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4

泰國青年藝術協會(Art Association for Youth)


石雅如

泰國青年藝術協會的前身是1987年泰國國家文化委員會(National Culture Commission)成立的泰國舞蹈與樂器社團(Thai Music Instruments and Thai Dance club)1997年擴大規模成為協會協會在曼谷的泰國文化中心(Thailand Culture Centre)辦理民俗音樂和舞蹈課程提供各界人士學習泰國不同區域的傳統文化藝術。這次協助訪談的泰國中文翻譯也是本團女舞者Saairung告訴我們,她從七歲開始參與每個周末三小時的民俗舞蹈課程,已經跳了七年,一年的學費約3500泰銖,只要有興趣,人人皆可以參加。這次來台灣主要演出的曲目以東北地區為主,會選擇伊善地區的舞蹈,是因為換裝容易,節奏輕快,希望觀眾們看了開心。團隊來自曼谷,當然也帶來中部地區的民俗樂舞,希望呈現多元樣貌的泰國風情。


配合演出需求這次樂師團帶來東北伊善地區的樂器,最引人注目的是伊善木琴(Pong Lang),老師說伊善木琴由六個音階組成,原則上有Fa就沒有Ti,或是沒FaTi,但現在也有出現七個音階的,所以木片琴鍵可以是1115片不等。團隊也帶來龍頭蛇身裝飾的吉他、東北地區的長鼓,四面一組,單面長鼓可立地以手拍擊。除了長鼓也帶來圓鼓,圓鼓橫放在架上打擊,搭配牛鈴(cowbell)。伊善地區傳統樂器還有竹笙(Khene)和圓形排蕭(Wot)。樂師特別提到圓形排蕭都是成對製造,依照長短不一對切,13根會出現26段,取對應13根環繞排成蕭,26段就會做出1對排蕭,完全不浪費木料。

每天聽到的開場音樂是伊善地區的民謠「在河邊跳舞」,曲調有點像是台灣的高山青,輕鬆活潑,接著樂師們開始即興彈奏,帶領大家進入伊善民俗樂舞的世界。首先是加拉信府(Kalasin)的絲綢之舞。加拉信府的布絲綢(Praewa Silk)聞名遐邇,尤其是Ban Poen村普泰族(Phu Thai)女性的手工編織,充滿民族風情,價格不斐。這支舞蹈中展現出本地女子織布的姿態。接著是色軍府(Sakon)的東北長鼓(Klong Yao Isan Dance)舞。這支舞蹈是團隊改編傳統的迎賓舞的自創舞,舞者帶著長指套身穿紅衣,喜氣洋洋。最後是坤敬府(Khon Kaen)的阿勃勒花舞(Ae Dok Kun Dance)。阿勃勒是坤敬府的府花,也是泰國的國花,金黃色在泰國是吉祥色,跳這支舞蹈的時候舞者頭上手上和衣服全部都是金黃色,祝福觀眾如意。東北地區諸府之間的傳統服裝主要以黑衣襯底,不同府之間的服裝差異展現在上半身彩色絲巾披掛穿著方式的變化,非常細膩。

中部地區的演出帶來歡樂搖擺舞(Roeng Lila),這支舞蹈新編傳統紙傘舞,速度改編後較迅速,主要在展示女舞者輕巧婀娜多姿的身型。舞者身穿中部地區的特色服裝,可以看到金飾從左肩由上向右下垂掛,配合服裝的方向。另外演出半鳥仙女曼諾拉(Manora)的故事。這是一個流傳泰國的古老愛情故事,團隊演出的橋段是獵人在月圓之夜,發現半人鳥仙女姊妹們在森林中湖畔快樂嬉戲,決定獵捕最美麗的一位獻給王子。演出時扮演獵人的舞者從中軸道出現,觀眾席頓時成為森林,觀劇真實感加倍,非常有意思的安排。

最後一首介紹的是由女舞者獨舞的星星之舞(Lao Duang Duen)。這首歌是泰皇拉瑪五世朱拉隆功之子Benbad Hanabopngse王子所創作的歌曲。樂師吹笛女老師唱歌,歌詞內容是王子對星星傾訴相思之情。當時王子和清邁公主相戀,但最後因為清邁國王不同意婚事,無法和公主Chomchuen結成連理。訪談最後團長先生還特別反問我,明明是王子在思念為什麼舞台上是女生一個人在跳舞呢?我回答因為她就是王子思思念念的內容主題!團長很滿意這個回應,也結束了這場有趣的訪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