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3

芬蘭特羅波民俗舞團Folklore Ensemble Troppu



訪談整理/童心善
如果,每年有一天,是全國民眾一起野餐,家家戶戶在綠色公共空間交換分享食物,並且穿著屬於自己所在區域的傳統服裝,街上還有各種傳統服飾手工課程教學以及各種樣式的民俗手工創作品販售,是不是很浪漫?
這是芬蘭每年八月五日的全國野餐日,源自於1885年,芬蘭還是屬於沙皇時代的芬蘭大公國,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及夫人Maria Feodorova官方造訪,芬蘭大公為了表達歡迎之意,送了一艘划艇給皇后,並且由八位分別穿著所屬生長淵源地區傳統服飾的婦女,划船穿越Saimaa湖,這一天正是八月五日。芬蘭在獨立之後的很多年,在Jyväskylä成立芬蘭國家傳統服飾中心(The National Costume Center of Finland),推廣傳統服飾的相關活動,全國野餐日,就這麼出現,持續至今,人們因應現代文化潮流,將傳統服飾上的元素另行設計成具現代感的配飾,也有人只穿著傳統襯衫搭配牛仔褲的民俗風,野餐日這一天,就是要大家開心接受自己過去的傳統,民俗,誰說只屬於老人家的玩意兒?
Photo Credit Vincent Hsu
左邊Saara Maija穿著有家族淵源來自Ingria地區的傳統服飾,刺繡的部分皆是本人親自手工,不過為了舞台演出洗整,改以刺繡片用暗扣的方式扣在衣服上。

右邊Rami Erik則是芬蘭灣上一個小島,Karelian人的服裝

近代芬蘭歷史背景
在認識今天的芬蘭民俗舞蹈之前,得先簡單了解一下近代芬蘭的形成背景。因為近代的傳統民間採集,最豐富的通常在前一代。芬蘭大公國,是近代芬蘭前一個政治體,屬於俄羅斯帝國(Russia Imperial)的自治實體。而在芬蘭大公國之前,屬於瑞典的一部份(1213世紀開始到1809年被瑞典將芬蘭地區割讓給俄國沙皇),當時的人口主要聚居在西南沿海一帶,使用瑞典語,也是今天瑞典芬蘭人的先祖。

這裡有個17世紀瑞典芬蘭的地圖,很清楚的顯示相關地區的管轄,可以對照俄屬芬蘭大公國時期的地圖、以及今日芬蘭參考。從地圖,也能夠看得出波羅地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瑞典、芬蘭之間的關聯性。

芬蘭大公國時期,芬蘭人的聚居分布大致上是西邊瑞典芬蘭人、中部地區的芬蘭人、北部芬蘭人及Sami原住民族群、東部的Karelia卡瑞利亞地區的Karelian芬蘭人,以及南部芬蘭灣Ingria地區附近(包含今天俄羅斯、愛沙尼亞一帶)Ingrian芬蘭人,另外的少數民族暫且不談,這裡所說的OO芬蘭人,指的是住在OO地區的芬蘭人,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生活、文化、口音或方言類似我們說宜蘭人、花蓮人、台中人、台北人、高雄人等等概念一樣。Karelia地區信奉東正教的一大部分在17世紀瑞屬芬蘭時期大北方戰爭中,割讓給沙皇俄國,許多居民被迫放棄家園,搬遷到芬蘭境內,為了融入芬蘭這邊的生活,隱藏了屬於Karelian的傳統文化。經歷數次戰爭後,芬蘭大公國脫離沙皇俄國走向現代,而擁有Karelian文化根源的現代人,再也沒有任何包袱面對不同的文化,反而能更自在的運用發展,Troppu就是在「Karelian文化振興青年會PKN Pääkaupungin Karjalaiset Nuoret ry」下,組織成立的舞團,帶著愉悅的心,呈現生活舞蹈。

了解歷史背景後,芬蘭民俗舞蹈大致上可區分為西部受瑞典影響的風格,較為緩慢,東部Karelia地區則是來自俄羅斯文化的快速炫技,較重視個人表現,中部地區則主要是法國或歐洲其他地區的PolskaPolka等舞蹈形式。不過,如果真要說源自於芬蘭本身的舞蹈,其實是非常簡單一邊歌唱一邊快走的鏈狀舞(Chain Dance),最前方的leader領著唱歌、一點點腳步變化,一邊領著大家,或繞圈或任意隊形的行走,後面手牽著手跟著吟唱,歌曲是源自於19世紀的Kalevala這部史詩作品,內有50支歌曲,不過,這樣形式的舞蹈至今已非常難見到。
SaaraRami倒是示範了PolskaPolka舞步的差別,來自波蘭的前者平緩,而源自捷克的後者跳震躍起的幅度較大。相關影片請參考此連結:PolskaPolkaKalevala

跟所有從事傳統民俗文化推廣工作的各國朋友一樣,芬蘭的民俗團隊發展大略分成三種,一是堅持傳統,只按照採集來的資料,加上一點隊形安排;二是採用傳統元素,運用現代新編的民俗歌謠曲目,整編呈現;三是完全的創新,現代歌謠或現代曲目,配新創舞步。Troppu的做法介於二、三之間,最重要的,是透過這些舞蹈音樂,讓孩子們能夠喜愛並且引以為榮,才能有機會傳承並創新。

傳統元素新編舞蹈:The Runaway 私奔
每個民族幾乎有類似的故事,女孩兒很喜歡某個男生,南孩兒亦然,但女孩兒的父母不允,硬要許配給另一男生,接著上演私奔戲碼,好的結局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悲傷的結局也有人說。Troppu帶來的是開心的結局,這首舞就是採集傳統的元素加以整編的,比如:一開始的舞台畫面表現是織布情景,一男二女排成短列,交互穿插行進,呈現編織線的樣貌。一男二女的舞蹈隊形仿俄羅斯的蹲伸舞步、來自中部地區牽手行進換位、原地踩踏踱步等等,都算是傳統舞蹈元素。服裝表現上,戴著毛帽子著六分褲及毛襪的屬於Karelian族群,唯一沒有戴白帽的男生,不是因為他的髮型不能戴,而是那套衣服原本就不配戴帽子。

創新風格的舞蹈:Would you like to dance with me ?
對芬蘭人來說,社交形式的舞蹈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誰不想多點機會和心儀的人共舞?因而創作此舞,舞曲是現代歌謠,但有少數來自瑞典影響風格的動作,如踱步、或男生抓著胸前背心,服裝也配合天氣及舞蹈,方便洗整,最有趣的是,當別的民族仍然保持著男生邀請女生的傳統時,芬蘭女生主動向前的模樣,絲毫不輸男生,藝術總監Rami Erik說,現代這個社會,女生男生都一樣平等啊!

舞蹈遊戲:Crossed Sticks/芬蘭文稱為Tikkuristi
源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稱為Galliard的舞蹈形式,16世紀流行於歐洲包含英國、法國、西班牙、德國、義大利等地。一小節有五步,基本是右、左、右、左、併,配合各種跳、躍組成一支舞蹈,有固定的順序,必須要牢記才能跳。這類舞蹈傳到各地,加上地方文化元素,形成不同樣貌。芬蘭帶來的十字棍子挑戰,自1996起,成為一種全國性的民俗競賽活動,每年一月舉行的大型民俗節慶活動Folklandia中舉辦,吸引相當參與Troppu團隊中,唯一沒戴帽子的男生,曾經拿過冠軍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著學。

碰到棍子就要淘汰出局,Troppu每一次在舞台上,大家都是全神貫注的比賽,每一次的冠軍都不一樣呢。


民謠Ieva's Polka
一首再平凡不過的1930年代民謠,芬蘭acapella團體LOITUMA1998年收錄在專輯中。幾年之後的某一天,這首歌突然在網路上大量的被搜尋又紅了起來,爆紅的原因,連芬蘭人也搞不清,總之,這首歌也因此而為世人所知。

最後,請大家閉上眼聽聽一首曲子:
Stormskär majas/暴風角上的瑪莉

這首曲子,來自1976年芬蘭的同名電視劇,內容以女主角瑪莉在暴風角上遇到的各種困境反映當年芬蘭人民的生活狀況,也有激勵人心的劇情。至今,該劇在芬蘭人心中有一定的份量。錄影當天觀眾並不太多,小提琴和手風琴(Aaro Kaapo)的琴聲迴盪在舞台周圍,Rami Erik說了一句我正想說的話,「我很高興有Anlin Fu擔任小提琴演奏,我甚至聽到起雞皮疙瘩。」Saara Maija接話「他們原本學習古典音樂,因為長期和我們合作的音樂家老師推薦,這兩位同學放棄暑假,努力的練習民俗音樂,而他們的表現確實如老師推薦般的優秀,很榮幸有這兩位和舞團成員年紀相仿的同學陪伴。」---同時也是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最大的榮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