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0

斯里蘭卡維亞沙藝術學院舞蹈團(Vinyasa Academy of Fine Arts)


石雅如

創立於2010年的維亞沙藝術學院舞蹈團,是設立在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Colombo)的專業舞蹈團體,舞團成員約有200人。團長也是擔任鼓手的Sknka Udagedara先生說這次來童玩節演出的成員主要是由他在職的Swarna Jayanthi學校的學生Swarna Jayanthi中學位在斯里蘭卡西南部薩伯勒格慕沃(Sabaragamuwa)省的Kegalle區。很感謝一起參加訪談的校長Ashoka Dharmsri先生的支持。這次帶來的斯里蘭卡舞蹈主要有上王國(up country)、下王國(low country)和薩伯勒格慕沃(Sabaragamuwa)等三種風格。

團隊帶來的宮廷舞蹈(The royal court dance)這支舞蹈是屬於上王國舞蹈,王國指的是18世紀中部地區的康堤王國。宮廷舞蹈主要是宮廷專屬舞團為取悅國王所展演的。敬獻國王的舞蹈穿著優雅的宮廷服裝,搭配帶有象徵意義的姿態,雙手合十代表祝福長壽,開始與結束都會有開腿頂禮的姿勢,代表對觀舞者敬拜與尊崇。團隊演出時可以看到小朋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反手握旗,非常帥氣,特別請問校長,校長說斯里蘭卡有國旗法規定官方旗幟的舉握方式,這是官方規定的標準握法。對太陽神的崇敬(Homage to the sun god)這支舞蹈,是混合上王國、下王國和薩伯勒格慕沃三種風格的舞蹈,向孕育世間萬物的太陽致敬。校長說現在的演出多混合三種風格,可以從使用的樂器和舞蹈手勢姿態去判斷。

斯里蘭卡旋律(Rhythms of Sri Lanka)這首曲目主要是展現傳統鼓的音韻之美和鼓手的技巧,樂師們一字排開站在舞台上,從各式樂器讓觀眾認識不同地方的特色。上王國康堤鼓主要是雙面手鼓(Gata bera),音色較高;下王國是低音鼓,鄉村牛皮鼓(Yak bera);至於左邊用手、右邊用鼓棒打擊的小圓鼓(dawula),是薩伯勒格慕沃鼓,屬於西南地區,可展現出高低兩種音色。至於吹螺和敲的鑼(Thalampata)是三個地區都使用的樂器。樂師頭上包巾,現在一般都用白色,只有老師級的鼓手才有資格用黑色。

充滿少女青春洋溢氣息的頂甕取水舞(Kala Gedi)是團隊的自創曲,女舞者們穿著古代婦女的日常服裝,演出鄉村少女取水的景致。團隊演出的服裝主要參照中部省康堤區(Kandy)佛牙寺(Sri Dalada Maligawa)的壁畫和雕刻而來,佛牙寺主體由康堤(Kandy)國王Vimala Dharma Surya一世在15世紀建立,供奉釋迦摩尼佛的佛牙舍利,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建築。

小朋友舞台換裝串場時,可以看到女老師和團長的民謠(Jana gee)演出,這是年度豐收祭典和敬獻國王時候唱誦的傳統詩歌,以僧伽羅語(Sinhala)唱頌。僧伽羅人的新年是印度教的新年在每年的413日,團隊也將斯里蘭卡新年期間會玩的民俗遊戲編排成舞,演出慶新年民俗遊戲(Folk games during the new year celebration)

每天演出的最後一首曲目是友誼之歌(The friendship song),這是一首現代歌曲,希望藉著童玩節的舞台,表達不分種族、地位或是國家,所有人類之間存在沒有隔閡的友情。這也正是斯里蘭卡舞團在台灣期間最真切的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