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4

哥倫比亞成就我舞團(Déjame ser)


石雅如

本團來自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招收317歲希望能在舞蹈、歌唱和表演藝術三方面成就專業的學生,目前有超過百名學員。舞團團徽可以看到彩色顏料的色塊上面有手掌和腳部的圖像,顏料色塊是模擬孩童恣意揮灑顏料的活潑意象,至於腳是哥倫比亞哺乳類動物蜜熊(kinkajú)的腳掌意象,表示自然快樂地玩耍。手掌圖像上有五根手指頭,分別代表本團組成的基本要素:舞蹈、歌唱、表演、學校和家庭。團長Diego Alberto Bernal Henao除了是舞團的藝術表演教師同時身兼系統工程師和電台主持人。團長主持帶狀廣播節目,其中一個節目是歌曲的誕生(Donde nacen las canciones),邀請創作者親自詮釋音樂作品的創作理念,如果創作者不在人世,則請家屬或相關人士追憶創作者的生平。另外一個主持的節目叫做夜貓子時間(La hora de noctámbulo),分享新知或是文章,讓聽眾現場call in訴說心事。團長說回去哥倫比亞一定會在節目上分享童玩節的美好經驗。




團長說這次來台演出的設計概念是透過展演不同地區的舞蹈,讓童玩節的民眾理解哥倫比亞的歷史文化。每天開場的第一支舞蹈曲目是邀請(La invitación),是由Jorge Celedón作詞作曲,歌詞內容介紹哥倫比亞風光名勝和文化節慶,舞團搭配以平原(Vallenato)風格舞蹈。平原風格舞蹈(Vallenato)主要是哥倫比亞北部大西洋沿岸的代表樂舞,融合歐洲、原住民族和非洲族裔三種文化元素,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團長認為童玩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要民俗藝術節,特別搭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樂舞作為呼應。而北部大西洋岸地區正是歐洲當初進入哥國開始殖民並引進黑奴的地方,所以安排做為第一首表演。同屬北大西洋區的演出歌曲還有這是我的土地(Así es mi tierra)、熱情哥倫比亞(Colombia es pasión)和鼓舞派對(Fiesta de tambores),對應這三首流行歌曲的歌詞內容,演出混合坤比亞(Cumbia)BullelenquePaseoMapaléGaita等五種民俗風格舞蹈(Proyección folklórica)


16世紀西班牙殖民時期引入黑奴同時也將非洲的文化帶來哥倫比亞,坤比亞(Cumbia)樂舞就是由此誕生。坤比亞(cumbia)名稱源自非洲語的「鼓」發音cumbao而來。原始的坤比亞的歌詞因為黑奴感嘆多屬悲傷,反映黑奴拖著被奴役束縛的腳鍊而舞步沉重,樂器方面則結合非洲鼓、沙鈴和印地安笛。傳統歌詞無法直接反抗西班牙殖民政府,多為描寫風景、人物或日常生活,但服裝上則是藉由模仿殖民者裝扮反諷不公義,像是殖民者宴會舞蹈有鞋穿,但坤比亞舞者是不穿鞋的。這次帶來的曲目是坤比亞來了(Llegó la cumbia)。坤比亞從哥倫比亞誕生,傳到加勒比海的多明尼加再到委內瑞拉,漸漸的坤比亞擴散到拉丁美洲各國,都有屬於在地風格的坤比亞。

非洲舞蹈風格也包括太平洋岸地區,為反抗西班牙殖民凌虐的黑奴逃跑,漸漸聚集成立自治區(los palenques)。其中有些人躲藏在太平洋岸的港口,以捕魚為生。搭配我的美麗港(Mi Buenaventura)這首歌,服裝色彩絢麗的女舞者,模仿農村婦女頭上頂水或貨物的動作,搭配非洲鼓(currurao)和馬林巴(marimba)翩然起舞。


團隊也帶來中部安地斯山地區的民俗舞蹈班布科(Bambuco),雖然是安地斯地區但不是印地安原住民族舞蹈,而是美洲誕生的白人克里歐佑人(los criollos)舞蹈。17世紀較窮困的赤腳農民(patirrajados)模仿克里歐佑人在家中的宴會舞蹈,原來富有的歐洲白人在家中地板脫鞋自在的跳舞,但窮苦農民著簡樸布衣,但因為是在室外空地上跳舞,避免踩踏石塊受傷只能穿草鞋跳。目前TolimaHuila兩個省分的班布科舞蹈最為著名,每年6月舉辦班布科民俗藝術節暨國家選美活動(Festival Folclórico y Reinado Nacional del Bambuco),參選者必須通過班布科相關知識口試和舞蹈考試。想要陪同選美佳麗跳舞的男舞者也必須通過舞蹈考試持有證書才有資格陪跳。其中團隊帶來的聖胡安之舞(Sanjuanero)是進入決選的指定曲,女舞者繡滿花朵的裙擺正是這支舞蹈的服裝特色。團隊也帶來另外兩首流行歌曲搭配班布科舞蹈:我是哥倫比亞人(Soy colombiano)和鼓聲回響(Cuando retumban las tamboras)

接著是奧利諾科河地區的火若波(Joropo)舞蹈,火若波今日是委內瑞拉的國舞,但時光回溯至脫離西班牙獨立的初期,當時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同屬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後來在各自成立共和國,但火若波舞蹈一樣在哥倫比亞奧利諾科河地區風行。團長說哥倫比亞的火若波腳踏步較為強勁,男舞者穿戴黑皮帽,持皮鞭,展現為施打疫苗綁倒動物的牛仔技術比賽。不像西班牙殖民者的仿丹戈舞(fandango)穿跟鞋,反殖民者的火若波舞者穿布鞋搭硬皮底。男舞者上衣如果是穿白色的,是屬於海岸地區的火若波,如果穿黑色的則是平原地區。如果女舞者服裝較長跳慢板的,如果較短,跳的是快板的火若波。團隊這次來台以哎是的是的(Ay sí sí)這首歌呈現快板平原火若波的風情。


每天演出的最終曲目是羅望子枝(La rama del tamarindo)。羅望子是非洲原生的植物,這首歌的旋律結合西加勒比海和大西洋岸的非洲風格,也就是說,演出的最後我們再次回到大西洋岸地區。團長說這首歌詞內容主要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巴蘭基亞嘉年華(Carnaval de Barranquilla)為背景,跟每天開演的第一首邀請曲目一樣,再次呼應童玩節同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活動。從開始到結束回到原點,讓童玩節的觀眾隨著團隊的演出一起圓滿哥倫比亞的文化之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