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整理/童心善
不管甚麼團體,在替自己取名字的過程總會經歷一些有趣或者深刻意義的事。Vieversys在立陶宛是一種很小的雲雀,冬天往南飛過冬,春天則回到北方,因此在立陶宛只要聽到雲雀的叫聲便知春臨大地。藝術總監Roberta Maceliené說:我們舞團不僅教導孩子們跳舞,還讓大家學習歌唱,用雲雀美妙的叫聲象徵呼喚大地萬物生長之始來作為團名是再恰當不過了。
舞台上的民俗舞蹈和遊戲
今年,童玩節有幸邀請了兩個完全不同風格的立陶宛民俗舞團,一個堅持將傳統的民俗風貌原封不動的在舞台上呈現,另外一個,則為了吸引觀眾的目光,在演出隊形上做了豐富的變化,也配合演出地點的氣候在服裝上稍有調整,Vieversa屬於後者。
對多數人而言民俗遊戲和舞蹈基本上是不分家的,但是舞蹈還具有社交意義(認識男女,適合年紀稍長一點的孩子),而遊戲是指孩童們彼此玩耍嬉戲互動的部分。所以,甚麼是遊戲、甚麼算是舞蹈,在立陶宛人眼裡可是分的清清楚楚。比如說,舞台上這樣的編排形式,是將民俗遊戲設計成舞台上的表演進行,一般玩耍時是不會有規矩的隊形變化交換位置。這影片是連續三種不同的遊戲式演出(播芸香花種子、盪鞦韆、扭扭轉)
另外還有一種有「道具」的遊戲,那就是運用生活中的器物來創造”遊戲”。最常見的是西南地區的木鞋,通常以柳木、白楊等木材製作,原本是畜牧用的工作鞋(避免沾上牛舍、豬舍內的泥巴),被拿來充分運用。影片示範是除了舞台上的木鞋(Klumpakojis)舞蹈演出之外的兩種”玩法”:1.
稱之為Pokeltkojis,Pokelt是抬高之意,kojis則指的是腳。2. Kauškutis,意思是拍手擊掌,將木鞋套在手上敲擊聲音。
影片1. Pokeltkojis示範
影片2. Kauškutis示範
除了立陶宛木鞋外,大家應該對荷蘭的木鞋較為熟悉。但,差別在於立陶宛的木鞋比較像是拖鞋,後腳跟並沒有包起來,猜想跟工作目的有關(荷蘭木鞋是得踩在cheese上),下回若有荷蘭團隊,再來驗證囉!
舞蹈對立陶宛人來說以polka(波卡)最為重要。三拍子的polka曲子,在不同民俗區域有不同的舞步變化,比如,影片中示範的是waltz polka(華爾滋波卡),舞步是華爾滋的變化,音樂是polka曲,男女生在做waltz step轉圈時,是要輕躍且用足腫點地的步伐,搭肩的位置也和一般華爾滋不一樣。
waltz polka舞步示範影片:
通常,童玩節看到的多是年輕少男少女或者孩子們的舞蹈演出,到了當地也許有機會見到成人甚至爺爺奶奶們自在的跳舞著,別納悶為什麼和以前看到的不一樣,Roberta說,原始傳統的polka舞曲對老年人來說,只要把腳抬高就好,不需要特別修飾動作,跳的樣子如何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活動力囉!
除了polka,團隊還帶來一首Aukštaitija地區,代代相傳的古老舞曲稱為Gransveras,曲子內容是奶奶們準備馬鈴薯薄餅的情況。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立陶宛人,在四旬齋之前,家家戶戶準備傳統馬鈴薯薄餅(以搗碎馬鈴薯、蛋、鹽攪拌均勻烘烤而成),然後戴著面具去各家討薄餅吃,接著開始大齋期的守齋活動(一日只能吃一餐正餐,清晨與晚間可以攝取少量零食,其餘時間只能飲用流質食品,例如乳製品)。這段影片是立陶宛朋友示範Gransveras的舞步。
傳統舞曲之外,以特定主題編成舞作給孩子們唱唱跳跳也是Roberta最有興趣的一環。Sleivapolke是鳥兒們走路搖搖晃晃的樣子和剛學會走路的小寶貝們非常相近,穿著綠色披風的女生Šarkelé則是模仿小喜鵲的動作,喜鵲在華人文化裡是幸運、福氣的象徵,在歐洲西方國家,則有偷竊、厄運的不祥兆頭,在立陶宛甚至稱喜鵲為小偷鳥(thief bird),不過,Šarkelé是一種傳統遊戲改編成舞蹈形式的演出。我們笑著說,Roberta看起來很喜歡鳥兒,從團名到演出曲目,看到好多鳥,下回也許帶一組以鳥為主題的演出來呈現給台灣朋友。
歌曲&樂器
歌舞通常不分家,歌手樂手穿著改良自基督宗教傳入立陶宛之前的服飾,胸前的圖案象徵著閃電打雷之神(代表著創造天地之力),帶來了以卡農譜曲技法寫成的各式輪唱曲目,以及Kanklés(箏琴)和Birbyné(立陶宛笛)傳統樂器,讓團隊的演出更繽紛多彩。
Kanklés(箏琴):是立陶宛歷史最悠久的傳統樂器。不管是吟遊詩人唱的英雄史詩曲調或者古老祭典中的為了驅避惡靈的儀式吟唱,都會搭配這種樂器。製作箏琴得要使用深山中的上好木材,相傳砍樹的時機和人也要慎選,若時機不對或者伐木工人曾遭遇悲傷情事,製作出來的箏琴樂音也會呈現哀傷的聲音。箏琴圖片參考連結。
Birbyné(立陶宛笛):有以麥管、鵝毛管製成,也有樹皮、楓木的小分枝或樹樁、牛角、製作,不過重點在於吹嘴上的簧片,區分為有無分開的吹嘴以及單一或兩個簧片是否與吹管本身相連,吹奏出來的聲音都不太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