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5

加泰隆尼亞馬爾波雷尼青年舞蹈團(Esbart Marboleny Jove)


石雅如

馬爾波雷尼青年舞蹈團來自加泰隆尼亞赫羅納省(Girona)加羅查縣(Garrotxa)。藝術總監Xevi Herrero說西元89世紀時,為了抵禦南方安達魯斯(al- Ándalus)伊斯蘭勢力跨越庇里牛斯山,當時統治法蘭克王國的卡洛琳王朝在庇里牛斯山南麓設置軍事政治的西班牙緩衝區(Marca Hispánica)。卡洛琳王朝並未直接統治緩衝區,而是將土地分封諸侯,由諸侯自行治理,這些諸侯國擁有自己的行政制度,發展到後來由巴塞隆納公爵統治。這些未受到伊斯蘭勢力影響的加泰隆尼亞區域稱為古加泰隆尼亞(Catalunya Vella)。本團所在的赫羅納省就是屬於古加泰隆尼亞,這次來童玩節所安排的樂舞演出也是以這個區域為主。


18世紀波旁王朝勢力進入統治加泰隆提亞,禁止使用加泰隆尼亞語並廢止舊有體制;進入19世紀工業化使加泰隆尼亞經濟發展蓬勃,民族意識感抬頭,激發文化和語言復興運動(La Renaixença),藝文人士開始復振被壓抑已久的傳統文化,這次來台演出的樂舞,都是從這個時期採集創作而來。每天開場的特索爾堡舞蹈(Dansa de Castellterçol)就是最佳範例,特索爾堡是巴塞隆納省的城鎮名稱,這支舞蹈模擬17世紀每年暑假結束前村民們歡聚在一起的景象,據說夏季慶典過去是古加泰隆尼亞最盛大的宴會。團隊舞蹈重演過去地方頭人穿著華服開場起舞的場面,充滿莊重典雅的氣氛。


另外一隻來自巴塞隆納省的舞蹈是聖賽洛尼的吉普賽人(Gitanes de Sant Celoni)。由於地理位置,加泰隆尼亞成為不同文化匯集的場所。這支舞蹈特別設計穿著吉普賽服飾的舞者在嘉年華時期跳著霍塔(Jota)舞步,反映了加泰隆尼亞的文化開放與綜合性特質。根據1767年的文獻記載,這支舞蹈起源自早期祈求地力豐饒的農業儀式,之後因為政治因素被迫中斷。1981年起,每年嘉年華的禮拜天,都會在聖賽洛尼市跳這支舞。團隊也帶來巴塞隆納省下洛夫雷特佳(Baix Llobregat)縣聖維森特德爾斯奧爾特斯市(Sant Vicenc Dels Horts)的著名嘉年華舞蹈(Disfressada de Sant Vicenc Dels Horts)。這支舞蹈的完整架構是由包含行列舞、鍊舞和此區特有傳統舞步共九種所組成,展現城鎮居民在嘉年華期間友好歡樂的景象。


團隊也帶來加泰隆尼亞中部省(Catalunya Central)貝格達縣(Bergueda)貝爾加市(Berga)的慶典舞蹈大頭舞(Ball de Nans)16世紀文獻記載貝加爾市辦理基督聖體聖血節(Corpus Christi)的盛大遊行,時至今日遊行隊伍中仍可以看到扮演國王、皇后或將軍的巨型大仙尪仔,至於代表一般人民的巨頭矮人要刻意扮醜。貝爾加市的節慶(Fiesta de la Patum de Berga)因緣地方傳統歷史結合天主教信仰,在文化保存上深具意義,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加泰隆尼亞戲劇水準夙負盛名,這次團隊也演出自創戲劇舞蹈亞拉岡貴婦(Dama de Aragón),以嫁給英格蘭亨利八世的亞拉岡凱薩琳(Infanta Catalina de Aragón y Castilla)的女侍官安寶琳(Ana Bolena)的故事所發想創作,搭配歌曲愛情女賊(Robadora de Amor),歌詞內容提到容貌絕美的女士,好看到短短領聖體禮的時候,都讓持擘餅的神父都動心。這支戲劇舞蹈在加泰隆尼亞演出時觀眾會針對內容回想歷史,緩慢的動作是讓舞者展示基本扎實的舞蹈技巧。


加泰隆尼亞的傳統舞蹈非常強調腳尖與腳跟的踏點。團隊演出曲目中的腳尖與腳跟(Punta I taló),是初學加泰隆尼亞舞蹈的基本步伐,身體從上往下延伸的最後一個部份就是足部,也就是說腳部正是所有舞蹈的重點。這支舞蹈的編排設計想表現極簡之美,觀眾看到舞台上有三位舞者,三者舞步一致,跳到最後左右邊兩位舞者隱沒留下中間那位代表真正的舞者,左右邊兩位代表鏡面映照出來的舞者。

最後介紹的是團隊家鄉加羅查地區的樂舞,除了以本區傳統樂舞展現男女情愛的佛蘭西斯卡之舞(Xotis La Pepa),特別要介紹的是跑跳舞(Corrandas)。正如其名,跑跳舞是快速活潑的舞蹈,在加泰隆尼亞非常受歡迎,通常會安排在一系列舞蹈之後做為表演結束。以至少兩對以上的舞者組合圍成圓圈左右搖擺跳舞,結束的高潮在男舞者撐臂將女舞者抬高,這時候樂師們要配合舞者抬高的時間延長樂音。搭配活潑歡快的音樂曲調,跑跳舞會搭配即興式歌詞,像是宜蘭歌仔戲桃花過渡那樣兩方鬥嘴對話,一搭一唱,用來表達情愛、相互取笑玩鬧或是諷刺批評。跑跳歌歌詞本來都是透過口語傳承,不易保存逐漸失傳。提琴手Pere Sala編輯詮釋的版本在加羅查地區受到歡迎,內容是河流上下游的居民彼此就河水水質「答嘴鼓」,笑料十足。舞團藝術指導Josep Garcia del Esbart Marboleny1996年加以編舞,是這次團隊來童玩節表演最受到歡迎的曲目,尤其在最後撐住舞者的時間越長,鼓掌加口哨就越大聲,讓每次表演結束在高潮。

加泰隆尼亞傳統民俗樂團叫做cobla中世紀到18世紀的傳統樂團(cobla antigua)基本由3位樂師彈奏4種樂器18世紀後的現代樂團(cobla moderna)規模有9位樂師彈奏10種樂器或是11位樂師彈奏12種樂器,不論古典還是現代樂團,樂器加總比樂師多一的原因是,有位樂師必須左手持三孔短笛(flabiol)右手打鼓(tamboril),這是加泰隆尼亞的傳統特色。這次來台因為樂師不足所以無法組成傳統民俗樂團,四位樂師使用五種樂器:北加泰隆尼亞和南法特有全音階鍵式手風琴(Acordió diadónico)、低音管(Tenora)6孔傳統笛(Tible)、吉他和小提琴,樂師們笑說這樣也是樂器比樂師多一的巧合。

加泰隆尼亞團隊的文化采風是今年最多團員參與的訪談,團長、藝術總監、樂師、服裝管理和舞者代表全員到齊,強烈感受到加泰隆尼亞人民對推廣家鄉文化傳統的熱情,總監和服裝管理師說13年前參加童玩節時候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孩子,這次以行政人員身分回來,和台灣民眾接觸的溫暖感受很深切,他們希望能很快再訪童玩節,相信不用再等13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