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石雅如
秘魯叫隼文化中心(Centro Cultural Chimango Lares, Perú)是由安地斯地區傳奇提琴手安德列斯「奇曼哥」拉雷斯(Andrés “Chimango” Lares)先生於2004年成立,主要致力於傳承並推展安地斯民俗樂舞。安地斯地區的民俗藝人通常會取藝名,而藝名通常會符合個人特質,團長安德列斯拉雷斯先生的藝名是「奇曼哥(Chimango)」,他說這是因為小時候很喜歡吃名為奇曼哥的果醬夾心糕點。小時候團長在阿亞庫喬(Ayacucho)大區由祖母帶大,後來移居首都利馬,曾經在海邊賣過冰淇淋,幫忙家業,但心中一直無法忘懷童年圍繞在生活周遭的民俗樂舞,於是買了小提琴開始自學,後來拜師精進,最後錄製唱片,現在則全心投入推動安地斯民俗音樂。團長說明年2025年剛好出道滿50年,團隊已應邀至50多國參演,未來希望能持續帶領更多的新血投入推廣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剪刀舞(Danza de las Tijeras)。本次和團長一起來台灣參加童玩節的夥伴有當地著名的豎琴手Gregorio Condori Tito (藝名Lapla de Huaycahuacho)先生,剪刀舞舞者Randy Tueros Espinoza 先生(藝名Cusi Cusi de Morcolla Chico)、Cristian Fernando De la Cruz Yauyo 先生(藝名Encanto de Morcolla)、團長的8歲孫女Valentina Daniela Lares (藝名Illariy)和10歲的孫子Daniel Andres Lares(藝名Awkipuma)。
本次團隊帶來的演出可分為音樂演奏和剪刀舞兩大部分,每天表演由小提琴和豎琴開場演奏的是安地斯山的儀式樂曲黃金和白銀(Jorjollje),團長說安地斯山地區的克丘亞(Quechua)族人,神祭典儀式辦理的開始和結束都是由音樂主導,樂曲名稱叫黃金和白銀其實指的是奉獻給大地之母(Pachamama)的祭品,把如同黃金和白銀一樣珍貴的收成作物獻出,表達最誠摯的感恩。除了儀式樂曲,也會演奏安地斯地區傳統謠曲瓦伊諾(Huayno),瓦伊諾是西班牙殖民之前就存在的在地音樂形式,以固定的節奏和旋律進行。團長說傳統的瓦伊諾音調哀戚,像是濁流之河(Putka Mayu),這首歌謠描述一位男士對著河流哀嘆生命流逝。團長也介紹阿亞庫喬省最受歡迎的瓦伊諾代表曲再見了故鄉阿亞庫喬(Adiós pueblo de Ayacucho),這首歌謠被視為阿亞庫喬大區的國歌,歌詞內容描寫即將要離鄉背井的遊子對故鄉的不捨之情。團長說對照傳統,現代流行的瓦伊諾謠曲通常講述男女情愛,旋律節奏也比較輕快。團長和豎琴手都是安地斯地區非常著名的民俗樂手,年近耄耋大壽的兩人撐全場演出不中斷之外,甚至能閉目彈奏,完全出神入化。音樂演出時的要角安地斯豎琴(arpa andina),比起其他拉丁美洲的豎琴明顯的共鳴箱比較大,這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由教士所引入的,是全音階的樂器,可以抬高至肩膀,站立起來彈奏,或是配合遊行隊伍舉起來,讓琴腳和音板底座朝上邊行走邊彈奏,非常吸睛。
接下來介紹團隊帶來的剪刀舞競技(Atipanacuy)。剪刀舞是源自前西班牙時期的昌卡(Chanka)地區的儀式舞蹈,其分布範圍包含今日祕魯南部的四個大區:阿亞庫喬(Ayachucho)、萬卡韋利卡(Huancavelica)、阿普里馬克(Apurimac)以及阿雷基帕(Arequipa)。西班牙征服祕魯之後強勢推動天主教信仰,16世紀中葉以阿亞庫喬地區為中心,出現了安地斯傳統信仰的反抗運動(Taki Unquy)。聖神(waca)上身的傳統祭司(Tusuq laykas),展現出非常人的意志力和體力,透過驚人的舞蹈、特技動作和儀式彰顯傳統信仰的力量。要成為剪刀舞的舞者(danzaq)是需要強大的體力和耐力,身上穿著重達12公斤的裝備,右手要配合音樂節奏搖動超過1台斤重的剪刀,還要一邊進行極限舞蹈特技動作。團長說阿亞庫喬(Ayacucho)地區每年八月下旬會舉辦謝水祭(Yaku Raymi),祭司會爬到守護村落的山頂上,辦理儀式感謝神靈讓高山雪水融化,賜水灌溉土地。謝水祭是乾季進行的祭典,象徵要開始準備迎接雨季到來之前的播種農耕事宜。真正的儀式長達一周(8/20-8/26),每天長達十多個小時的儀式舞蹈沒有超人的專注力和堅忍力是無法勝任的。
西班牙殖民之前的剪刀舞不使用鐵製刀片,是用石片。目前主要使用鐵製或是不銹鋼製的刀片,不同的材質比例會影響聲音的清脆度。所謂的剪刀其實是由兩片長約25公分的鐵棒交叉堆疊,看起來像是剪刀的樣子。依照舞者的年紀大小,使用不同的尺寸。舞者啟用剪刀會進行儀式,團長的孫子和孫女正式宣告成為舞者的當天,由團長和老師領往山區進行儀式,以香菸、酒和古柯葉敬獻給大地之母,並且以瀑布泉水和酒灌洗剪刀和雙手,吸取自然的能量。舞者Randy Tueros Espinoza先生說基本技巧的學習需要2-3年,由老師決定能否出道表演,大眾會給予評價。每個地區的剪刀舞的表演序列不同,本團隊來自阿亞庫喬地區,從剪刀出聲開場(pasa calle)開始,向觀眾致敬、運用腳尖,腳跟,腳側板蹲跳,脫帽後以頭部或是身體進行軀體彈跳、翻滾、旋轉,舞者相互比試難度等等,一共有40道演出序列,主要展現舞者的技巧和敏捷性。團長和舞者Randy Tueros Espinoza 先生說,為了顧及童玩節的性質,相關挑戰人體痛楚極限的技巧動作予以保留。這些需要長時間的技巧鍛鍊,還有一些傳統民族植物像是古柯葉的使用可以協助。
由於是儀式性舞蹈,剪刀舞的服裝配件也都必須依照傳統規範配戴,像是頭上的帽子(La Montera),帽沿流蘇和褲子上層次的流蘇隨著舞動展現風元素的存在。帽子和身上的護甲(pechera)和背心(poncho)通常會展示舞者的藝名(seudónimo),這次來台灣因為代表國家,所以都寫著祕魯(Peru)。本團舞者下背處水平方式秀出故鄉阿亞庫喬(Ayacucho),垂直類似尾巴的長帶子(chupa)則寫著舞者的藝名。圍著脖子的紅色領巾代表著力量,綁在左手手指上的手帕象徵著風。右手帶著手套,團隊強調手套一定要用全天然的動物毛製作,如果加了化學人造纖維,絕對不行,除了會影響剪刀運作的輕巧度,也會妨礙刀聲的細緻度,更違反剪刀舞呼應大自然的儀式精神。衣服上面可依照舞者自身的喜好繡上大自然的動、植物或是崇敬的安地斯神靈圖樣,類似護身符的功能,也是舞者和自然環境以及安地斯山神靈信仰的聯繫。
訪談最後團長表示非常感謝童玩節的邀請,肯定童玩節的行政效率和各項軟硬體設施,非常希望能夠再來台灣分享秘魯的民俗樂舞。無論是觀看表演或是訪談,強烈感受到團長推展傳統文化真切的使命感,看著團隊演出服裝的袖子上印著叫隼文化中心的標誌,除了看的到安地斯聖山,還有安地斯神鷹、美洲獅和蛇,這三種動物正是安地斯地區宇宙觀中代表上界、人界和下界的神聖動物,而位居圖案正中央位置的是一把小提琴,團長說小提琴象徵要以音樂作為橋梁,將祕魯的民俗文化和世界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