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整理/童心善
第二次帶孩子們參加童玩節的IATA藝術總監Park Haeng Joo先生,非常精簡的帶來三支曲目,讓觀眾重新回味一下韓國農樂和經典扇子舞。
農樂(Nongak)
顧名思義,農樂原本是農民之間的娛樂或社區祭儀活動,隨著時代演進成為一種表演藝術。而幾乎由打擊樂器組成的隊伍,與台灣廟會活動中有弦樂器穿插所呈現出的樂音也大不相同。韓國熱鬧的金屬敲擊聲響,除了透過四種打擊樂器(小鑼、長鼓、鼓、大鑼)加上類似「蕭」的管樂器呈現外,配著的是雜耍特技、旗隊、甩象帽帶個人或團隊技巧等等。依據地方區域民俗文化特性不同,不論是樂隊組成、打擊節奏或服裝,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前幾年來到童玩節的大邱廣域市飛山鼓舞團隊,帶來屬於慶尚道地區的完整的農樂陣式。
而來自首爾的中小學生們,平日除了課業,練習打擊或甩象帽帶的時間有限,僅帶來幾個段落的打擊樂演出,以小鑼發號施令作為換段落的依據,各個樂器輪流展現農樂技巧,孩子們一邊敲擊樂器一邊踩踏所謂的五方舞步伐,配合節奏律動。此起彼落的金屬敲擊聲響,雖不若弦樂、管樂的悠揚樂音,但只要你想像這群孩子是在豐收的田地周圍,開心地敲鑼打鼓歡慶收成,便能夠體會韓國農樂這樣形式演出真正的是來自於土地和人民。
扇子舞(Buchaechum)
韓國的扇子舞據傳是從薩滿巫師手持的祛除惡靈葉子演變而來,在朝鮮王朝時期形成女性持扇子的團體舞。隨著時代演變,各種創新的舞步、服飾、甚至扇面的設計,增強了此類舞蹈的豐富性,不過,象徵富貴華麗,盛開的粉色牡丹,依然是扇子舞的最基本元素。
兩位帶團的老師是在成為老師之後,才跟著民間藝師學習傳統民俗藝術,透過免費教導附近學校社團,慢慢地推廣民間藝術。本次較為可惜的是,原本準備具有高亢鼻音和顫音的黃海道地區民謠演唱,受限於演出時間未能呈現給台灣觀眾,下回有機會,觀眾或許能和前兩年密陽團隊比較看看,不同地區的民謠風格。
有興趣了解各地不同農樂的朋友,可以參考今年(2018)亞太文化藝術節邀請來自韓國全羅北道東南方,任實郡(Imsil-gun)的筆鋒農樂(Pilbong Nongak),台北、宜蘭都有演出場次,相關售票資訊請參考此連結。或是宜蘭市主辦的丟丟銅蘭城音樂節,來自京畿道平澤地區的平澤農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