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6

玻利維亞拉巴斯民俗舞團(Ballet Folklórico de La Paz, BAFOPAZ, Bolivia)

                                                                                                                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石雅如


來自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的BAFOPAZ舞團,創立於2006年,團長Victor Hugo Salinas Pereira先生和舞蹈總監Ana Ariscuringa Girl女士,兩人年輕時曾參加民俗舞蹈團隊,參與國際藝術交流活動,受到啟發,內心深深覺得玻利維亞應該要有能將生活藝術舞台化,並且有能力保持豐富多元高品質的演出團隊,於是毅然決然創立了拉巴斯民俗舞蹈團。Salinas團長的專業是文化藝術管理,舞監Ariscuringa女士專長是舞蹈教學,兩人能歌能舞,懷抱能利用所學為保留玻利維亞傳統民俗樂舞盡一份心力的夢想,努力透過舞蹈教育,實踐藝術傳承。在兩人用心地經營之下,目前BAFOPAZ擁有超過800位學員,是玻利維亞最大的民間舞蹈訓練機構。目前舞團學員的年齡分布從4歲到75歲,會依照學員的年紀和舞蹈能力進行分班分級授課。本團有舞蹈技巧高超的專業團隊,並依照不同藝術節的性質安排出國交流的團隊成員,這次來台灣童玩節是由9到18歲的成員組成,是兒童團第一次出國,是BAFOPAZ第42次的海外演出,擁有非常豐富的國際巡演經驗。


                                                    (本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這次來台灣演出準備了四大演出主題,分別是波多西組曲(Cuadro Potosino)、拉巴斯組曲(Cuadro Paceño)、莫瑞納達(Morenadas)和玻利維亞東部地區舞蹈(Danzas del Oriente Boliviano)。波多西是地名,是玻利維亞九大一級行政區當中的一個,位於玻利維亞南方。這支組曲的演出主題聚焦在每年五月三日的聖十字節(Fiesta de La Curz)。這個節慶其實結合了西班牙殖民之前的克丘亞(Quechua)族群的古老聚會活動,克丘亞語稱為釘孤(Tinku)。波多西北部的克丘亞族,自古以來會利用五月初的數周進行聚會活動。由來自不同社群部落的男女從四面八方聚集一起,辦理感謝大地之母(Pachamama)的儀式活動。這個釘孤活動以舞蹈開始,最後會進入徒手搏擊的狀態。所以欣賞這支舞蹈的時候,我們會看到男男女女身穿色彩繽紛裝飾亮麗的服裝來參加慶典,中間舞者會以蹲伏的姿態轉圈,用力揮拳模擬打鬥,配合著排蕭(zampoña)、吉他、查蘭戈琴(Charango)和鼓(bombo)的強烈節奏,用力揮舞手臂或是用力跺腳踢踏,並加上各種踢腿。傳統信仰認為戰鬥中若有任何見血或是生命的犧牲,是敬獻給大地的禮物,會獲得大地的祝福來年豐產。舞監老師說舞台展演設計降低藝術化原始暴力衝突,強調儀式結束後的和諧,所以中間安插女性舞者揮舞白旗的橋段,因為在玻利維亞白色是象徵和平的顏色。這隻組曲結束段落時舞者會仰天大喊,象徵戰鬥勝利儀式完成。

                                                          (本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團隊帶來的第二支組曲是拉巴斯組曲。拉巴斯位於玻利維亞中西部是九大一級行政區之一,也是中央政府所在地。這支組曲展演源自拉巴斯地區的三種代表性舞蹈,非洲黑人舞蹈敦迪基(Tundiqui)、卡波拉舞(Caporal)和貴卡舞(Cueca)。非洲黑人舞蹈敦迪基源自拉巴斯地區的雍伽斯(Yungas)省,這個省分位在安地斯山脈西坡,屬亞熱帶氣候。十六世紀歐洲殖民引入非洲黑奴來到波多西開採銀礦,定居在此處。當時來到玻利維亞的黑奴想念家鄉時候跳的這支非洲舞蹈,後來被在居住此區的艾伊瑪拉(Aymara)原住民族模仿,文獻紀錄艾伊瑪拉人表演時會特意將臉塗黑,在宗教慶典儀式中表演。這次來台演出時,舞者身著綠衣紫裙展現非洲風情的特色服飾。而從這支非洲黑人敦迪基舞衍生出下來要介紹的卡波拉舞。團長說卡波拉舞是新民俗(Neofolk)舞蹈,是1960-70年代由玻利維亞耶斯特拉達帕切可兄弟(los hermanoas Estrada Pacheco),因應拉巴斯舉辦的大能主耶穌聖三位一體節慶(Santísima Trinidad del Señor Jesús del Gran Poder)所創造出來的。卡波拉舞的名稱其實來自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領班監工(capataz),手持皮鞭嚴厲的代替殖民者監視著奴工。所以舞台中間我們可以看到一位男性舞者手持皮鞭。卡波拉舞是為了節慶創造出來的新民俗舞蹈,所以視覺和聽覺上的設計以能強烈引起注目為取向,男女舞者的服裝閃亮華麗,女舞者穿著超短裙,搖曳生姿,舞者的靴子上掛著成排鈴鐺,營造熱鬧的節慶氛圍。


                                                     (本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波多西組曲的最後一支舞蹈是貴卡舞(Cueca)。團長說貴卡舞最早是隨著非洲黑奴進入南美洲,進入智利後接受歐洲風格影響,之後傳到祕魯,原本稱之為智利舞(La Chilenita),但是硝石戰爭後祕魯改稱為水手舞(La Marinera)。十九世紀貴卡舞從祕魯傳入玻利維亞,此後玻利維亞的重大慶典中可見貴卡舞的身影,而貴卡舞在玻利維亞不同地區也發展出屬於該地區特色的貴卡舞,可以從服裝、配件和舞蹈氣氛加以分辨。團隊帶來的是拉巴斯的貴卡舞,搭配著號稱玻利維亞第二國歌的我的祖國玻利維亞萬歲(Viva mi patria Bolivia)優雅的旋律,男女舞者右手甩動白色手帕,成雙成對舞動起來。

為了團隊的換裝需求,演出中間團長和樂師們會以玻利維亞著名的莫瑞納達謠曲進行串場,第一首和觀眾互動的歌曲名稱是蝴蝶(La mariposa)。這首歌是童玩節的老朋友們非常熟悉的,因為曾經三次來參加童玩節的玻利維亞女子樂團,就改編過這首歌,加上中文歌詞「大家一起來唱歌,大家一起來跳舞,國際童玩節。拍拍手,一二三,一起跳舞,一二三,國際童玩節。」,可以號稱是童玩節第二主題曲。這次團長完全以西班牙語互動,無論拍手或踏步,台灣觀眾互動完美無礙,團長會以中文稱讚大家「很棒很棒」,氣氛非常歡樂。就在歡樂的氣氛中,全體舞者以原汁原味的奧魯羅嘉年華(Carnaval de Oruro)遊行行列出現在舞台上。奧魯羅嘉年華,於2008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莫瑞納達就是奧魯羅的代表謠曲。十六世紀西班牙為了波多西礦業需求引進非洲黑奴,後來礦業蕭條,非洲奴工被上鏈送往各處勞動,被送到安地斯高原,寒冷的艱困工作條件,寒冷又飢又渴,拖著沉重的步伐。莫瑞納達舞蹈有些舞者服裝重達二十多公斤,搭配黑色面具,就是呼應這段歷史。莫瑞納達的起源論述有好幾種,有的學者認為是奧魯羅,有的認為是拉巴斯,不過不管哪一種說法,其核心都是與殖民時期因為勞動力需求引入的非洲黑奴相關。


                                              
                                                                        (本圖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最後要介紹的是玻利維亞東部地區舞蹈組曲。這部分的組曲共有三種民俗舞蹈,分屬於玻國東部地區的三個一級行政區。團長說玻利維亞東部地區屬於亞馬遜地區,土地肥沃遼闊,種植很多經濟作物,非常富庶。第一支舞蹈是北部一級行政區貝尼的丘維那(Chovena)舞。這個地區在殖民時期受到天主教耶穌會的影響很深,所以服裝和舞蹈具備強烈的西班牙風格。演出中可以看到一位帶著長者面具的舞者,團長說年紀大代表有智慧,舞者很年輕,所以帶上長者面具扮演耆老。第二支舞蹈是來自潘多(Pando)一級行政區的塔基拉里(Taquirari)舞蹈。塔基拉里是本地區莫霍(Moxo)原住民族語言,意思是弓箭,主要是祈求狩獵之神的保佑。這支舞蹈在西班牙人進入之後服裝上已經呈現歐洲風格,儀式轉融合天主教傳統,樂器也出現西班牙人帶來的吉他。最後一支舞蹈是聖塔可魯茲(Santa Curz)一級行政區的小嘉年華(Carnavalito)舞蹈,舞者穿著亮眼的服飾,歡樂的展現西班牙天主教嘉年華人氣沸騰的節慶氣氛。


                   (本照片取自2024/07/30童玩日報玻利維亞國家日,攝影師:戴婷郁、林荷芳)

訪談最後團長和舞監特別指出,昨天全球各地的玻利維亞文化團體組織了一項國際串連活動,這項活動是為了捍衛玻利維亞的民俗文化而辦理的。玻利維亞豐富的民俗樂舞源自於傳統的宗教信仰,各國應該尊重玻利維亞的原生民俗文化,不應該張冠李戴或是假造論述加以剽竊。訪談之中深刻感受到團長和舞監對於玻利維亞的民俗樂舞的熱愛,除了閱讀文獻,他們也會親自進行田野調查。投身民俗樂舞超過三十五年的兩人,對玻利維亞每一支舞蹈的典故都如數家珍,而這些內容也是拉巴斯民俗舞團成員學習每一支舞蹈之前的先備知識。這次訪談對我來說是一堂精彩的玻利維亞民俗文化課,收穫良多,非常感恩。

                                                            (本照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