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6

塞班島古人舞者和土地上的人民戰士聯合舞團 (The CNMI Man Antigo Dancers & Refalauwasch Warriors)


石雅如

本團來自美國北馬里亞納群島自由邦(Commonwealth of the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首府塞班島(Saipan)結合在地兩大族群查莫洛族(Chamorro)和卡羅琳族(Carolinian)的少年男女共同組團來台團名的Rafalauwasch是卡羅琳族語意思是土地之民Antigo是源自西班牙語的antiguo,意思是古老的加上英語的man (),多語共呈反映出塞班島人民曾受西班牙殖民和美國託管的歷史。目前卡羅琳族語、查莫洛族語和英語並列為官方語言,學生可以自由選修族語,對復振族群傳統幫助很大。團長Frances Sablan是舞蹈老師,透過文史資料調查和田野訪查,慢慢拼湊出因為歷史原因造成的斷裂的傳統歌舞面貌,並透過教學和參與演出刻劃學生心中的族群文化輪廓。團長說從表演可以看到本團延續傳統加入現代,結合不同的族群,希望透過舞蹈展演塞班島的歷史演進。
本文所有照片取自童玩節官網




每天開場的曲目是祝福(Bendision)來自西班牙語的Bendición。可以看到團員以海螺召喚神明降福,雙手向上開舉代表向上天祈禱。受到西班牙殖民影響,目前島民多數為天主教徒,團長特別表示這支舞蹈中召喚的除了上帝也包含祖靈(taotaomona)和創世神。接著可以聽到查莫洛語的你好(Hafa Adai),向在場的觀眾獻上誠摯的問候。古代查莫洛族有分貴族和平民階級,向貴族致敬時會親吻腳背,至於同階級致意會拉對方的手背放在鼻尖處,這個動作稱為聞手(mannginge),也出現在演出中。在馬里亞納的豐收(Fa’i)這支舞碼中,可以看到手指聚攏放在嘴巴前面表示吃東西,這段編排在描寫相對豐富的海洋資源,島上產量極少的稻米,過去只在特殊祭儀的時候只有貴族可以食用,非常珍貴。

團長說過去查莫洛族部落男子開始長鬍鬚,大約青春期左右會進入稱作Urritao的聚會所,在裡面聽從長者的教導學習生活技能成為戰士。Urritao是棍子的意思,過去棍子的前端會綁上削尖的人骨成為刺傷敵人的武器。製作上採用過世親人的骨頭,據說這樣會有護佑。團隊帶來的棍子舞可以看到男舞者揮動長棍展現捍衛家園的意志,舞者的手勢和腳步都是肢體語言,用力踩踏並大幅甩動手臂代表憤怒,這是述說生活故事的姿態,這支舞蹈中會聽到大聲吶喊「女人在哪裡?!!」,展現對殖民者侵略抓走部落女性的憤怒。每位舞者的棍子都是自己取材創作,圖案展現文化與生活特色,像是刻上古代查莫洛族石屋遺跡的大石柱或是海魚。


受到西班牙殖民的影響表演曲目中的來跳華爾滋 (Bailan Batsu),其中Batsu是從西班牙語華爾滋(Vals)的音譯而來,男女舞者成雙牽手對跳,模仿西班牙人跳舞的姿態。另外有依據西班牙時期的文獻紀錄創作的舞蹈美人魚(Sirena),女舞者邊唱邊跳述說人魚的故事。傳說部落曾有女孩喜歡玩水不回家,母親跟女兒說如果繼續在海裡游泳就會變成一條魚,剛說完立刻應驗,女孩的下半身開始變成魚,一旁的教母見狀趕快說保留人的樣貌,最後成為半人半魚的美人魚。接受訪問的小舞者們說聽到這個故事的心得是覺得小孩應該聽父母的話,但同時父母也應該注意自己說出口的話,以免一語成讖。故事裡面也展現了教母的重要,在場的三位查莫洛小舞者都說每個人都有教母,有的人還有好幾個。母親和教母在故事中的關鍵地位,也顯示過去查莫洛族母系社會的傳統。

這次卡羅琳族的舞蹈因為只有男性舞者來到童玩節,表演的舞碼安排上主要以展現男性武勇的掩飾(Maas)、戰鬥(apangegh)和守護(protehi)。前兩者是卡羅琳語,名稱源自德國殖民時期為避免部落反抗禁止任何引發動亂的鍛鍊,部落族人於是將武術訓練姿態「掩飾」在舞蹈中;至於後者則由西班牙語的守護(protegir)而來,期盼能堅定守護自己、家族和島嶼。舞者下半身圍著稱為tughumagh的紅布裙,原始製作材質是香蕉絲,現在使用棉布,主要是在海上活動遭遇鯊魚攻擊時用來金蟬脫殼轉移注意力使用。

無論是查莫洛族或是卡羅琳族,身上的裝飾主要以耶子纖維和貝殼等天然素材再自行加工,這次來台灣因為找不到新鮮的耶子葉每天替換,女舞者的裙子只好全程以硬梆梆的乾燥的耶子葉上陣。還好台灣的檳榔和塞班島的味道一樣,這點讓團隊很開心。在塞班島成年男女可以吃檳榔,據說染上檳榔汁的牙齒顯得特別美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