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2

來自自由國度的樂舞:南可諾特民俗舞蹈團(Nakomnont Dance Group, Thailand)

                                                                         訪談整理/石雅如
自西元1238年建立蘇可泰王朝,七百年來經歷了大城王朝、吞武裏王朝和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過去稱泰國為暹羅(Siam),1949511泰國政府公告宣布國名為泰王國。Thai在泰文中的意思是自由,現在全球通稱的泰國(Thailand),原意是「自由之地」。首度來台的南可諾特民俗舞蹈團(Nakomnont Dance Group)來自泰國中部地區,以保存傳統宮廷面具舞(Khon)為主要職志,同時也關注泰國各地區性民俗舞蹈的研習,這次來台演出的內容即呈現兩種不同的文化風貌。


拉馬堅(Ramakien)舞劇
泰國傳統面具舞又稱為倥舞(Khon),主要演出內容相傳是印度佛教傳入的史詩故事羅摩衍那(Ramayana)所改編,在泰國稱為拉馬堅。故事情節在敘述拉馬王子(Rama)的愛妻遭十面夜叉(Totsakan)奪走,在白猴英雄哈努曼(Hanuman)的協助下破鏡重圓。據說拉馬堅舞劇是由泰皇拉馬二世依據Ramayana故事改編,而今日所有從事這項舞劇傳承的工作者,因為抱持尊敬泰皇的心,內容不可更動,更因為史詩壯闊,所以往往只能擷取片段演出。
扮演邪惡夜叉的舞者頭戴綠色獠牙面具,面具上面一共有九張不同表情的臉孔,對照原名字面意義十面夜叉,原來是將演出者的臉加入計算的結果,經過團隊成員的解釋,這正是反映人性的多面向,貪婪、忌妒等等。演出時會看到十面夜叉的面具會在耳朵插飾花朵,其目的在吸引異性的目光,傳說十面夜叉共有1,111個老婆,這可是他運用千變萬化的魔法造型多方誘惑的成果。
十面夜叉,Tosakan
至於拉馬王子表演者的頭套是模仿真泰皇的王冠,過去也是使用覆蓋型面具,但演變至今則開放臉部外露,僅以化妝代替面具。至於協助拉馬王子的猴子英雄因為是白猴,所以面具底色塗白,剛開始哈努曼領猴軍戰鬥時帶的面具並沒有高塔樣式,但戰勝後為猴王,面具就會和拉馬王子以及十面夜叉一樣改成高塔層疊的模樣,這種類似泰國神廟高塔的形象,正是由於層次越多代表該角色的權力與階級越高。
拉馬堅舞劇的演出者無需以言語發生,僅以肢體動作表演,但必要時會由旁白代為陳述對話。舞台道具也充滿寓意,像是拉馬王子的龍頭杖,只稍改變持用方式可以從權杖變成弓箭,神話中龍頭杖的力量驚人,拉弓射出會產生山崩地裂,排山倒海的災難。

泰北地區的長鼓 Ram Terd-terng
面具製作
倥舞面具的做工精細,以紙為材,必須經過造模、描繪、雕刻、上色與塗漆等十道程序才得以完工,其中上金漆的技巧被視為密技,絕不外傳。面具細部可見到描繪花草的美麗圖樣,面具的金黃色部分多半以廟宇宮殿的華麗金箔同等級的金漆上色,但會因為金箔使用比例的多寡使成色呈現不同。面具的做工紮實,可存放半世紀之久,儘管頻繁使用只要再度上色依舊彌新,但是若有不可抗力因素損壞不能使用,會將面具放水流,回歸自然。目前具有歷史的倥舞面具都是放在博物館加以珍藏。

服飾
團隊此行也帶來蘇可泰王朝的宮廷舞蹈,由於此時期被認為是泰國文化藝術的重要發展期,盛世王朝反映在演出者華美服飾上。至於常民舞蹈表演有北部Tian地區的蠟燭舞,舞者雙手持著點亮的蠟燭,這是盛行於夜間的戶外表演,是當地社會地位較高的家族用來歡迎重要的賓客的舞蹈。泰北地區的舞蹈動作較為輕柔,節奏較慢,動作優雅。中部地區的傳統表演是長鼓舞(Ram Terd-terng),搭配充滿生命力的活潑旋律,往往是在熱鬧慶典的時候演出,像是結婚、新居落成或是家中男丁要去短期出家[1]等慶祝場合。至於泰南地區受到鄰近馬來西亞的影響,樂舞表演呈現濃厚的伊斯蘭風情。

訪談的最後團隊和我們分享了一個有趣的在地知識,泰國人認為每天都有專屬的顏色:星期一是黃色、星期二是粉紅色、星期三是綠色、星期四是橘色、星期五是藍色、星期六是紫色、星期天則是紅色。泰國皇后出生於星期五,本周五(八月十三日)正好是她的生日,泰國團隊將會全體穿著藍色為她祝壽,由此表達他們對目前在位的拉瑪九世王,蒲美蓬.亞倫耶益德親王的尊敬與愛戴。


[1] 泰國男子二十歲時,必須要到寺廟裡短期出家(OrdinationUpasampadā)一至二年,接受較高的佛教教義訓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