Spisz地區的歷史,主要目的是想表達團隊帶來這一區舞蹈音樂的原因:對守護傳統波蘭文化的人來說,這一地區的文化融合所顯示出的特質,非常的獨特,和身處同一個山區的波蘭高地人(Podhale Górale)一樣,有著鮮明,卻與波蘭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傳統特色。
團隊的服裝照片,從照片中,看到女生都穿著類似匈牙利的長筒靴,腳踝處也是軟皮設計,讓腳板可以直接套上和其他波蘭地區的繫鞋帶短筒靴不同,女生襯衫立領至脖子處加上紅色的緞帶裝飾,頭髮挽起後加上長長的彩飄帶,背心在胸前以紙板立起,也算是皇宮服裝文化演變過程的代表;男生的帽子則是斯洛伐克風格,加上背心上的裝飾等等。
Spisz地區服飾/攝影:童心善 |
- Spisz地區舞蹈歌唱
自始自終擔任伴奏的樂團,除了低音大提琴負責Bass聲音之外,還有一個小鼓打出重音拍,和鄰居斯洛伐克、匈牙利完全委以低音大提琴重任不同,算不算德意志文化影響?大家看得出來,又有哪些舞蹈動作是來自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族文化淵源呢?
團隊帶來的舞蹈 (前面小男孩唱歌的部分是來自Lublin地區的歌曲):
波德拉謝Podlasie地區舞蹈
如同本篇開頭所述,受到白俄羅斯、立陶宛、烏克蘭和波蘭文化交互影響的波德拉謝地區,歌舞也是反映同樣的特質。由於本次來到童玩節路途遙遠,團隊再三考量服裝的重量,決定放棄自己所屬地區的傳統服飾(參照圖片),以Spisz、Krakow、Lublin三個地區的服裝,加上五種國家舞蹈的代表性服飾各一套,因此在呈現Podlasie地區舞蹈時,就沒法完整的一次到位,借用團隊之前參加其他藝術節的演出影片參考:
Lublin地區舞蹈
位於波德拉謝南方的Lublin地區,女生有著顯著的”雙層”裙子服裝,大小裙子分別從腳下往上穿,多為毛料加上水平條紋裝飾,頭上的花飾配戴在後方,整體視覺強調寬度和色彩的多樣性。Lublin地區的華爾滋、撲克(Polka)甚至行進型的舞蹈,配上男女之間嬉鬧的歌唱,呈現歡愉的樣貌:
其他國家代表性舞蹈
波蘭國家代表性舞蹈歷年來團隊或多或少帶來一些,也說明介紹過,這裡不再贅述,以下列表格簡單區別其餘三種波蘭馬祖卡音樂家族的舞蹈,速度從慢板到快板:Kujawiak(尋夢舞)、Mazurek(馬珠兒)、Oberek(奧貝雷克),以及唯一一種2/4拍子的Krakowiak(勇士舞),來看看團隊帶來的風格樣貌。
代表性舞蹈 |
發源 |
音樂節拍及速度 |
影片連結 |
Kujawiak |
波蘭中部及 Kujawy地區 |
慢板 約94–150 BPM |
以抒情、溫柔、搖曳的動作為特徵,舞伴們在圓圈中跳舞,進行柔和的轉身和富有表現力的情感表達。 |
Mazurek |
波蘭中部及Mazovia (Mazowsze) |
活潑的三拍(3/4, 3/8),速度適中至快速,約62–124 BPM |
|
Oberek |
同上 但時間較晚 |
3/4或3/8快速 |
(影片提供:須文宏) 以充滿活力、旋轉和特技動作為特徵,舞伴們以高速轉身和旋轉,並同時跳躍、腳跟互擊和喊叫助興。附註:團隊並沒有穿著原始的奧貝雷克服飾,以Polonez服裝替代。 |
Krakowiak |
Kraków, Małopolska (Little
Poland) |
2/4拍, 132–146 BPM |
[1] 波蘭韃靼人保留了伊斯蘭信仰和突厥語,但與波蘭和立陶宛社會融合,並在軍事和行政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今天雖然留下的韃靼人數不多,卻保留文化遺產。
[2] 猶太人在11世紀初,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開始大規模從西歐遷徙至波蘭,主要是當時的波蘭皇室統治者認為猶太人的移居有助於穩定當時波蘭經濟及社會貢獻,制定措施鼓勵猶太人遷居,慢慢在波蘭各大城市形成規模聚落。Podlasie省的首府Białystok市中,Tykocin是二次戰前最大的猶太聚居地,有僅次於Krakow的第二大猶太教會堂。
[3] Polonez是法文Polonaise的波蘭文字。至於明明是波蘭舞蹈為什麼以法語呈現以及音樂節拍等等,Maja Trochimczyk這篇值得參考。
關於Polonez的起源、以及演變,可參考這兩篇:
- Dancing
through history: The Polonez and its enduring legacy
- Polonez-The
Royal dance Every Polish teenager has to master
[4] Tatra山脈,是波蘭南方與斯洛伐克的界山,無論是嶙峋峻拔的地貌、多樣且層次分明的生態帶、珍稀的高山動植物,或冰河遺跡和高地人(Górale)文化,都是中歐極具代表性與保護價值的自然與文化寶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