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2

墨西哥小花兒童民俗舞團 (Ballet Folklórico Infantil Xochipitzahuatl)


石雅如

第一次看到團名時候以為命名取材自墨西哥Huapango民謠有一首經典歌曲小花(Xochipitzahuatl),請問團長Florentio Alvarado後得知以那瓦特語(nahuatl)小小花朵(xochipitzahuatl)命名典故是創團時所屬學校Colegio Nicolás Bravo de Saltillo de Coahuila只招收女學生,所以選擇這個充滿女性特質的名字,儘管現在學校和舞團已經招收男學生,但是27年來舞團以這個名稱在國內外演出受到高度肯定,所以不會也不想更改這個美麗可愛的名稱。團長表示,為了保持舞蹈水準,全體團員除了利用每天放學後下午5:30-7:30,周末的星期六早上10點到下午1點固定練舞之外,長假期間更會不間斷練習,努力堅持的成果是被認定Coahuila州最棒,墨西哥全國最好的兒童舞團之一。
本文所有照片取自童玩節官網



團長說團隊可以純熟演練出12個不同州別的民俗舞蹈,本團身為國際民俗藝術節協會(CIOFF)的會員,遵守民俗文化傳承的使命,演出時一定伴隨現場民俗樂團,這次來童玩節由於受限於航空公司的行李重量規定,部分樂器無法同行,配合來台樂器挑選出6個州別的舞碼。

每天第一首表演的是湖區(Comarca Lagunera)原住民舞蹈。湖區涵蓋的地理範疇包含團隊的家鄉Coahuila州和Durango州。主要呈現的是Irritilas族群舞蹈,Irritilas的意思是湖區的人。Irritilas族群由12個不同部族組成,每個部族有自己的族語,部族間以那瓦特語為公共溝通語言。本族舞蹈特色主要伴隨鼓和搖鈴,頭冠的羽毛是特地從美國進口的鴕鳥毛,至於鮮紅色的服裝,象徵的是血液的顏色。歷史文獻紀載古代湖區族群進行祭典儀式過程中會以龍舌蘭的刺刮畫身體部位流血,加上這支舞蹈表現戰士在戰爭過程流血的武勇,所以採用紅色為服裝主色。這支舞蹈每年1212日慶祝墨西哥主保聖母瓜達路佩聖母聖日時會展演,表達敬意。




第二支帶來的民俗舞蹈源自米卻肯州(Michuacán)的布雷貝洽原住民族(los purépechas)的長者面具舞(Danza de los viejitos)。搭配火車之歌(El son de trencito)的旋律,以枴杖串成人形火車,從緩慢到快速的踢踏,表現出掩蓋在老態面具下的充沛生命力。第三支舞蹈是那亞立州(Nayari)的刀舞,這支舞蹈表現西部太平洋地區農業生活,男子不離身的工具大砍刀成為舞蹈要角,女子展示優雅的圓扇和多色彩的服裝則是對伊比利半島阿拉伯統治時期的摩爾文化(los moros)的異國風情想像而來。第四支舞蹈是科利馬州(Colima)的刀舞,團隊這次帶來兩個州的刀舞,而事實上墨西哥民俗舞蹈中的刀舞有三種,分布在濱臨太平洋的那亞立、科利馬和哈里斯科這相鄰的三個州。要分辨三個州的刀舞主要差別在背景歌曲旋律和服裝。相對於那亞利州刀舞中男生綁頭巾不戴帽,科利馬州刀舞中男生戴的帽子稱為四石砸帽(sombrebro de cuatro pedradas),因為上緣外型看起來像被石頭砸出四個缺角。至於女生的服裝這次團隊特別以科利馬州的特色傳統甜品耶子糖糕(dulce alfajor)的粉紅色為發想靈感,設計出甜美的粉紅滾邊裙。



第五支舞蹈來自東部的搭瑪烏利巴斯州(Tamapulipas),本州的正式傳統服裝為皮革裝(la cuera),純皮衣並在胸前、背後和裙襬裝飾流蘇,但因為純皮衣厚重考慮到台灣的夏天氣候,這次團隊帶來的是鄉村風格版本的藍色滾邊裙裝。用力踩踏鞋跟作響的舞步是本區舞蹈的特色,又被稱作木箱上跳的舞(baile sobre tarima)。每天的最後一支舞蹈是哈里斯科州(Jalisco)組曲,本州樂舞常被認為墨西哥國家的代表性形象,男舞者頭頂大寬邊帽、穿著黑色緊身鑲金邊衣褲,女舞者多彩艷麗的多層次摺邊裙和披掛背後的頭巾布,搭上墨西哥節慶樂隊(mariachi),每天都在全場高喊墨西哥萬歲(Viva México)的熱鬧歡騰下結束演出。

團長說今年團隊收到兩封表演邀請函,分別來自土耳其和台灣,團隊選擇來台灣是因為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是國際民俗藝術節協會(CIOFF)認定全世界最棒的兒童藝術節;隨團老師Orlando Casas Valdés也表示,13年前的實際經驗讓他們對主辦單位提供的安全性和辦理活動的品質能力印象深刻。來台期間和眾多參與的國際團隊共同生活文化交流,感受台灣觀眾和接待團隊的熱情,成員們受到很大的鼓舞,希望可以很快再來,展現更多地區民俗舞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