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雅如
本舞團附屬依蘇奇卡沙奇中學,本校包含初中部與高中部,全校約有1700名學生。最初設校時為女子中學,加上學校所在的北欖府(Samut
Prakan),位於昭披耶河河口,是從阿瑜陀耶王國(Ayutthaya)時期開始設治行政,政府特以阿瑜陀耶王國英主納里軒大帝(Naresuan)和伊卡托查洛特(Ekathotsarot)兩位國王的母后伊蘇奇卡沙(Wisutkasat)為校名。本校自成立以來女學生居多,所以舞團成員主要是女性,自1939年成立女子舞蹈團,這次參加童玩節也邀請本校音樂社團同學擔任現場演奏,長期合作默契十足。
本文所有照片取自童玩節官網 |
團長Pramot Kotchasenee是本校舞蹈藝術專業教師,接受訪談時展示了一系列擔任面具倥舞(Khorn)男主角的美照,還說如果童玩節可以接受成人上台就好了。除了倥舞,老師也精通神話傳說改編的傳統舞蹈和各地民俗舞蹈。團長說倥舞主要是演出受到印度神話羅摩衍那(Ramayana)影響的泰國拉馬堅(Ramakien)故事,過去在皇室宮廷演出。這次團隊來台帶來的則是泰國傳統舞蹈與民俗舞蹈,前者是從古代傳說神話故事改編的舞蹈,後者則是泰國各地區的舞蹈。
這次團隊帶來傳統舞蹈的內容是有關於棲息在須彌山腳下神話森林裡面的半人半鳥瑪諾拉(Manora)的故事。故事前情是美麗的瑪諾拉與姊妹們在森林戲水時被獵人捉到城內,城主的兒子帕蘇東(Phra Suthorn)一眼就愛上她,但是城主夫婦不希望兩人結合,特意指派帕蘇東出城征伐,藉機逼迫瑪諾拉犧牲獻祭以求帕蘇東戰事順利。舞台場景設定是城主夫婦點燃篝火,步步逼近瑪諾拉跳火自盡。所以會看到扮演瑪諾拉的舞者表現出數次作勢向前投火又後退的姿態,經過數次掙扎後,最終以膝蓋頂地足部抬起的動作,表示奮力一飛的姿勢,逃回神話森林。這支舞蹈曾代表本校獲得全國舞蹈比賽第一,所有的服裝依照泰國文化部藝術廳的研究資料製作。老師說泰國傳統舞蹈的男女主角有紅綠色彩搭配的規範,如果該場男主角以紅為主色,女主角就必須以綠色為主色,顏色可以對調。
團隊同時帶來中部、北部、南部和東北四個地區的民俗舞蹈。本團每天以中部長鼓舞開場,舞者從中軸道優雅出場。團長說長鼓舞是中部地區各式節慶歡樂必備要角,一般節慶遊行隊伍的順序是舞者身後接著樂團,彼此呼喊應和讓場面熱鬧非凡。童玩節演出為了配合麥克風的設置讓觀眾聽到音樂聲,所以讓樂團留在主舞台,但是保留原汁原味的吆喝聲。長鼓舞舞者穿著的衣服是阿瑜陀耶時期的服飾,所有本團的服飾都是依照文化部藝術廳的考究原則搭配設計。接著是北部清萊、清邁地區的採茶舞。這支採茶舞是由Pranee Samrannong教授在山地部落採集後編排,過去本地區的少數民族過著傳統農村生活,後來政府推展觀光改善在地居民生活,現在有些以歌舞展演維生。這支舞蹈的服裝就是參考現在當地歌舞展演設計的。
南部地區的扇子舞是受到鄰近馬來西亞穆斯林文化影響的舞蹈,舞者身穿沙麗,手持扇子,除了以金色為主色外,團隊特意同樣以紅綠配色,橘紅色扇子搭上綠色沙麗,讓舞台視覺更顯美麗。南部地區的傳統服裝有分單件式和兩件式,主要是上面罩衫的呈現方式,如果是屬於伊斯蘭文化影響地帶的會以長袖為主,接受佛教文化影響較深的地方則會露臂,這次團隊採用的是後者的服裝。最後一首是東北部伊善地區(Isan)的椰子殼舞。伊善地區鄰近柬埔寨和寮國,交界處的少數民族過去部落未婚青年男女以耶子殼嬉戲跳舞,據說如果耶子殼打破,表示可以永遠在一起不分開。
從團隊的演出內容觀察,不論宗教或是歷史發展還是地緣關係,泰國的傳統民俗藝術接納了印度、緬甸、寮國、柬埔寨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影響,在政府計畫性整理規劃加上教育推廣,成功的在地化成就了今日泰國民俗文化豐富多元的特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