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1

菲律賓桑喜雅斯民俗舞蹈團 Sanghiyas Pangkat Mananayaw


訪談整理/童心善

有一群中學生,經歷重重甄試篩選入了學,不論念書、生活,都在山上環境,手機訊號很差、沒有其他娛樂活動,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課、練舞、排舞、複習功課,日復一日的四年,而且每一次的考試都得努力過關,不論術科或學科,只要有一門未達標準,就得打包回家。這一群來自Philippines High School for Arts (PHSA)菲律賓藝術高中同學所組成的Sanghiyas民俗舞蹈團,用最精緻的表演藝術,呈現菲律賓民俗舞蹈的風貌。

你以為這群孩子就只會跳出那樣舞步一致、轉著同樣角度轉向和擺出一樣高度的手?拉遠了看,你會發現就算舞著同樣的步伐,每個孩子散發出來的特質和藝術性完全不同,絕對不是複製人或機器人在舞台上跳舞。這樣的藝術性,正是PHSA學校對待學生的態度而養成的 視每一位孩子都是未來一個個獨立的藝術家。 
菲律賓舞蹈藝術環境及教育

國家文化中心(Culture Center of the Philippines)菲律賓民俗舞蹈學會(Philippines Folk Dance Society)和舞蹈藝術教育學校(包含基礎教育的PHSA以及相關的大學教育)是推動菲律賓傳統文化藝術的堅強鐵三角,分別擔任安排全年度演出計畫(包含國內及國際性演出)、舞蹈教師工作坊及舞蹈音樂資料採集、培育未來藝術工作者三種不同任務。菲律賓國家文化中心除了是提供表演藝術的國家級劇場,也規劃年度表演藝術活動,提供不同的類別包括基礎到進階的藝術相關活動,提升觀眾和文化工作者的藝術水平,常年都有各種戶外、室內表演廳的活動及展覽。而民俗舞蹈學會則專注在提供民俗舞蹈教師進修的環境,提供相關文史資料,並成立教師討論交流平台之外,去年也開始舉辦藝術節活動,讓老師們有機會帶著舞團演出。

來自PHSA的這群高中生,是菲律賓推動民俗舞蹈成為一種表演藝術形式的代表。我們熟悉的表演藝術領域大致分為舞蹈、戲劇、音樂,舞蹈的部分則有芭蕾(古典或現代)。民俗舞蹈源自於鄉間的生活,通常是民間的慶祝活動,很少成為一門表演藝術,而PHSA就是期待透過多樣化的培訓,培育孩子們廣闊的視野,成為未來文化相關領域的領導者。因此課程安排,參考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設計,依據年紀不同(四年的學習),提供舞蹈教學法(師資養成)、舞蹈編排、創作以及領導者養成的相關行政法規及了解國際性組織課程。舞蹈類又分為民俗舞蹈(Folk dance)和芭蕾舞蹈(Ballet)專修,舞蹈術科的重點不一樣之外,其餘相同。除了舞蹈藝術,學校還有其他包含文學創作(含劇本)、音樂、劇場及視覺藝術類別,當然每一類別分別再細分不同專修,提供學生多元發展。學校成立30年,培育了二代的學生,當年從學校畢業的Stephen Robert Biadoma成為老師,帶著學弟妹一起踏上童玩節舞台。

菲律賓民俗舞蹈分類

和多數民族、國家一樣,以地域來區分最簡單,不過,菲律賓的部落民族繁多,七千多個大小島嶼,就算住在同一個島上,來自不同部族,當然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舞蹈音樂。菲律賓最早住民應該史前時代的矮黑人(Negrito),之後是南島民族帶來了馬來文化,期間隨著貿易、宗教發展,中國、印度、伊斯蘭都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更不用說十六世紀隨著海洋探險來的西班牙人,影響中部維薩亞(Visayas)及部分呂宋島(Luzon)地區,19世紀末美西戰爭結束後,美國文化也踏上了這個國家。不過,要再次說明,團隊帶來的舞蹈形式,不論是隊形或服裝都經過精心編排設計,例如加入男女情愛挑逗情節(這是菲律賓民間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呈現的是一場精緻的表演藝術,並非將原始部落生活的形式直接搬上舞台。




北部Luzon地區

西班牙人從呂宋島進入,建立了馬尼拉城,基督宗教自此延伸至中部Visayas地區,西班牙人的生活型態也隨著宗教影響了這區的居民。最常見的演出形式是Pangasinan(邦加細南省)的酒杯舞,此區盛產椰子,製成Tuba椰子酒。大部分居民以採椰子維生,閒暇喝酒聚會中,大家隨興的比畫著誰可以將酒杯平衡的較久,就表示沒喝醉,不論男女都可以一起參與,桑喜雅的演出編排是先讓女生出場,再加入男生挑戰更高技巧,讓這支舞更精采。



中部Visayas地區

中部地區多是基督徒,音樂形式受到西方影響很深,來自Marin-Duque省的典禮舞曲,就是當地聚會活動中,上位者用來歡迎賓客的開場曲,後來民間也沿用。舞名Putungan就是來自putong這個詞,是居高位的王,舞者手中的花籃代表送禮歡迎大家之意。影片的第二部分是來自中部地區的巴拉望省,音樂曲式(3/強弱弱)和舞步也是明顯受西方影響,編舞和第一段相同意義,都在表達聚會歡慶。
                           

另外一支來自巴拉望省的Cuyo行政區,這個地方每年的聖奧古斯丁節日舉辦遊行活動,人們以bunga mangga菲律賓芒果樹的花形作為節慶裝飾,男生則敲打竹管趕走惡靈,舞蹈即描述遊行的熱鬧景象。


若要說受到西班牙文化影響的舞蹈,除了音樂節拍,Jota舞蹈原本使用的響板,也以菲律賓當地常見的竹板取代。女生所穿的衣服稱為maskota或暱稱為Maria Clara,來看看這支菲律賓Jota


此區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應該是觀眾熟悉的竹竿舞(Tinikling),來自於Leyte省,居民為了保護作物揮動竹竿驅趕秧雞(Tikling),在農閒期間模仿秧雞在田野間巧妙閃避竹竿的身影演變成為舞蹈,快速的節奏與容易和觀眾互動的橋段,讓這種舞蹈形式成為菲律賓國家代表性舞蹈,不過這幾年已另由Carinosa(扇子手巾舞)取代。





南部民答那峨及伊斯蘭文化區

南部地區在伊斯蘭文化進入之前,曾經因貿易往來部分地區殘存著印度文化痕跡,隨著伊斯蘭信仰興盛,這兒的人們幾乎都成為穆斯林。

下面這三段舞蹈,以部落裡的風俗輔以男女挑逗或者求愛情節,讓舞蹈呈現不同的風貌:

-        來自South Cotabato省的Blaan部落,用舞動整塊的布象徵鳥兒飛翔的模樣:

-        Bukidnon省山區的Taaanding村落,老鷹是這兒最常見的鳥類,舞蹈動作多模仿周圍常見的生物,編舞老師便以此加上二女一男的劇情,編成了舞作:


-        Zamboanga Del Norte省的Subanon部落,收割儀式或者聚會時,女生會拿著撕成條狀的香蕉葉,男生拿著盾牌揮舞,藉此趕走惡靈,同樣的,在這個過程中,編舞老師加上求偶的劇情,讓畫面看起來有趣。


接下來的兩段舞蹈,都是以描述部落生活方式為主題

-        藉由住在Lanao Del Sur省的Maranao部落族人,展示他們使用Malung布巾的方式,比較像一場時裝秀,真實的使用布巾狀況除了舞者們展示,還有很多,依著人們的智慧自由運用。



-        這一支舞是依據住在Sulu群島的Tausug族人的傳統蹈Pangalay,另外編創出來的,因此這支舞名為Pamamsak,採用原本舞蹈中的手部動作,借來描述大海波動的景象。


最後介紹民答那峨地區富麗堂皇的舞蹈Singkil,是一支藉由東方元素傳達西方美學的舞蹈作品,最早由Bayanihan Folk Dance Group 發表演出。原始的編創者採用了Lanao Del Norte省的Maranao族人傳說故事中的神鳥(名為Sarimanoka)加上伊斯蘭史詩故事Darangen(源自於印度史詩羅摩耶那的伊斯蘭版本)中的王子公主角色,編成了一支四個樂章的舞作,原始舞蹈版本參考

第一樂章 僕人撐著傘開場,傘頭即是神鳥Sarimanoka

第二樂章 公主Putri Gandingan(即是羅摩耶那中的Sita公主)現身,身後跟隨著拿著扇子的舞者,接著王子 Rajah Bantugan出現。

第三樂章 慢板,公主獨舞。

第四樂章 藉由快板節奏,所有舞者一起隨之起舞。

這樣的舞蹈作品發表之後,被Lanao Del Norte省的Maranao部落族人接納,成為代表他們地區的舞蹈,日後在藝術節中,Maranao部落族人都會以這支舞作為部落的代表性舞蹈。



來看看Sanghiyas的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