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1

哈薩克紀念達烏列奇里民俗樂團 Orchestra of Kazakh Folk Instruments Named after Dauletkerey


訪談整理/童心善

 有個關於哈薩克人的笑話是這樣的:一位外國人到哈薩克旅行,一個月過去,旅程結束回國前,哈薩克朋友問,你這趟旅行對哈薩克的印象是甚麼?旅人說,甚麼都好,就是飲食,從來沒有準時開飯過,餓好久 


原來,哈薩克人對於「時間」,是一個參考概念,婚宴八點開始,開始用餐時間可能是半夜了。先來聽聽這首19世紀名作曲家Kurmangazy (庫爾曼加齊)所作的傳統喜氣之歌,節奏短而明快,旋律也簡短,但可以隨演奏著心情或者現場歡樂狀況,無限制地反覆,是哈薩克人在歡樂場合的開場曲,不過,開場曲演奏完了,餐不一定送上喔。

至於,哈薩克人為什麼耐得住飢餓,不用這麼準時用餐?團長Yerkin Burymbetov說:哈薩克日常食物中,羊奶、駱駝奶是營養豐富又熱量足的飲品,作成攜帶方便的乾奶酪在需要時塞入口中,成為最佳救命乾糧,特別是在當地夏天高達攝氏40度,而冬天可至零下40度的環境,熱量,真的是必需品。



傳統曲目新編

Kui是中世紀(13-15世紀)生活在部分歐亞大草原(今哈薩克)地區,被稱為Kipchaks的突厥遊牧民族所吟詠的音樂形式稱呼,最主要以Dombra冬不拉這種撥弦樂器伴奏。這類音樂形式到19世紀蔚為流行,本次樂團帶來幾位19世紀著名作曲家留下的音樂資料並加以重新編曲,以做為大型樂團演出之用的曲目。


再來聽一首,以作曲家Dauletkerey的作品Koruglyi(兒子死了,我也要瞎了)重新編排的演奏版本:

Dauletkerey除了在音樂上的成就,包括創建以各種音色的冬不拉樂器組合而成的樂團、創作敘事型的冬不拉樂曲,引發聽眾思考人生價值之外,也領導年輕一代參與公眾事務,獲得一般平民百姓的敬重,本團即以他命名作為尊敬之意。

此首曲子展現了樂團多樣樂器組合的和諧感,由每一種樂器輪流獨奏開始,中間的合奏表現,結束時再以開場倒回的順序,慢慢依序收尾。



Nurgisa Tlendiev的作品

20世紀的現代作曲家,創作出500多首包含冬不拉Kui、詩歌、歌劇、清唱套曲、芭蕾,並成立自己的民俗樂團

-         Ata tolgauyi

本首是作曲家晚年的創作,充滿回顧自己一生的音樂情感。



 -         Oz elim

描繪哈薩克而作,讚揚祖國的美好。



另外還有特別為高音Kobyz編寫的曲子:Zhez Kiik

打擊樂器發出的聲音代表麋鹿跳躍奔跑的腳步聲。



團長Yerkin Burymbetov的作品

自七歲開始接受音樂教育的Burymbetov先生,包含中學、大學、研究所在內,全部專攻音樂,除了傳統樂器、曲式,也學習西洋古典音樂、指揮等。他說,雖然每一樣樂器都能夠演奏,但最愛的樂器還是Dombra

來聽聽他的作品:

-         Baldyirgan 藉由陶笛這種清快聲響的樂器,描繪兒童天真樣貌。



-         Oralym (My Oral city) 富含天然氣及自然美景的團隊家鄉Oral,位於三條河流交會處,整個城市充滿綠意,也有許多19世紀初的房子保留著,曲子即在描述家鄉的美麗。


中亞地區遊牧民族的傳統生活,包含同是突厥語族在內的塔吉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等,有不同的傳說、文化故事,我們除了透過音樂,對哈薩克有點粗淺的認識,更期待有一天能踏上這個歐亞交界的地區親身體驗。



宜蘭民謠丟丟銅,是送給台灣觀眾的禮物,咬字發音清楚的歌手,是靠著羅馬拼音學的,來聽他唱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