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大學人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石雅如
來自韓國第四大城大邱廣域市西區飛山洞的飛山農樂團, 來台演出的主要內容分為民謠唱頌和農樂兩大部分,歌唱部分由兩位身著韓服,中氣飽滿的婦女團員擔綱,演唱蕩氣迴腸的韓國民謠:「阿里郎」、「船歌」。阿里郎在2000年雪梨奧運時被選為兩韓代表隊入場時的背景歌謠,而聲聞國際。阿里郎一語為古代朝鮮方言,無法得知原本確切的義涵,阿里郎歌謠在朝鮮半島流傳已超過六百年,如今唱誦的歌詞內容主要在描述對離去愛人的哀怨之情,但在不同的道(韓國的行政區,類似台灣的縣)有著不同的故事和版本。在台灣因為有中文版本,國人十分熟悉,這次團隊演唱的即是我們熟悉的京畿道版本的阿里郎。至於第二首船歌,也是京畿道民謠,內容在描寫漁村居民的生活,歌曲高潮中的吶喊聲,在韓國演出的時候往往引起聽眾很大的共鳴大聲唱和。韓國民謠內容多半與常民生活的喜怒哀樂相結合,所以撕裂沙啞的嗓音被認為最道地,最具備抒發情感的韻味。
飛山農樂團在紅磚廣場表演出場時,觀眾都可以看到一幅寫著「農者天下之大本」的巨大旗幟,隨風飄盪十分醒目。這句話是引自中國宋朝的農學家陳敷「農書」中卷,將之標誌在農樂隊演出旗幟上的用意在強調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旗幟頂端插有長長的山雞尾毛,是從古代軍隊的將領頭上插的羽冠引借而來,所以農樂隊演出的時候都會以旗隊為陣首,飛山農樂團的令旗隊一共有十一面旗,但是這次來童玩節侷限於演出人數,只有大旗來台。大旗的左下方韓語標誌著飛山農樂是大邱廣域市編號二號的無形文化財。團長尹鍾坤先生師承金壽培先生,金壽培先生於1927年出生於飛山洞,自十六歲起學習飛山鼓舞,為政府指定飛山農樂技能保留者。尹鍾坤團長表示農樂團演出都必須由敲小鑼者領導下進行所有的陣勢變化,尹團長除了是飛山農樂團的小鑼領頭者,操縱著全場的隊形轉換,也負責傳授團員各式樂器和舞蹈動作,無論是敲鑼、打鼓或是象帽舞樣樣全能,出眾的才藝都是多年拜師習得而來。
韓國農樂演出的起源具有宗教色彩,傳統演出都會擺設香案祭拜天地,祭品主要以農作收成為主,另外必備的有酒和豬頭;儀式進行當中會喃喃唸著感謝和祈求豐收的祝禱詞。在團長的小鑼帶領下,可見到大鑼、大鼓、長鼓和以頭戴象帽的青年成員擺開陣勢。隨著演出的段落進展,我們看到陣形的變化,團員打擊樂器忽左忽右,有時則是模擬農業生產動作,或是插秧或是播種,不時出現飛身大旋轉的動作,加上喧天吶喊,場面熱烈。表演當中安排高難度的象帽舞表演,過去以牛毛加上雜草壓製而成的象帽,上頭的飄帶分短、中、長三種類別,長度從2、3公尺到7公尺,10公尺以上的象帽舞演出其飄帶前端會綁銅錢才有辦法甩的長,相對增加的重量也帶來難度與技巧的挑戰。
相對於正式的舞台表演,平常農暇時候的農樂演出是隨興熱鬧即可,所以演出過程中的口白有可能是「我們來啦!快點開門迎接!」或是「來乾一杯!」這類輕鬆的口語。尹團長說韓國各道都有屬於該地方的農樂,從演出音樂的節奏和舞蹈動作幅度可以清楚分辨從屬地區。飛山農樂團演出時多彩的服飾是一大特色,舞者身上一共青紅黃白黑五色正是對照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來,原本傳統使用白色的頭飾也改為熱鬧多色彩以製造視覺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