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高卓傳統文化中心所屬高卓無疆界青年舞蹈團(Youth Dance Group of Centro de TradiciónGauchoRecordandoosPagos-
Gaucho SemFronteriras)
宜蘭大學/石雅如
高卓傳統文化中心(CTG RecordandoosPagos)成立於1950年代歡樂港(Porto Alegre),一開始是由五位中學生,面對二次戰後北美文化強勢進入南美對傳統文化產生衝擊發展的環境背景,在沒有政府補助的情況下,憑藉著對鄉村文化復振的熱情,創立的一個為傳承傳統樂舞所成立的公民團體。從原本的學生社團,逐漸發展成現在的規模,成員從5歲到80歲都有。傳承高卓民俗文化一直是CTG的工作重點,平常持續在國內進行保存並復振傳統高卓畜牧技巧、鄉村傳統生活風俗和音樂舞蹈,並且努力將相關文化歷史「出口」至全球。團長Regis Bastian此次領團來台,意圖透過演出將巴西高卓人的生活方式完整的呈現給台灣觀眾。此次來台的青年舞團成立於1982年,來自巴西南部南方大河(Rio grande del Sur),藉由青年樂舞推廣高卓文化,為了強調文化超越國界的觀念,特地在團名後加上「高卓無疆界(Gaucho SemFronteriras)」也正反映高卓文化圈活躍的範疇實際上是流動在南美幾個不同的國家。
高卓(Gaucho)不是民族的名稱,而是指分布於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巴西南部南方大河地區和玻利維亞恰克(Chaco)谷地等地區,從事畜牧業的人們。來自巴西南方大河地區(Rio Grande
del Sur)的高卓人舞蹈和音樂的文化基礎上和阿根廷、烏拉圭等國的高卓人類似,但最明顯的不同在於巴西的高卓樂團會使用手風琴這項樂器。從巴西的發展歷史得知受到來自義大利和德國等歐洲移民的影響,會發現本團的表演內容除了傳統高卓樂曲外,也加入具有歐洲風格的舞蹈。事實上本團隊來自南方以畜牧業為主的南大河區域,不像巴西東北部其他有大規模種植園的地區,因農業耕作勞動力的需求引進黑奴,呈現黑白混血人種較多的情況;相反的,以放牧業為主的南大河區的主要居民多為白人,這種歷史背景也造就今日此區獨特的高卓群體認同。
這次來台演出的曲目非常豐富,25首樂舞交互替換,令人目不暇給。舞蹈的編排充分反映高卓生活,以來台的第一周每次演出的第一首舞曲,正是表達高卓人的宗教心靈。舞者手持蠟燭敬拜聖母,表達護佑順利來台演出的感謝。團隊也將
南方叢林的自然生態加入舞步的設計之中,其中最特殊的是模仿當地野猴(Bugio)上樹的姿態所設計的跳躍腳步,也成為該團高卓舞蹈的特色。至於服裝的部分,男生以勞動放牧和便利鄉村農活的寬闊褲裝為主;鞋子則依照演出曲目的差異,當表演騎馬奔騰時會加上馬刺,平時則就取下馬刺加以區別;鞋底則是以佛朗明哥舞(Flamenco)舞鞋相同,以細小的釘子頂端和根部,在舞者用力踏踩時發出響亮的踢踏聲。女性高卓人因為多半只在家中工作或是從事採集農活,服裝多半是呈現優雅風情的澎澎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