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6

捷克亞諾西切克民俗舞蹈團 Jánošíček Folklore Ensemble


訪談整理/童心善

 17世紀末,斯洛伐克有位劫富濟貧的著名強盜,名為Juraj Jánošík,特殊的羅賓漢事蹟行為,不斷地被人傳頌並載入詩歌、文學或是電影之中,不僅斯洛伐克地區,周圍的捷克、波蘭也都知道這位鼎鼎大名的仁兄。亞諾西切克舞團在1988年醞釀成立之時,捷克斯洛伐克還是一個國家,想用Jánošík這個名字做為團名,不過,當時已有成人舞團用了這個名字。舞者背景出身的團長夫婦便想,既然我們是孩子舞團,就把代表小孩子們意義的字尾cek加上去吧,於是乎,Jánošíček誕生了。


團長Jozef Kozub來自斯洛伐克,居住在捷克東部的Moravia地區好幾個世代了,此區在捷克斯洛伐克還沒分開獨立成兩個國家之前,就有許多斯洛伐克人在此生活定居,兩國分別獨立之後,他們反而成為了少數民族。隨著家庭繁衍,文化、語言等傳承愈顯重要,特別是兩國雖然在民族上都屬西斯拉夫人,但語言完全不同,如果沒有從小接受長輩的"母語"訓練,不會明白對方說些甚麼。因此,教授斯洛伐克歌謠、舞蹈的亞諾西切克舞團,成為當地斯洛伐克父母讓孩子們學習屬於自己家鄉文化的最佳去處。尤其,舞團以業餘興趣為主要宗旨,加入舞團只有一個目的,享受自己的舞蹈音樂。不僅團長夫婦各有正職,專司服裝製作、翻譯的家長代表也是利用工作休假一起參加藝術節。



提到業餘興趣,我們非常好奇這些孩子平常從哪個管道學習傳統舞蹈、音樂?原來,捷克的教育體系中有舞蹈、音樂學校,是平常一般學校放學之後去學習的地方,也要支付學費,比如Jaro Dance Group就是一所舞蹈學校。而亞諾西切克舞團則透過周末的固定聚會排練,也邀請學音樂的孩子們一起加入,大家一起享受歌唱、舞蹈的快樂。



舞團帶來的舞蹈自然以家鄉所在及鄰近地區的傳統歌謠舞步為主,先來看看生活所在地區Moravia的舞蹈音樂:

小小工匠

這首歌曲,唱的是一個女孩兒在猶豫到底要選擇哪個職業的男生成為良人?是擔任金屬工匠的師傅?喔,不行,我會生活在隆隆噪音之中。是每天秤斤論兩的屠夫?是裁布製衣的裁縫師?是磨坊師傅?不不不,它讓我每天都沾上白粉末。是磚塊工人?也不行,太重太辛苦了。是麵包師傅嗎?對了,他可以讓我每天起床就聞到麵包香,我就選他了。舞蹈就以歌詞描述串聯故事,配上簡單的遊戲呈現,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們練習唱歌。



斯洛伐克地區的舞蹈

Myjav (在捷克稱Kopanice),是一個跨兩國的區域,這個地區最常見的孩子遊戲就是帽子舞,透過音樂變化傳遞帽子,看看最後被淘汰的人是誰?這首穀倉之後組曲,呈現的就是各種農閒時間孩子們遊戲玩耍的情形,雙節的木棍原本的功能是將鋪在地上的麥穀打出來,拍打時會發出接近嘶配的聲響,因此雙節棍稱之為Cep



Terchova則是斯洛伐克中北部屬於西喀爾巴阡山群的一個村落,山區交通不便,沒有機會到處旅行做生意,因此服裝也較為平實,小女生包著頭巾呈現出冬天生活的樣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區的小男生會穿裙子一般的下著,因為製作褲子較為費工,需要布料也多,負擔較高,小時候跟著女生一樣包起來,隨著年紀漸長才改穿褲子。

  

遊戲,對中歐地區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的孩子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傳統文化學習,特別是這些遊戲都有音樂相伴。邊唱邊玩,熟悉音律、節奏,隨著年紀增長開始學習舞步,這樣的過程才能深入的浸淫在舞蹈當中。在國家日活動中,團隊示範一首可以藉由交換舞伴認識彼此的遊戲舞蹈,帶領觀眾一起認識們的舞蹈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