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民俗音樂推廣教育的青年樂團:厄瓜多昆卡大學社區家戶民俗樂團(AylluLlaktaGrupode MúsicaFolklórica de la Universidad de Cuenca,
Ecuador
宜蘭大學/石雅如
昆卡市(Cuenca)厄瓜多第三大城,以生產手工編織的巴拿馬帽(Sombrero de Pajatoquilla)聞名,昆卡市的古城區於1999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為人類文化遺產。這支來自擁有悠久歷史人文之城的民俗樂團,是該城的昆卡大學(Universidad
de Cuenca)音樂系的學生所組成的。團長Andrei Pacheco和團員Jorge Aguirre等人是昆卡大學音樂系的應屆畢業生,主修音樂教學。為凸顯該團致力於推廣原住民族傳統音樂的努力,團名便以當地原住民族蓋丘亞族語(Quechua)命名,其中ayllu是印加帝國時期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家戶,llakta則是指社區。
為了讓台灣民眾能在每天短短的半小時的表演時間裡面認識更多的厄瓜多及安地斯地區的音樂風格,團隊將多首節慶音樂和民謠加以濃縮為組曲。
團隊最常演出的就是聖璜尼多斯組曲(Sanjuanitos),組曲的名稱來自每年6月24日施洗者聖若翰(San Juan
Bautista)日,因為這個日期正好落在印加帝國舉辦太陽慶典的期間。組曲包括厄瓜多夏至時的節慶舞曲木匙(Cuchara
de Palo),本曲除了讚頌大地之母帕洽媽媽(Pachamama),同時也對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料理工具致敬。起源於厄瓜多北部印巴布拉(Imbabura)地區的聖璜尼多斯音樂旋律,充滿南美原住民風情的樂曲,原本為宗教慶典演奏所用,不過曲風活潑的聖璜尼多斯,從二十世紀開始流行,成為今日厄瓜多各式節慶中歡樂起舞的必備節奏。
聖璜尼多斯組曲中的雅末爾(Yamor)樂曲,曲名來自供奉印加王的飲品,採用七種不同品種的玉米所製成的發酵玉米汁。至於組曲中的ÑucaLlacta旋律,則以原住民族蓋丘亞族語取名,意思是「我們的土地」,表達對土地的崇敬之情,都是厄瓜多重要節慶辦理時不可或缺的音樂。聖璜尼多斯旋律也被應用於情歌,像是表示對女孩獻殷勤的歌曲:我寵溺的任性女子(Michagritacaprichosa)。
厄瓜多是個多元民族組成的國家,全國有二十多族原住民族群加上移民的注入,豐富了該國的民俗音樂。社區家戶樂團的演出曲目忠實反映了厄瓜多民族音樂,像是慶祝打獵豐收回家的豐收曲(La Venada)、利用羊角與南美排蕭的聲音重現安地斯山區自然環境音樂的號角曲(La
Bocina)、反映海岸地區黑人移民打擊樂器文化的安達瑞樂(Andarele)非洲旋律、使用厄瓜多特有五音小排笛吹奏的帕雅達斯(Palladas)和運用安地斯地區動物的蹄甲和獸皮製成的敲擊樂器演奏道地南美旋律讚頌原住民發明的涼鞋(Otavalo Manta)舞曲。
除了節慶音樂,團隊也演奏了幾首厄瓜多國內膾炙人口的歌曲,像是追懷先人遺風的陶甕(Vasija de Barro)和渾身泥濘的鬥牛(Torro
Barroso),前者哀唱弔曲,後者則以節奏迅速的鼓聲象徵牛蹄踢踏聲,反映出西班牙的殖民影響。此外,由於團員都是充滿熱情的拉丁青年,也挑選描寫頭戴巴拿馬帽(sombrero
de pajatoquilla)身著傳統服飾的昆卡少女(CholaCuenchena)、節慶遊街的進行曲昆卡小姑娘(La Cuencanita)、男女調情之歌的女孩請應允(Samba decí que sí)和描述愛情傷痛的苦情(Dolencias)作為表演曲目。最後為了讚頌家鄉,特地演奏自編曲目我愛昆卡(Por eso te quiero Cuenca)以及自由旋律(Capishca de la
libertad),表達身為後殖民國家的厄瓜多人民,對得之不易的自由與獨立彌足珍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