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傳承的拉丁樂章:尼加拉瓜赫拉多馬林巴樂團(Rondalla
de Marimbas Gerardo, Nicaragua)
宜蘭大學/石雅如
來自中美洲尼加拉瓜馬薩雅市(Masaya)的赫拉多馬林巴樂團(Rodalla de
Marimbas Gerardo),成員彼此之間具有親戚關係,皆出身於該國著名的馬林巴琴世家馬丁涅茲(Martínez)家族。過去該團的父執輩們以馬廷馬丁涅茲(Martín Martinez)樂團之名行走尼國,直到1996年當時年紀只有4歲的赫拉爾(Geral)獲得聖馬可士城(San Marcos)兒童馬林巴琴競賽冠軍,1998年獲邀前往美國參加超級星期六(Sábado Gigante)擊敗其他參加者獲得優勝,轟動全國,馬丁涅茲家族為紀念天才小琴手的光榮事蹟,便以當時主持人幫他取的藝名赫拉多(Gerardo)作為樂團的名稱,於2001年成立赫拉多馬林巴樂團。
赫拉多(Gerardo Martinez)和哥哥多明哥(Domingo Martinez)接受訪問時表示,團名當中的Rodalla指的就是樂團的意思,然而正式的馬林巴樂團的組成應該有四架馬林巴琴、銅鼓、沙鈴、吉他、貝斯、小提琴、康加鼓、小吉他,這次來到台灣受限於經費,無法全員到齊;赫拉多強調需要用到四架馬林巴琴的數量是因為每架琴都有自己負責的音部(低音、中音、高音),可以讓演奏的內容更加多元豐富,他們衷心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再度回到童玩節將最完整的馬林巴琴樂團表演呈現在台灣觀眾面前。
從外觀上看可以輕易發現赫拉多使用的馬林巴琴顏色和多明哥不一樣,這是因為採用的木材種類不同,所以會依照原木的顏色顯現。馬丁涅茲家族演奏的琴都是自己製作,也接受客製化訂單。多明哥指出,尼加拉瓜的馬林巴琴與其他國家馬林巴琴最大的不同在於鍵數,一般的馬林巴琴因為使用類似鋼琴的雙排琴鍵,尼加拉瓜的馬林巴琴則是使用單排琴鍵,以馬丁涅茲家族三代自製的馬林巴琴來看,琴鍵只有22鍵,對於習慣雙排琴鍵的演奏者而言非常難以入手,相反的馬丁涅茲家族的琴手卻是可以很迅速地上手一般的馬林巴琴。另外一大特點就是其他中美洲國家的馬林巴琴都是站立式演奏琴,尼加拉瓜的馬林巴琴則因為在結構上增加了半圓形拱木,演奏者穿過半圓形拱木以臀部坐在椅子上將拱木壓住,琴身在前以膝蓋頂住,形成坐姿演奏。
這次來台演出的曲目出現許多動物的名稱,像是蟾蜍、牛、公驢等等,據說是作曲者習慣將樂器拿至野外尋找靈感,有些時候看到飛鳥停歇在樹上引發創作動機,便會以此命名。因緣於原住民泛靈信仰,對超自然的崇敬精神也反映在題材上面,像是獻給樂團所在城市瑪薩亞市的守護神聖荷隆隬摩(San Jerónimo)之歌、中部地區墨林擘(Monimbó)的太陽樂舞(El Solar de Monimbó),以及大西洋海岸地區榮耀豐收之神的節慶音樂香蕉與瑪洋女神(Mayan)。在所有的演奏曲中有一首50年代尼加拉瓜作曲家聖多斯(Justo Santos)參加建國百年徵曲比賽的傑作叫做Mora limpia,因為優美的曲調受到民眾歡迎的程度遠遠勝過當時主辦單位認定的冠軍作品,瓜國民眾為表達對該曲的支持,在各種儀式場合加以演奏,被尼加拉瓜人稱為第二國歌。
十七世紀受到外來殖民的影響,西班牙人帶來當時歐洲流行的樂舞,其中馬祖卡(Mazurca)和波卡(Polka)也都注入尼加拉瓜的音樂和舞蹈之中。面對西班牙殖民的衝擊,尼加拉瓜誕生西半球首齣結合原住民和西班牙文化融合的戲劇作品老先覺(El Güegüense)。這部諷刺統治者的樂舞大戲,因為豐富表現尼加拉瓜的傳統民俗藝術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05年認定為口傳非物質人類文化遺產的殊榮。原本該戲劇的音樂演出以小提琴和吉他為主,赫拉多樂團特別將這兩種樂器負責的地方改寫成以馬林巴琴伴奏,期盼讓台灣觀眾認識尼國豐饒的文藝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